APP下载

略论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2018-04-01顾行超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明传统

顾行超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上海200237)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014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既诠释了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关系、指出了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对于做好今天事业的巨大价值和重大意义,又留给了我们有关他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亟需探索的一些问题。

一、习近平具有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独特情怀和自觉意识

这是从习近平为什么会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视角提出并展开探讨的问题。

中国自近代以来,文化争论波澜叠起。其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一直是争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传统文化的危机,直接肇始于清王朝的崩溃,也源于自身的创新不够,在日益强盛崛起的西方面前,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对此,争论也越发激烈,五四前后,风云际会,遂成大气候。简说其争论,有中学西学之争、学校科举之争,有文言白话之争、新学旧学之争,还有东西方文化之争……其间的观念主张,虽大相径庭,但根本问题或可简括为:国命系于何处,国家去向何方?这种关乎民族的本原根柢、国家的前途命运之大事,引发催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经过新文化的洗礼,一个古老落伍的中国,开始了其现代化、民主化的新进程。她虽然仍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殖民主义的蹂躏以及国内的战乱,但毕竟从古代封建专制国家中转身出来,朝着一个近现代文明国家的方向发展。这是新文化运动不可磨灭的功勋。如果要寻找其中的不足,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于激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力度日益加大,终于在 “文化大革命”中走到极端。期间,我们民族的文明财富只要与旧文化色彩沾边,就统统付之一炬,中华传统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厄运劫难。

1978年5月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以来,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态度比以前大为科学客观。与此同时,一些西方人士也关注起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它可以弥补西方文化之不足。如此,国内外悄然掀起中华传统文化热。

习近平深谙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批判过激的情况,也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这段历史,他为传统文化遭受的厄运劫难忧虑,为悄然发生的传统文化热欢欣。有诸多资料显示,习近平在延川当知青时,就带去很多书籍,其中许多是传统文化书籍。他酷爱传统文化,在延川的七年里,一有空就孜孜不倦地埋首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传统文化的坚实根基在那时就已经打下。此后,无论是在部队、在河北定远,还是在福建、浙江、上海,都自觉地不断加深传统文化的学养。这些显露出习近平具有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独特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为大国领袖,他的文化视野和他的政治视野、经济视野一起得到极为广阔的拓展。2014年3月7日,他在与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贵州代表团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对文化自信作了新的阐释,指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底气更为强大。这就把习近平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清楚地传导给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习近平清楚它的来历、形成,它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在习近平看来,中国人口这么众多,历史这么悠久,文化中重视人文主义的思想长盛不衰,它应当在我们接近现代世界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并在现代世界的文化思想之林里有所体现。习近平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总是与某些历史时期相联系,譬如先秦时期、两汉时期等。这就启发我们,当今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弘扬,离不开强盛的国力。如果我们预见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中将进入一个强盛时期,我们就应该更为自觉地意识到,生活在新世纪的中国人正面临着一个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特色的历史机遇期的到来。

自觉意识在本质上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时代、新环境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具体地说,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的一些知识分子那样,一生都被困在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立与争论之中,我们应该在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接榫之处。我们不仅要“除旧布新”,也要 “温故知新”“推陈出新”。这就亟需把前辈的成就继承下来,把传统文化中的好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并在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交流中使其转变成世界性的东西。一言以蔽之,自觉意识就是自觉地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其基本路径是从本土化走向全球化。

二、习近平具有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和创新激情

这是从习近平为什么要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视角提出并深化探讨的问题。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 “不日新者必日退”等经典名句。在习近平看来,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是创新传统文化。只有创新,传统文化方能成为一种活的生命体;只有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生命洋溢。停留在单是学习和背诵传统文化的阶段,很容易把传统文化 “石化”为 “化石”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学习者、背诵者也往往慢慢地演变为古董鉴赏家或文物保管员。这或许就是习近平多次提出要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主要道理所在。此外,这种责任担当和创新激情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在践行 “中国梦”的征程上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力量。习近平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的责任就是用发前人之所未发的创新精神,促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相结合,把传统文化锻造成既与世界潮流同行,又体现我们民族特色、保留我们民族的“根”和 “魂”的崭新文化,在各种思潮纷然杂陈的当下,以启迪国人明事理、通情理、悟真理,以激励国人不徇流俗、不趋时相,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心无旁骛地奋进在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和进步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有很深的渊源……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环顾全球,局部战争依然此起彼伏,干戈相扰、生灵涂炭;贫困饥饿依然广泛发生,妇女儿童在战争和贫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人类非理性行为依然存在,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更需要创新性地发展这些智慧和力量。有了这些创新性的思想,我们方能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野,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在学习互鉴中,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我们民族应有的贡献。

责任担当和创新激情还隐含着创新传统文化的艰难性。有人说,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说这种态度是正确的话,那么,如何区分就成了一个格外复杂的问题。因为糟粕中有精华,精华并不离开糟粕而独自存在。因此,全面科学考察传统文化、具体客观分析传统文化,排除一切宗派的主观偏好,就成了创新传统文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否则就会陷于笼统保留,或者笼统抛弃的境地,既解决不了问题,也不可能得到成果。或许,正是这种创新传统文化的艰难性,才越是激发起习近平为创新传统文化而陶铸百家、钳锤中外,以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精神,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袤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过程中,谱写下我们这代人的绚丽篇章。

三、习近平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

传承了传统文化中胸怀天下、追求强国的爱国情怀,创新性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 《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把其简括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的同时,从 “初心”的视角提出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设计用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交互作用的路径和具体分两步走的 “新战略”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之前的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的演讲中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显然,中国梦继承并升华了传统文化中胸怀天下、追求强国的爱国情怀。它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糅合成一种新的精神追求,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它把中华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提升到新的境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注入了新的成分;它勾勒出国家兴盛、民族富强和百姓幸福这一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的精神主线;它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用实干成就灿烂辉煌的 “中国梦”。

传承了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天人合一等思想精华,创新性地勾画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关于这方面的传承创新,习近平倾注的心血最多。他常常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2013年9月7日,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提问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赞赏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他推崇传统文化中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他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他厘清责权、强化举措,于2015年5月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同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由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些举措,使我国生态文明领域发生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召唤,并从 “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个方面提出今后五年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这些,使我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 “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充满希冀。

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重民思想,创新性地提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思想。习近平在系列讲话中多次引用了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重民思想经典。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把“民惟邦本”列为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第一条。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指出,“在中国……几千年前就有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重民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悠久传统,它认为民是国家兴亡、事业成败的决定力量及社会财富的源泉。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这一思想迭兴高潮。2009年9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宗旨、方向和目的,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再往前追溯,早在他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先后撰写了 “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的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 “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并从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方面切实落实这一奋斗目标。从而把传统重民思想,即古代贤臣良相和进步思想家为维护封建社会而制约王权的理论提升到视民为宗旨、目的和归宿,“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崭新境界。

传承了传统文化中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国智慧,创新性地提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部署。烹小鲜者,不可挠,挠则鱼烂;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知烹鱼则知治国。结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老子所要表达的治国之道就是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早在2001年5月的福建省非公有制经济论坛上,习近平就根据这一智慧,创新性地提出 “政府做政府应该做的,社会做社会应该做的,各按自己的本来的特性和规律办事”。在浙江期间,习近平不耻下问,向浙江的专家学者请教道家所谓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智慧真谛。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再次引用老子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一名句。创新发展这一治国智慧,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目标。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全新的表述,以往的表述是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体现出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从而使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的解决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抓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作出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部署,并通过 “深化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举措,“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传承了传统文化中 “修齐治平”的思想学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誓为人民建功立业。在 《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等文章中,习近平提出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的内圣心性之学。儒家的 “内圣之学”有心性修养之学与治平实践之学两大主干,它以个人的道德自觉为起始点,由内而外、由近及远,从修身扩展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以道德教化去引导政治治平,用圣贤的淑世精神去转换现实政治,为人民建功立业。习近平熟谙这条道德践履的途径,他盱衡大局,先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到了十九大,又切中肯綮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前到2035年来实现;将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设定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 “总体布局”出发,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共同致力于全面提升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最终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动人心魄的图景,将激励全党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一起书写波澜壮阔的新史诗、共同创造举世瞩目的新奇迹。

在各宗教组织开办的宗教院校中,根据各教需要进行宗教专业教育。宗教教职人员履行的正常教务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及按宗教习惯在教徒自己家里进行的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都由宗教组织和教徒自理,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

——摘自 《统一战线知识手册》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文明传统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请文明演绎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漫说文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