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精准就业服务的需求现状及对策
2018-04-01李霈叶一舵
李霈,叶一舵
(1.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大学生就业指导一直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促进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顺利走上就业岗位,高校都设置了专业部门负责就业指导工作,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了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2017年,国务院、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针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强化落实校园精准服务的一致要求[1-3],“精准”成为就业服务的新目标。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重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强调人才与岗位的匹配性,这对精准就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高职学生的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在90%以上,但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63%,低于本科生66%的就业满意度[4]。因此,高职教育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把就业服务做得更加精细和准确。
一、高职学生对精准就业服务的需求调查
“精准”这一概念来源于管理学,是对生产过程细化、简化、量化、可操作化的控制与管理。精准就业服务则是根据海量的就业供需信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为用人单位及求职学生对接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
笔者采用系统分层随机抽样分别对福建省3所高职院校(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省幼儿高等专科学校、厦门海洋技术职业学院)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25份,问卷有效率为95.5%。其中,男生128人,占24%,女生397人,占76%;大一新生194人,占37%,大二学生278人,占53%,大三学生53人,占10%;城市生源45人,占9%,区县生源203人,占39%,乡镇生源125人,占24%,农村生源152人,占29%。问卷在对学生及就业领域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形成框架,并经多次讨论编制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需求现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基本情况、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服务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推送就业服务的现状3个部分。其中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服务的需求为主要部分,考察大学生关注就业的时间、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对就业指导方式及求职途径的需求,了解大学生对14项就业指导内容、5项就业帮扶措施、10项就业素质与能力的必要性判断以及2项就业相关数据的需求,数据统计采用SPSS 18.0进行处理。
二、高职学生对就业服务的需求现状
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对就业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的差异。
(一)关注就业的时间
高等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主要以学为本,多数学生都把重心放在学习上。但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职业化的培养。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开始关注就业的时间始于新生入学的超过半数,达到52%,大二阶段关注就业的则占23%,有25%的学生到大三后才开始关注就业,其中还有8%的学生到领取毕业证书时才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职学校在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方面力度还不够。
(二)就业指导队伍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除了专职就业指导人员,辅导员、班导师也是其中重要的力量,这支队伍是高职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主要求助对象。但高职学生遇到就业问题首先求助的是父母或其他亲友(26%),其次是互联网(25%)。而求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学校老师分别仅占18%及16%,有10%的学生求助社会就业指导机构,还有5%的学生求助其他人。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求助高校就业指导队伍,说明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在学生心中的信任感和依赖度相对较低。这就要求高校在就业问题上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让学生的亲友成为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推手。鉴于互联网也是学生求助的主要对象之一,学校可以致力于校园就业网站以及微平台的建设,推荐权威正规的网站、平台供学生参考,引导他们找到准确实用的就业信息。
(三)就业指导方式的需求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方式通常以课程为主、讲座为辅。但随着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丰富,传统的授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就业指导方式的需求朝向多元化发展。调查表明,学生喜爱的就业指导方式从高到低分别是经验分享(59%)、互动沟通(55%)、案例分析(44%)、集体活动(37%)、面对面咨询(34%),高职学生对专题讲座的兴趣程度占32%,课程仅占12%。这进一步说明了实用性强、参与性高、体验感足的就业指导方式是高职学生感兴趣的,也是高职院校应予以大力开展的方式。
(四)求职途径的需求
求职是高职学生就业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每年高职院校围绕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主要包括求职准备指导、职业推荐、求职技巧指导、就业手续办理、就业跟踪等一系列环节,学生求职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依赖学校。调查结果显示,校园招聘会和学校老师或校友推荐是高职学生最优先选择的求职途径(限选3项),均占49%,其次选择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网站或海报)占48%,选择参加政府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招聘会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分别占36%、35%,然后则是各类招聘网站信息(24%)、家人或其他社会关系推荐(19%)、工作实习(16%)、报纸/杂志发布的招聘信息(13%)、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4%)。基于求职阶段学生对于学校的信任,高职院校要认真做好求职指导,保证学生求职过程的信息交流通畅、更新及时。
(五)就业指导内容的需求
就业指导是指为求职者顺利就业而提供的咨询服务和指导工作,传统的就业指导多是强调实现就业这一结果,但对于学生而言,就业不仅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发展。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占48%,选择升学的占26%,选择出国的占13%,选择创业的占11%。高职学生对学校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内容的重要性程度评价表明,比较重要及很重要的就业指导服务内容为:有针对性地帮扶就业困难学生(60%)、升学指导及创业指导(58%)、就业实践机会推荐(57%)、就业测评及就业信息发布(56%)、就业政策的宣传与解读(55%)。而就业指导课程(49%)、职业生涯规划课程(48%)、就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及就业安全的教育指导(47%)仅有半数不到的高职学生认为其比较重要或很重要,表明高职学生期望的就业指导内容具有多样性。因此,精细化的就业指导内容应该更具个性化,使学生能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就业指导。
(六)就业帮扶措施的需求
就业困难学生主要有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人际交往困难、身体疾病困难、性别歧视困难以及专业冷门困难6种类型[5]。学习及人际困难属于个人主观因素,帮扶应侧重观念转变及能力提升的培训。经济及疾病造成的困难属于个人客观因素,需要政策上给予实质性帮扶,但这2类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帮扶要注意方式方法。性别及专业的困难属于外部客观原因,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调整改变,提高弱势群体的应对能力。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希望学校对就业困难学生采取的帮扶措施主要为: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推荐(59%)、提供免费的求职培训(57%)、举办专场招聘会、给与适当的经济补助、一对一的就业辅导所占比例分别为44%、42%及39%。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倾向于实用性强、效率高的帮扶,而对于经济补助和一对一辅导帮扶措施需求程度不高。
(七)期待获得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是否与劳动力市场接轨是高职教育成效的重要考核标准。调查发现,学生认为通过学校教育最应该获得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分别是:扎实的专业基础(58%)、沟通能力(54%)、敬业精神和责任感(39%)、动手实践能力(38%)、终身学习能力(36%)、策划与组织能力(34%)、团队合作能力(27%)、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6%)及自我管理能力(13%)。这说明高职学生对自身专业性、社会化、职业感、技能型的能力定位有一定的认可,但缺乏自我约束及反思。
(八)对就业数据的需求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分析与预测功能也使得就业指导获得更大机遇与挑战。在调查中,80%的高职学生认为关注就业形势对求职有帮助,其中20%学生认为帮助很大;16%的学生表示非常期望了解本专业往年就业情况,58%的学生表示比较期望,19%表示有期望。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对就业大数据推导出的就业形势、动向等信息有较大的需求。
三、基于高职学生需求的就业服务——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精准就业服务是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随即,以“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匹配”理念为指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推出了“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平台”,这表明政府相关部门已着手推动精准就业服务的落实。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体必须在精准就业服务中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和水平。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教育特点,基于高职学生特有的服务需求,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就业指导时间:全程化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多集中于新生入学及毕业两个阶段,课程设置也多是在大一开设半学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大三开设半学期的就业指导课程,但针对高职学生具体的职业准备和就业指导并不完备。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教育,把就业指导服务贯穿于学生在大学3年的学习中,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需求推送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一年级侧重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价值、道德等基础理念与专业技术的培养;二年级立足专业指导学生职业化进程,在专业实训、实习中积累知识,锻炼技能,并通过举办就业相关活动、技能竞赛等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三年级重视就业相关知识与信息的推送,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及求职、入职的指导,并做好毕业生的跟踪反馈工作,使其毕业后仍然可接受学校就业指导服务。
(二)就业指导队伍:可信赖
作为就业指导服务的践行者,就业指导队伍影响着精准服务的质量。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对校方的求职推荐比较信赖,但对就业指导队伍人员缺乏足够的信任,接触主动性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致力于建设一支学生信赖的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首先,指导教师要具备专业的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与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估、分析与定位,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对就业指导队伍的培训,鼓励队伍人员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其次,要贴近学生并经常接触学生,与学生甚至学生家长加强沟通与交流,一方面校级就业指导人员要通过课堂、活动加强与广大学生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动员更多的一线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班导师以及学生干部加入到队伍中去;再次,就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丰富的职场实战经验,深入一线,熟悉市场需求,具有学生所在专业相关的背景并熟悉其专业发展方向,通过配备一定比例的各专业教师建立起“校—院系—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干部”四级联动的就业指导队伍。
(三)就业指导方式:多元化
就业指导课程及讲座是大部分高职院校传播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的重要方式。但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感兴趣的是实用性强、参与性高、体验感足的就业指导方式,这是因为大部分高职学生思维的内省性、发散性、独立性较差,而动手能力强,即重实践轻理论[6-7]。以讲授为主、单向灌输的传统指导方式难以引起高职学生的兴趣,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因此,除了知识的传递,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应该引进更多元化的方式,通过互动对话、竞赛活动、新媒体等符合新一代学生兴趣和习惯的获取方式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的可接纳性;要与时俱进,基于“大数据+互联网+就业”建设校园精准化就业平台,组织需求对等的企业宣讲会、招聘会,及时向学生推送精准的用人单位信息,畅通就业的双向渠道。
(四)就业指导内容:个性化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应从“成品包装”转向“产品设计”,以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辅导”促进毕业生的“可就业性”[8]。就业指导向“生涯发展辅导”变革,是立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使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就业,而且能够因职业期待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发展途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高职毕业生创业比例高于本科[4]。本次调查显示,不仅是创业,升学、留学也是高职学生对未来发展的重要选择,高职学生期望更实用且内容更多样的就业指导。因此,就业指导内容要以学生的发展为锚点,根据学生的需求与期待推荐相应的指导服务,让学生在就业指导的课程、活动或者具体的推送服务上更具有自主选择权。
(五)就业帮扶:定制化
高职学生面对就业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而就业困难对高职学生自尊心的打击更大。因此,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根据具体原因定制相应的帮扶措施,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通过摸底调查、建立档案、分类指导、岗位推荐、经济援助等手段有步骤地进行帮扶。高职学生在自我约束方面重视不足也是造成其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其就业帮扶要从自我认识及监管入手,利用线上提示与线下作业相结合的指导方式,让学生切实投入到有计划、有步骤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提高其综合就业能力。
(六)就业能力培养:可适应
智能时代的到来给就业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对职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方翰青等提出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水平低是导致其就业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职业适应性是个体与某一特定的职业环境进行互动中对自身的职业角色、能力、态度、价值观及人际关系进行评估并不断做出调整以达到和谐的过程[9],这种评估与调整取决于良好的分析思考及自我管理能力,而这恰恰是高职学生所欠缺的。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要立足于可适应的就业能力培养,加大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等适应性相关能力的锻炼,利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实践体验机会着力于促进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全面提升。
(七)就业指导载体:数据化
大数据技术的开发使得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就业指导领域,大数据极大提高了就业信息的价值,使精准就业指导服务成为可能。高校拥有庞大的学生信息,可以从招生、学工、后勤、党团、就业等职能部门收集基础信息并通过共享和比对形成完整的学生个人数据,通过大数据深入分析学生的就业需求,推荐学生需要的就业指导信息与服务,甚至协助规划其生涯发展前景,与市场对接,并根据实训、实习数据将其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互配对,促进高职学生培养与就业结合的精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