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实践
2018-03-31于姗姗
【摘要】本文旨在以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为基础,开展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实验。在此过程中践行以用促学、选择性学习及多元化评价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验证了这一教学方法对于构建高效读写课堂、提高学生语言产出性技能的可行性。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 大学英语读写课程 教学实验
【基金项目】全国第七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GWYJYJJ2014Z06)。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095-02
一、引言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等学者在2015年提出的一套适用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全新理论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其旨在解决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效率低下的弊端[1](P369),以提高课堂质量,更好的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服务[2](P34)。本文以“产出导向法”这一本土化理论为指导,探讨如何将这一革新的教学理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探索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产出技能的提升。
二、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的前身为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3]。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的探索与尝试,产出导向法以Swain的“输出假说”及语言学习的文化视角为理论基础,提出以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的教学理念,挑战了国内外流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主张教学必须要实现教学目标和促成有效学习的发生,并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以及“以评促学”四个教学假设为指导,将产出活动作为语言学习的驱动手段和学习目标,将输入活动作为促成手段,缩短输入性学习到产出性活动的距离,使其有机联动,促成高质量课堂。就教学目标而言,它以输出为起点和最终目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以致用;就教学方法而言,它以产出活动为重点,将输出与输入相对接,有效提高了大学英语课堂效率[4](P107)。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由三个核心环节(组成:一、驱动,即教师设计具有交际性和认知挑战性的交际场景,在完成交际活动中发现自我语言不足,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增强学習输入的动力;二、促成,即教师描述产出任务,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输入材料进行处理,获取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内容、语言形式及话语结构,以更好完成产出任务;三、评价,即学生在完成产出性任务后,以教师评价及师生合作评价等多种评估方式对其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产出能力[4](P107) [5](P553-557)。三个环节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密不可分。
三、教学实践
基于产出导向法,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笔者设计了一个单元的教学方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1》第3单元:College life in the internet age),并进行了为期3周的教学实验,每周3课时。教学对象为2016级物联网专业学生,共28人,该专业学生将在大四时赴美学习,对于英语语言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学实验后,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形式了解学生对于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改革的反馈与评价。
3.1 教学目标
基于产出导向法,笔者为本单元设定的交际目标为:能就社交网络对于大学生活的影响独立开展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报(presentation);语言目标:(1)完成任务所需的20个基本词汇,10个短语表达,10个互联网流行词汇或表达;(2)掌握调查报告的文章结构。
3.2 产出任务
最终的产出性任务将以演讲汇报(presentation)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完成本单元的学习后,能够就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这一主题开展调查,包括问卷设计、访谈内容准备、调查结果统计等,并就调查结果进行3分钟的演讲,包括总结调查结果并提出关于如何高效使用社交网络的个性化建议。
设定这一产出任务,主要考虑了任务的难度系数、教学价值和交际价值[4](P107)。由于实验对象班级的学生英语尚未达到中高水平,选择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这一主题更为贴近其生活,无论是采访或是受访,学生相对不会产生畏难情绪;此外,学生们将在大四这一年赴美学习,因此将开展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演讲这种形式作为产出任务,一方面在实践应用中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及口语的英语产出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其提前体验了美国课堂较为普遍的作业形式,为其赴美学习提前做好准备,具有一定的交际及教学价值。
3.3 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主要基于产出导向法提出的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循序渐进,依次展开。
3.3.1驱动环节
驱动环节是产出导向法最有创意的部分[5](P553),如何能利用此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参与到具有交际价值的场景中来,是任务设计的挑战之一。因此,课程开始前,教师布置学生观看电影《社交网络》,并结合实际撰写观后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开始后,基于社交网络对于大学生活的利弊分析,教师按照学生投票,将其分为“利大于弊”与“弊大于利”两组开展辩论。学生经讨论后每组各推选四位同学作为辩论代表,所有小组成员需共同讨论辩论方案,准备论点、论据,辩论过程以递送纸条形式为辩论代表提供辩论支持。
在此环节中,由于学生完成了课前任务,对辩题有了一定了解,因此整场辩论中,学生参与度高,表现欲强,兴趣浓厚。虽然大部分的辩论皆为中英结合,但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交际任务有了初步尝试,并在参与过程中激发了对于知识的“饥饿感”[5](P553)。辩论结束后,教师布置产出任务,即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关于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生活影响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演讲汇报。
3.3.2促成环节
作为产出导向法的核心环节,教师在此环节需充分发挥中介作用[4](P108),为学生完成产出任务提供内容、语言形式及话语结构等支撑, 有选择的进行学习,以实现学用一体。
(1)语言促成
师生共同阅读单元内提供的语言输入材料,并在此过程中,挑选在问卷调查能够使用到的词汇、短语及表达方式。教师针对挑选出来的内容设计相应练习,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实现语言促成目标。语言促成任务的设计主要参考了邱琳教授语言促成路径设计[6](P389-340),由于篇幅原因,以下仅列出其中三种练习作为代表,
任务1:完型填空
transform Internet access gain the benefits of
1)With _________, students hav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the boundless amount of information online.
2)The college campus has been _________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
3)As college students, we need to set limits on the online time to_____________Internet connectivity while avoiding its pitfalls.
参考答案:Internet access; transformed, gain the benefits of
任务2:英汉翻译
在此信息时代,作为大学生,我们也应该转变原有的传统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帮助我们获得更加有用的信息及知识。
transform Internet access gain the benefits of
参考答案:In this information age, as college students, we need to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earning and try to gain the benefits of Internet access, so as to help us acquire more qualified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任務3:口头作文
Please describe the Information Age by using the expressions below.
transform Internet access gain the benefits of
参考答案:The Information Age is an idea that the current age will be transformed in to a new era, which will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s to transfer information freely, and to have instant Internet access to knowledge that would have been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find previously and gain benefits from it.
通过设计此种“产出型”的练习,激活语言输出途径,逐步完成语言促成目标,帮助促成对象的目标语言更为贴近任务主题、对完成产出任务有表意功能强的语言形式[6],学生在此有针对性的语言促成练习中,由对单纯语言释义的理解到逐步应用,循序渐进的掌握了语言的输出应用途径,更加有针对性高效率的完成了语言促成任务,并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完成对于单词理解及使用的内化过程,为完成最终的产出任务做好语言上的准备。
(2)结构支撑
在以往的读写课程教学中,学习或练习的文章与实际学习、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表达困难及得不到及时反馈的问题无法解决,使得写作课往往成为“百度翻译课”,抄袭现象成风,学生缺乏主动进行练习的欲望。因此本环节的设计依然以实现产出任务为目标,写作课不再单纯为了撰写某种类型作文而设计,而成为完成产出任务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和分析,为完成产出任务提供有效支撑。
在本次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引导学生完成调查报告和实现最终的演讲汇报,教师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首先为学生展示相关调查报告的例文,并结合思维导图,师生共同分析并总结调查报告的结构,理清每一部分需要呈现的内容,例如:
图1 调查报告思维导图教学示例
基于每一部分的内容,进一步确定调查问卷的思路,进行调查问卷设计、掌握调查结果统计的基本方法。接下来,学生开始分组实践,并基于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在此过程中,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回收皆为小组团队合作完成,而调查报告则需独立完成。学生不仅体验了团队合作的乐趣,锻炼了口语能力,也在彼此的配合中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及问题;独立完成调查报告并最终进行演讲汇报则考查了学生整堂课的学习效果。
3.3.3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主要采取通过师生评价、生生互评等综合性评价方式进行,以帮助师生不断改善劣势,强化优势,以进一步提高产出任务的效率和质量。
在演讲汇报环节,学生展示调查结果并提出个性化的解决办法或意见。展示者、听众及教师分别按照师生共同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并按照相应比例,计算出最终分数。汇报结束后,教师统一做出点评,肯定在完成此次调查报告中大部分学生的努力及优势之处,比如调查问卷设计详略得当,主要问题突出,数据分析准确、调查报告简练、得体;同时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比如一些普遍的语法错误,以及在调查报告中较为口语化的表达,并提出改善意见。
总体来说,学生的展示环节较为成功,大部分同学能够独立完成调查并就调查报告的内容进行流利、连贯、精炼的分享,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小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分享環节有一定困难,问题不仅存在于口语表达,如整体演讲的结构、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PPT的制作都存在相应的不足,在后续的教学中仍需接受进一步的指导及锻炼。
3.4 教学反馈
教学实验完成后,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就教学方法、学习成果及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等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行了解。统计结果后发现,28位学生中,除2位学生选择“没有特别感受”以外,余下的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都表示认可,表示以此种产出任务带动学习的方式真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上课节奏变快但是更加有趣、实用性更强,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更有效率的内化知识并加以运用。此外,在完成调查报告并进行展示后,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及独立完成任务的乐趣,在大家一起创造的语言环境中,逐渐克服了“英语表达尴尬症”,收获到了以往没有的成就感。但与此同时,也有小部分同学分享了产出任务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比如“自己英语基础不好,独立完成调查报告感觉很困难”,“在撰写调查报告过程中,有些内容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教师评价过程中,可以就每一个学生单独做出评价,而不是集体评价”等。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对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普遍较高,由于班级人数相对较多,教师的支架作用还未得到个性化的发挥,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指导不充分,在未来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调整教学设计,尤其是评价环节,以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产出任务,真正实现语言输出。
3.5教学反思
完成此次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试验后,笔者对如何构建高效读写课堂、提高学生产出性技能又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在产出导向法的指导下,学生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学习中,课文不再是唯一的语言输入材料,为了完成产出任务,教师和学生可以选择性的输入文本知识,并补充其他具有交际价值的文本材料。整个过程中,相比于传统读写课堂,多样性的输入材料及输入途径刺激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欲望,学生学习的目标性更强,参与度更高。
其次,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教课文”不再是读写课程唯一的教学模式,尤其在“促成”环节,更加针对学生语言基础的练习环环相扣,练习内容来自于课文但又不拘泥于课文,难度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词到句再到段落表达,帮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及时运用巩固;此外,更多渗透在每一环节的“说”与“写”的任务进一步推动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提升阅读的兴趣。
第三,学生以完成产出任务为目标,每一堂课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及时得到学习反馈,改善了传统读写课堂中被动输入知识、被动完成练习、缺乏主动输出途径的学习体验,更易产生对于学习英语的成就感,提升自信心。
第四,教师的支架作用还需更为细化。针对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其课堂内化知识效率相对较低,个别同学无法跟上课堂节奏,教师可以在课下针对此部分同学设计基础性练习,并督促其在课下多进行输出性练习的同时给予相应指导,以帮助学生在夯实英语基础的同时,跟上班级大部队,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四、结语
大学英语的教学中长期存在着学用分离的两种倾向,一是课堂以“讲课文”为主导,忽视语言输出;另一种“轻语言,重交际”,忽视教师的支架作用[4](P112)。产出导向法的应用,为此种倾向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式。本次实验虽验证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可行性,但其仅是改革开始,读写课程的核心“读”依然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产出”的必要途径[7](P119-120),如何基于产出导向法,进一步优化大学英语读写课程,在保证输入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产出质量,以真正提高学生的产出能力,还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思考及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张伶俐.“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有效性研究[J].现代外语(双月刊), 2017, 40(3): 369-376
[2]刘小杏,黄小芳.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验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9(1): 34-38
[3]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4]张文娟.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2):106-114
[5]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4):547-558
[6]邱琳.“产出导向法”语言促成环节过程化设计研究[J].现代外语,2017,40(3):386-396
[7]黄珍.产出导向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1(8):115-119
作者简介:
于姗姗(1987—),女,天津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