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人文素养

2018-03-31张春霄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试题命制全国卷语文教育

张春霄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三年全国卷高考试题的命制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传统文化在其中的分量日益凸显。传统文化知识是语文试题的中国基因;传统文化礼仪饱含语文学科的中国涵养;传统文化思维体现中国式的超拔智慧。传统文化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主要学科特征,而语文学科的旨归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正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关键词】全国卷 试题命制 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004-02

2017年高考尘埃落定。深入研究近几年全国卷高考试题,就能看出试题命制与新一轮教育改革甚至国家教育战略方向之间的紧密关联。国家主席习近平讲话中多次谈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达对传统文化、对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而作为最综合性、基础性的一门学科,语文的教育目标即是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亦即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等等,这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成果的集中考查,高考试题无疑会突出贯彻语文教育精神,而传统文化不仅是语文学科的天然属性,更是近年来社会热词“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执行。本文试从近几年的高考题例出发,探究传统文化在高考题目命制中的显现。

一、传统文化知识是语文试题的中国基因

传统文化知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精彩纷呈、包罗万象,无论是汉字起源的智慧还是神话传说的奇谲,无论是大秦帝国的沧桑还是汉唐盛世的辉煌,无论是诗词歌赋的璀璨还是青瓷紫砂的拙朴,中华民族五千年沉浮,成就泱泱中华古老而厚重的底子。放眼语文课堂,定有传统文化特质;而语文试题亦循此宝库,信手拈来处处学问。

在社科类论述文的考查中,2015年全国Ⅰ卷摘选自《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探讨宋代信用金融体系下的城乡发展史;2016年的全国Ⅰ卷文章选自《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梳理殷墟甲骨文研究的学术成果;2017年全国Ⅱ卷《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是对青花瓷发展黄金时代的回望;2017年Ⅲ卷是《留住乡愁》,带领学生回望的是传统中国的乡村乡情。论述文专题内容丰富,选材角度多元,而多以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和民俗生活为主题,呈现了高考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视和希望中学语文教育关注传统知识浸淫的美好祈愿。

当然,高考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视不仅仅在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还在于试题的考查形式。纵观近些年的高考题型变化,这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文言文方面,从2015年高考开始,取消实词理解选择题,增设了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常见成语的考查数量也从四增加为六;17年全国Ⅰ卷作文材料中“中华美食”、“长城”、“京剧”等关键词更是从最大分值的题目命制板块重点突出文化传统精华,让中学生深入了解从日常饮食到传统国粹的文化内涵。

二、传统文化礼仪饱含语文学科的中国涵养

中国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悠久的优秀文明,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便是“礼”统天下的礼仪之邦。诚然,礼制文明中的繁文缛节诚然已经不再适应人人追求平等的新时代,但是平等虽然可贵,与人相处中身份模糊、谦敬错位却也是现代人的粗糙弊病,尤其陌生人社区生活愈加普遍的今天,以礼相待、彬彬有礼并不过时,谦谦君子仍然应该是语文教育能够有所为的其中一种,所谓“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应是每一个教育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文明其精神”亦应是我们努力之所在。

庆幸的是,语言表达的准确、语言使用的得体一直是高考的关注点,在语言文字应用板块,成语术语和病句题是传统常考项目,不合语境、张冠李戴、褒贬失当的考点往往出现,而2017年高考题,又新增了语言得体的专项考查,这无不在提醒语文学习者语言文字使用的正确,语言表达注意使用场合及对象等的得体问题,而这不正是文明礼仪在日常对话交流中的恰当实现吗?《中学生教育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学会文明的和他人沟通和交际。高考语言得体中的“写信垂询”、“有事失陪”、“请不吝赐教”“恭候多时”等等的文雅语汇,定会让考生在紧张的考试之中心头一暖、会心一笑吧?传统文化饱含雅意,日常生活体现古意,语文学科教育才更有令中学生津津乐道的诗意。

三、传统文化思维体现中国式的超拔智慧

语言文字影响人的思维。作为中国人,汉字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文化印记。我们以汉字为用,凝铸成细密而广大的中国式思维:我们是隐忍的,更是顽强的,所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纤细的,更是蓬勃的,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内敛而善意的,所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包容而开放的,所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古老东方文明的生存智慧,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注脚。作为新时期高中学生,理应浸淫在中华传统人与自然的和谐里,受教在传统中华君子人格的养成里——核心价值观正是语文课程的方向。

所以在高考试卷美妙的诗词里,考生叹“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的江流大气象(2016全国Ⅰ卷《金陵望汉江》);赞“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的清明政治(2017全国Ⅰ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赏“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里文人的傲骨和狷狂(2017全国Ⅲ卷《戏赠元九、李十二》)。而文言文章的主人公,更多是护民柱石、国之栋梁,他们或少有大志,秀拔于群(2015全国Ⅱ卷 来护儿);或刚正不阿,为官清廉(2016全国Ⅲ卷 傅珪);或为人审慎,简言服众(2017全国Ⅰ卷 谢弘微)……在对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上,古诗文选题者可谓用心良苦,用情颇深。

当然,古诗文之外,写作更是语文素养考量的重中之重了。2017年的全国Ⅱ卷作文材料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一语道出中华文化传承的优良传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是磅礴豪迈中突显中华民族传承之外的创新和向前,所以有了“移动支付”的便利快捷、有了“共享单车”的绿色共享、有了“一带一路”的高远战略(2017年全国Ⅰ卷)。“让年轻人读懂中国五千年,让五千年中国更加年轻”,这是语文,更是人生。作文即做人,于是在情与法的冲突里,“小陈该不该举报父亲老陈”成了高考后的社会热点追问(2015年全国Ⅰ卷);“谁是这个时代更具风采的人物”,让人们反思人生意义,重建价值观(2015年全国Ⅱ卷);指引学生更加关注自我,于是让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思考“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三种途径对语文学习的帮助(2016年全国Ⅱ卷)

四、结语:语文学科的旨归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语文教育,是语言的,更是审美的;是工具的,更是人文的。传统文化,可谓是人文与审美之大成者,无论是仁智相济的民族精神,还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志趣,无论是家国天下的赤子理想,还是诗意幽美的人文情怀,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现代呈现。如何在光怪陆离的纷繁世界守住传统文化的根脉,语文教育可谓任重致远。

高考具有选拔功能,更具有育人功能,所以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育人为本”,而新高考的核心亦在把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作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育人功能的考生评价,对教育过程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而言,语文职能与高考改革方向不谋而合。高考试题中越来越彰显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分量,而这正在提醒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弘揚传统文化之责。于学生而言,“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里徜徉,方深厚广大,品高致远。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顾之川,顾之川语文教育新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6.

猜你喜欢

试题命制全国卷语文教育
从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设问类型的对比浅谈高考地理全国卷Ⅰ的备考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