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2018-03-31彭花

青年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彭花

摘 要: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职院校在现阶段的校企合作现状,然后分析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机理,最后从机制体制和组织绩效两方面具体分析了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希望能够为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针对制造强国实施的第一个十年战略,是为应对第4次工业革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各自的应对措施,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开始了探索,而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作为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内容,已经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在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当然,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需求,学校和企业要相辅相成,共同进行革新。

一、“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

首先,尽管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性,且定期组织实践活动,但在培养过程中过于注重可目测、可量化的操作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这会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单一,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方面给出了明确要求,不应坚持培养简单的操作工,而要培养更多具有精湛艺术和技能的人才,使其成为产品的设计者与管理者,并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还应增添学生的实践课程,为之后在企业中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和企业之间进行合作,选用工学结合、校企业合作模式,但合作签订的协议是契约式。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说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基础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可以在该岗位上了解一些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并未让学生真正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教育中。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世界制造业领域难以实现“中国制造”。

最后,现代高职院校教育应根据当代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进行调整,培养生产服务一条线的技能人才。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在生产一线立足。应用型人才不同于知识型人才,需要经常进行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因此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此外,企业在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专业培养,提高其专业操作水平,实行定岗工作,确保学生参与的真实性,当然,企业也应为其提供相应的薪酬。为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企业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且最终可能无利可获。某些企业过于注重盈利,在校企合作中会专门指出成本投入和经济收益两大因素,这不符合高职院校非营利性这一性质,因此,在校企合作中经常出现企业冷淡而院校热心等问题。

二、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机理

(一)坚持“内涵建设”原则,提高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应坚持“内涵建设”这一原则,改善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教学能力。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较短,需要不断进行改革,采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明确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尽力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4个内容:学术权力、行政权力、民主权力和政治权力。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这些权力的配置不合理,学生和教职工的参与途径有待畅通。所以,在校长负责制下,高职院校应不断调整权力配置,推动管理队伍的建设、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学术自由,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紧抓“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校企合作”,而普通高等教育注重研究、设计。高职院校更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又面临着培养新兴技术人才的教学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应紧抓“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采购大量先进的实验设备,还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引进先进技术。就目前状况而言,大部分高职院校无法满足这些需要,而利用“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强化“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实现路径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体现,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它涉及多个因素,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评价等,同时还和教育、财政等多个部门有关,因此,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

(一)机制体制方面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将是新型发展关系,需要建立一个与企业要求相符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体制机制指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目前较为有效的方式是一体化管理体制,其不仅可以支撑校企业合作的有效运行,还可以实现一体化管理机制。

1.利用政府功能

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部分国家政府部门的管理开始从统治到治理进行变革,强调企业、市场和公民组织所起的作用,从此,公共治理走入人们的视野。在校企合作中,政府所起的作用可以从公共治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将其归属于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改革管理机制,提高组织绩效,新型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都应展示出企业、组织、院校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不仅应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还应注意实现人力资本专业化。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中应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开发新型主题。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完善和创新需要以宏观调控机制为导向进行创新。

2.利用行业功能

政府可以把校企业合作的一些相关事宜交由行业协会处理,健全行业协会组织机构,并让其参与到管理与决策中,加强其教育功能,提高行业协会的自治能力。而行业协会也应独立于政府机构,真正体现出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利益诉求,让高职院校可以更合理地规划校企合作,从法规的层面上确定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所起的作用与价值。同时还应注意,明确职业教育的权利,促使行业协会合法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其职业教育功能。

3.实现企业功能

首先,应确立企业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而企业也需要承担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的部分责任,两者成为共同体,实现校企合作。其次,应明确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企业所具备的权利与责任:第一,企业应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根据实习的人数和岗位所需比例安排指导师傅;第二,企业承担用工责任,在国内高职院校就业导向的特点中可以看出企业用工方式受法律约束;第三,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进而减少企业培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国家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优惠经费、金融、财政等,确保校企合作双方的权益都可以得到保障。

4.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作用

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体,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为导向,树立服务意识,明确教育目标,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培养优秀人才。在设置专业时,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二)组织绩效方面

在20世纪80年代,网络组织成为讲述社会关系中值得信赖可以进行重复交易,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网络组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组织模式,集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和组织创新于一体,它可以及时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网络组织是一个超强的组织结构,它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而是为完成某一个目标而存在的,具有团队、人和组织等特点。网络组织是以网络为基础进行运转的,根据目标的完成效果调整网络组织结构。网络组织的特点类似于校企合作,形散神聚。

对校企合作组织来说,在设计结构时应考虑以下3个问题:第一,科学设定管理层次,充分发挥组织的效益;第二,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管理部门;第三,坚持统一指导、分工协作的原则,合理划分组织成员的权利与责任。高职校企合作组织结构包括任务和职权两大内容,而组织目的是指挥组员为实现某一目标共同努力。校企合作的创新可以体现在组织结构上,合理划分权利、职责和任务,实现组织再造。校企合作组织创新并非静态过程,需要确定所有成员之间的联系,明确组织目标,确定组织协调方式,充分利用组织说明书和组织图规定各自的职责。

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具备职业教育的特征,是学校和企业一起进行的组织活动,强调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组织方式不同,但校企合作下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两者会在培养人才时出现矛盾,此时应注意跨越彼此的边界。

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应充分考虑校企合作时涉及的组织绩效。绩效管理指“衡量、识别并提高团队与个人的绩效,然后根据组织战略目标调整运行过程。”协同绩效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应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合理的组织规划和共同的愿景,在执行过程中组织成员应具有积极的工作热情,同时还应设置反馈环节,进一步确保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高职校企合作是“中国制造2025”對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本文虽然分析了现阶段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具体实现途径,但受自身条件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成果不多。而高职校企合作是国内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企业创新的重要环节,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高职校企合作的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碧俊,李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7(28).

[2]许艳丽,李资成.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0).

[3]李兰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探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7(23).

[4]张志.浅析教学游戏化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实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6(4).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