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中乔特鲁德人性与母性的碰撞
2018-03-31曾茜雅
曾茜雅
摘 要:乔特鲁德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中一个复杂矛盾的女性角色,人物性格真实、鲜明。笔者将站在女人、母亲、王后三个不同身份的立场上对乔特鲁德的人性与母性进行分析,探究其身上所呈现出的人性与母性的碰撞,从而多方位、多层次地理解人物性格,使其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关键词:乔特鲁德;人性;母性;形象分析
一、引言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英国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马克思把他和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并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不仅如此,莎士比亚的悲剧在世界文学领域也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哈姆莱特》作为其最重要的悲剧代表作,以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刻揭示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创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王子这一典型人物的形象确实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但王后乔特鲁德这个女性形象也不容忽视。她是老国王生前贞淑的妻子,也是新国王甜蜜的爱人,更是哈姆莱特的亲生母亲。作为王后、女人、母亲,乔特鲁德维系着多重人伦关系,充满了矛盾性。她的地位看似高贵华丽,实则岌岌可危,即使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苦苦挣扎,也难逃悲剧的命运,注定沦为王室贵族之间夺名争利的牺牲品。基于此,笔者将通过女人、母亲和、王后三个角度对乔特鲁德所显现的人性与母性进行简要分析,在两者的碰撞下多方位、多层次地理解和阐释这个人物,使乔特鲁德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二、人性情欲的渴望
作为一个女人,乔特鲁德具有女性柔弱、顺从的性格特点,也渴望追求新的爱情生活,得到人性欲望的满足。人一生下来便拥有各种情感和本能欲望,无论是感情表现的心理活动,还是生存和享受的生理需要,七情六欲都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无可厚非。面对老国王的突然死亡,她和哈姆莱特一样,伤心不已,但是考虑到以后无所适从的处境,她有且只有选择答应新国王的求爱,做他的新娘,才能避免被遗弃的下场,依旧享受一国之后的荣华富贵,延续人生的幸福。同时,这桩新婚事也获得了大臣们的诚意赞同。由于没有社会舆论的纷扰,乔特鲁德自然也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
由此可知,对于乔特鲁德来说,与新国王结合是自己的最佳选择,既能确保王后高高在上的地位不受动摇,又能满足人性深处压抑的性欲和情欲。因此,当哈姆莱特还在为父亲的去世郁郁寡欢的时候,她劝道:“不要老是垂下眼皮,在泥土之中找寻你高贵的父亲。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活着的人谁都要死去,从生的状态踏进永久的宁静。”当哈姆莱特故意安排“戏中戏”谴责她迫不及待地钻进乱伦的衾被,连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都不如的时候,她也只是认为那些告诫女人应固守忠贞,克制情欲的话语“过火了一些”。
然而在儿子哈姆莱特看来,乔特鲁德改嫁他人,贞洁从此毁于一旦,况且对象还是叔父,这种乱伦的关系更是十恶不赦的罪孽。“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了吧。当无法阻遏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一系列的内心独白表明,他开始对女人过分失望,甚至呐喊:“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三、母性慈爱的光辉
作为一位母亲,乔特鲁德在哈姆莱特身上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她对儿子的生活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为儿子的前程作出了充分周全的考量,展现了一位甘心奉献的母亲形象,闪耀着人类母性伟大的光辉。在她的祈求下,新国王承诺哈姆莱特是王位的直接继承者,给他不亚于最慈爱父亲的无上恩宠,并要求他放弃回威登堡继续求学的打算,留在乔特鲁德的身边。得知哈姆莱特发疯的消息,乔特鲁德猜测主要原因可能是老国王的离去和自己过于迅速的结婚,便立刻拜托受儿子信任的朝臣前去帮助他恢复原状,还请求御前大臣探寻儿子发病的原因。乔特鲁德如此爱子心切,母性强烈。
此外,在乔特鲁德的语言中,也蕴含着浓浓的母爱。“过来,我的好哈姆莱特,坐在我的旁边。”无论何时,在儿子面前,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呼唤,对他怀有极大地宽容。当亲眼看到哈姆莱特错杀了御前大臣时,她惊呼:“啊,多么鲁莽残酷的行为!”这声感慨所表达的对儿子鲁莽杀人的遗憾,要远远大于对大臣无辜死亡的惋惜。这恰恰说明,乔特鲁德已经把母性放置于道德的最高处,在她心中,与儿子有关的事情才最重要。哈姆莱特用残忍恶毒的话语攻击她,她不作反驳,一再忍让,即使伤心欲绝,也仍旧亲切地称呼儿子:“啊,不要再对我说下去了!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戳进我的耳朵里;不要说下去了,亲爱的哈姆莱特!啊,哈姆莱特!你把我的心劈为两半了!”就在哈姆莱特以为母亲会把他装疯的秘密泄露出去的时候,乔特鲁德却信誓旦旦地保证,只要她一息犹存,就绝不会出卖儿子。为了保护孩子,她对外更是声称:“他的疯病一发作起来,总是这个样子的;可是等一会儿他就会安静下来,正像母鸽孵育它那一双金羽的雏鸽的时候一样温和了。”毫无疑问,乔特鲁德和全世界的每个平凡母亲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凭借着一己之力默默地为孩子支撑起一把坚固的保护伞。
四、人性与母性的交织碰撞
尽管人性与母性是通过“女人”和“母亲”两个不同的层面分别呈现出来,但乔特鲁德的另一种特别身份——王后,则使女人的心态和母亲的情感相互交缠,让她深深陷入爱情和亲情交织的复杂漩涡之中,难以挣脱。“王后”的身份意味着乔特鲁德既要顺从新国王,又要顾及儿子,维护好他们之间的关系,营造适宜的相处氛围。乔特鲁德和新国王的感情虽然没有明说,但她愿意做新国王的妻子,就表明了她并不是被强迫的,哈姆莱特是她疼爱的宝贝儿子,她必定会处处为哈姆莱特着想。所以,他们一旦发生矛盾,乔特鲁德便被夹在了中间,无所适从,左右为难。
然而作为哈姆莱特的叔父,新国王却杀害了他的父亲,迎娶了他的母亲,更抢夺了他的王位。两个人处于如此矛盾的关系中,必然会产生剧烈的冲突,不可能摒弃前嫌,和平相处。因此,哈姆莱特肆无忌惮地怒斥母亲的情欲本性,发誓要为父亲报仇雪恨,重整乾坤。“你的行为可以使贞节蒙污,使美德得到了伪善的名称;使婚姻的盟约变成博徒的誓言一样虚伪。”“嘿,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让淫邪熏没了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儿子狂风暴雨般的指责唤醒了王后的母性,不断刺激着她内心的柔软,促使她为自己迅速改嫁的行为感到愧疚,也承认这是灵魂深处“洗拭不去的黑色污点”。然而,站在人性的立场上看,王后除了宽厚仁慈、无私奉献之外,也需要满足七情六欲,重新寻找值得依靠的臂膀,实现对爱情的渴望。在笔者看来,哈姆莱特不能一味地要求乔特鲁德从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角度恪守忠贞,而完全忽视了她作为一个人在本能和情感上的正常需求。
遗憾的是御前大臣的死亡让哈姆莱特和新国王的矛盾激化,在一场面对面的决斗中,哈姆莱特和大臣的儿子互相伤害,亲手了结了新国王,最终三个人同归于尽。而乔特鲁德也没能幸免,她不明情况,又不顾新国王的阻止,为儿子饮下了一杯胜利的酒,因此中毒身亡。死神降临的那一刻,乔特鲁德还挣扎着呼救:“不,不,那杯酒,那杯酒——啊,我的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我中毒了。”那是意料之外的一杯酒,王后不愿意接受这样突如其来的死亡,但是一想到那原本是给儿子准备的酒,更不希望儿子中毒。本能的生存欲望和母亲的责任心重叠交織,在最后的呼喊里完整地显现出来。终于,在人性与母性的徘徊和碰撞之下,乔特鲁德喜哀参半的人生以悲惨的结局收场。
五、结语
众所周知,人性是人类欲望的自由表达,人们释放人性,让自我回归到纯粹的快乐当中,收获原始的幸福感,从而达到自在生命的完满。而母性,便是母亲尽心尽力去爱护子女的本能,是一种直接的、崇高的情感体现。事实上,人性和母性本来并不冲突,但是当它们都交织于同一个女人——乔特鲁德的身上时,碰撞产生的火花愈来愈烈,继而引发了一连串的矛盾冲突。
总之,人性与母性在女人、母亲和王后这三个身份轮流变换之中左右着乔特鲁德的意志,此消彼长。不难看出,她既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女人,又是充满母爱的母亲,还是努力维护王室关系的王后。莎士比亚对乔特鲁德身份的用心塑造,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复杂丰满,散发着女性角色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四大悲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陈小亮.乔特鲁德再嫁的另一种诠释[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6).
[3]毕大群.脆弱而又坚强的女人——乔特鲁德形象分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6).
[4]徐燕.乔特鲁德:一个悲剧性人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2).
[5]刘慧君,宁文斌.柔弱而勇敢的女性——对《哈姆雷特》中乔特鲁德的形象分析[J].作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