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晓主任运用旋覆代赭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
2018-03-31刘启鸿黄文彬
刘启鸿,黄文彬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旋覆代赭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功用为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是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胃虚气逆之名方。柯晓主任系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三十余载,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经验颇丰。笔者有幸随师侍诊,亲聆教诲,受益颇多,现将其运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加以探讨,以飨同道。
1 方药分析
旋覆代赭汤原方由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炙甘草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十二枚共7味药组成。方中旋覆花味苦辛咸,素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为君药,能下气消痰、降逆除噫;代赭石味苦性寒,质重沉降,最善平肝降胃镇逆;半夏辛散除痞,又降逆和胃;生姜辛散,于本方用量独重,寓意有三:一是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是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气逆而不伐胃”[1]。半夏、生姜二药虽辛温升散,但均发挥降逆和胃之功,皆同俱升、降之性,可谓升降相因;人参、炙甘草、大枣味甘,补益脾胃,三者相合扶助已伤之中气,则脾之清气得升,胃之浊气得降。诸药相合,标本兼顾,升降兼施,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旋覆代赭汤整体上用药顺应了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使逆气得降,痰浊得消,中虚得复,故《古今名医方论》称旋覆代赭汤为“承领上下之圣方也”[2]。
2 病因病机
中医学无“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属于中医学“吐酸”“呃逆”“胃痛”“反胃”“噎膈”等范畴。食管上及咽喉,下达胃脘,其态中空,其气主降,故属胃所主,本病病位虽在食管,但其发病根本在于胃,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既往是有胃病的基础病史,胃与脾相表里,胃的功能失司,累及于脾,脾胃乃中焦气机之枢纽,中焦脾胃功能紊乱,则脾失升清,胃失通降,气机失常,胃气上逆,导致胃酸或胃内容物随之逆流,日久致食管黏膜损伤[2]。柯主任认为本病病机关键在于脾胃虚弱,胃气上逆,气机失常,属本虚标实之证。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胃病久治不愈,劳倦内伤等,皆可引起脾胃功能受损,中气不足,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浊气居于中焦,导致气机逆乱,胃气乘虚上逆,故在临床多表现为嗳气、吞酸、胃胀、食道及胃有烧灼感、胸闷等症状,故投以健脾益气、和胃降浊的旋覆代赭汤,极为合拍[3]。
3 化裁运用
柯主任在临床上应用此方治疗反流性食管时,常根据其症状,随证加减,参以他药,收效甚捷。临证时在旋覆代赭汤基本方上酌加瓦楞子、海螵蛸、煅牡蛎等类制酸药,若脾胃虚弱证者加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砂仁等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有肝胃不和证者可加柴胡、枳壳、木香、佛手等疏肝理气解郁;有脾胃虚寒证者予干姜、高良姜、吴茱萸等温胃散寒止逆;有脾胃湿热者加茵陈、藿香、佩兰、苍术、薏苡仁等清热化湿,和中降逆;有胃阴不足证者加北沙参、玉竹、黄精、麦冬等养阴益胃生津;伴有血瘀,夜间痛甚者,加失笑散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伴有失眠者予合欢皮、远志、首乌藤等宁心安神;症见便秘者,遵循“六腑以通为用”加火麻仁、瓜蒌、大剂量生白术等行气润肠通便;若见大便稀溏者可与炒谷芽、炒麦芽、莲子等健脾和胃,和中止泻;见伤食腹胀者加神曲、莱菔子等消食化积除胀。此外根据患者的病症特点,酌情使用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康复新液等中成药以提高临床疗效。
病例介绍
病例1 陈某,男,48岁,2017年1月20日就诊。反复反酸、烧心,伴胃脘疼痛不适2月余。1月前于福建省立医院行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未见病理报告。曾服用雷贝拉唑、达喜抑酸保胃,莫沙必利促胃肠动力药,2月余,症状反复,时轻时重。辰下见:反酸烧心,嗳气频数,胃脘隐痛,口苦咽干,神疲乏力,纳差食少,夜寐欠安,二便尚可。舌质淡红,苔黄腻,边有齿痕,脉滑数。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诊断:胃瘅病,中医辨证:脾虚湿热证。治以健脾益胃,化湿降逆。方选用旋覆代赭汤加减,处方:旋覆花(布包)9 g,代赭石(先煎)30 g,柿蒂 9 g,生姜 10 g,瓦楞子 15 g,海螵蛸(先煎)30 g,茵陈 15 g,姜半夏 9 g,砂仁(后入)6 g,白及 6 g,党参 15 g,白术 9 g,柴胡 9 g,白芍 12 g,佛手 9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联合中成药康复新液修复胃黏膜。嘱其忌酸、辣、冷、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以及地瓜、土豆、竹笋等粗纤维食物,多食精细易消化食物,同时注意畅情志。此后复诊以上方为基础加减。2月余后患者诉反酸、烧心、胃脘隐痛症状较前明显好转,其余无特殊不适。服药半年后,原症状基本消除,无反酸、烧心等不适,夜寐安。2017年8月12日于我院复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少许糜烂。
病例2 韦某,女,54岁,2017年2月27日就诊。反复反酸,胃中嘈杂不适3年余,时伴胃脘疼痛。于2014年6月19日在福清市医院行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食管下段黏膜斑片状充血,散在糜烂面,病理检查示:食管黏膜慢性炎症改变。口服埃索美拉唑7个月余,症状反复,时轻时重。故求中药配合治疗。诊见呃逆反酸,胸骨后灼热感,消谷善饥,餐后胃脘胀满,神疲乏力,纳差,寐安,二便可。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吐酸病,中医辨证:脾虚湿热证。治以降逆化痰,清胃益气,予旋覆代赭汤法化裁。处方:旋覆花(布包)9 g,代赭石(先煎)30 g,党参 15 g,姜半夏 12 g,海螵蛸(先煎)30 g,生姜 10 g,白术 9 g,茯苓 12 g,薏苡仁 20 g,柿蒂 9 g,砂仁(后下)6 g,白及 6 g,陈皮 9 g,建曲 12 g,共 7剂,每日 1剂,水煎服;加中成药康复新液修复胃黏膜。二诊:药后诸症皆减,食纳渐增,时有反酸,餐后加重,夜寐欠安,舌淡红,苔黄腻,脉弦细,原方加瓦楞子15 g,合欢皮15 g,远志15 g,续服7剂。三诊:呃逆、反酸及胸骨后灼热感皆大减,仍有餐后胃脘胀满,二便调,舌质淡,苔薄黄,脉弦,上方加莱菔子15 g,佛手10 g。续服3月后患者诉诸症基本消失,生活工作如常,复查胃镜示:正常食管黏膜,未见炎症改变,随访半年病情未复发。
《医学传心录·咽酸尽为乎食停》有言:“咽酸者,吐酸者,俱是脾虚不能运化饮食,郁积已久,湿中生热,湿热相蒸,遂作酸也。”结合以上二则验案,不难看出,本病证属本虚标实,脾虚为本,湿热为标,脾胃纳运失调,升降失常,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见反酸烧心,嗳气频,胃脘痛;湿热内蕴,灼炼津液,则口苦咽干;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则见神疲乏力,纳差食少;脾胃功能失调,浊邪不降,内扰心神,故见失眠,正如经典所言“胃不和则卧不安”。主方选用益气和胃、重镇降逆的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下气消痰、降逆除噫;代赭石平肝降胃镇逆;生姜、姜半夏和胃降逆,针对本病病机与临床表现,可加白术、砂仁、党参健脾益胃,瓦楞子、海螵蛸抑酸,白及保护胃黏膜,茵陈、薏苡仁清热化湿等药物,诸药相合,寒热并用,升降同调,共奏益气降逆之功,使胃气复,气逆平。
4 结 语
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时,临证虽伴有夹寒、夹热、夹湿、夹瘀等邪气不同,但总把握“胃虚气逆”这一病机之要,故柯主任常言在临床治疗中必须辨证施治,做到证乱而心不乱,证变而法亦变,遵循“必伏其主,而先其因”的古训,遵守“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原则,只要辨证准确,其治疗往往取得良好的疗效。
[1] 张立宏.马万千运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病临床经验[J].世界中医药,2017,12(1):120-122.
[2] 李佃贵,张金丽,张彬彬,等.妙用古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258-259.
[3] 张聪.加味旋覆代赭汤临床应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0):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