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捏脊疗法激活皮肤免疫探讨

2018-03-31余文英黄明愉吴倩雯陈慧娥林丽莉

福建中医药 2018年3期
关键词:卫气疗法人体

余文英,黄明愉,吴倩雯,黄 华,陈慧娥,林丽莉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1 现代医学皮肤免疫与祖国医学捏脊疗法

免疫学是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与关注。有研究发现皮肤是从外界接收信息最早和最多的器官[1],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总重量约占人体质量的15%,总面积为1.5~1.8 m2。从胚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皮肤与中枢神经系统均来源于神经外胚层,各类激素和受体共同构成复杂的皮肤神经末梢,基于其结构的独特性和功能的复杂性,皮肤成为人体重要的天然屏障。皮肤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各系统之间组成密切联系的生物学网络体系,建立skin-Brain-Axis(皮-脑轴)完备的现代概念[2],皮-脑轴的存在可有效维持生物基本环境的相对稳态,而引起皮肤应激反应的各种应激源都可激活这一系统。捏脊疗法作为体表刺激的特色手法,可以有效地启动这一系统,从而启动一系列的生物调控功能。“皮肤相关淋巴组织(skin-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ALT)” 的概念在1983年首次被 Streilein[3]提出,其认为免疫细胞是通过持续游走于皮肤、引流外周血循环和淋巴结等多个途径而发挥免疫监视功能。1986年,Bos和Kapsenberg[4]进一步提出“皮肤免疫系统”的概念,认为皮肤所有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构成皮肤免疫系统,进一步扩大SALT在免疫领域中的价值与意义。

捏脊疗法始见于《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拈取其脊柱皮……未愈更为之”。捏脊部位在脊背皮部,是指连续捏拿脊柱及其周围的组织和肌肤而达治病防病的目的,是一种具有调阴阳、和脏腑、疏经络、理气血、培元气、健脾胃等功效的中医特色外治疗法[5]。捏脊疗法是祖国医学的特色手法,在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以“未病先防,既病早治”为理论先导,通过激活及调节机体的皮肤免疫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功能。

2 捏脊与皮肤免疫

2.1 基于结构观—中医皮部理论

2.1.1 中医皮部理论 中医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皮肤位于人体表层,“百病始生,先于皮毛”,是卫外抗邪的第一道防线。《素问·皮部论》曰:“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是依据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范围划出的体表分区,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位,属于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于体表的反应部位。它有异于经络的“线”状,有别于络脉的“网”状,隐藏于皮下的经脉和络脉,使皮部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面”状而可视为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关阖枢”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体经气活动为基础,涵盖阴阳理论,概括人体三阴三阳和六经之气的行、藏、调三种功能[6]。早在《说文解字》中就有解释:“关,以木横持门户也”,即关主关闭和开启。根据“关阖枢”理论《素问·皮部论》将捏脊的主要部位——足太阳膀胱经的皮部称之为“关枢”。太阳经是人体最长、面积最大的皮部,主一身之表,统营卫而应皮毛,外邪束表,太阳首先受病。正如《素问.皮部论》:“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气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假若皮部卫外功能失调则疾病将按照皮、络、经、脏腑的顺序进行入里传变,同理脏腑、经、络的疾病也可以反应于十二皮部。故皮肤上的刺激可以通过经脉的传导作用调节脏腑机能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

2.1.2 现代医学皮肤免疫 现代医学认为:皮肤免疫主要具有两方面的实际内涵,它既包含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等细胞成分,也具有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神经肽等分子成分。值得关注的是,皮肤中含有大量免疫细胞具有的分泌功能,它们通过神经递质、激素或者肽类物质传递信息,作用于邻近细胞或自身细胞从而产生各种生理效应,且皮肤中的T淋巴细胞是体内循环中T细胞数量的两倍[7]。研究发现当人体皮肤受到刺激时,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免疫细胞会合成并释放促皮质激素释放素[8],同时有学者观察通过物理剪切的刺激作用可以诱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而这些由肥大细胞产生的趋化激活因子和组胺可以有效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9-10]。另外紫外线照射可以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并纠正CD4T淋巴细胞与CD8T淋巴细胞之间的比值[11],从而纠正人体免疫功能低下与紊乱的状态。可见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于皮肤具有广泛的共识:皮部是人体不可代替的天然屏障,在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稳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皮部理论和皮肤免疫的实际内涵具有高度的重叠性,可以认为前者是对后者的朴素认识,后者是研究前者的重要入口点。

2.2 基于功能观—中医卫阳理论

2.2.1 中医卫气和阳气理论 捏脊的部位在皮,皮部属表,沟通内外,具有属脏腑、调阴阳、固体表、密腠理的特点与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祖国医学认为“审查卫气,为百病母”“卫气不营,邪气居之”“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明显地道出了卫气走行于皮肤之中,其剽疾滑利、游走透窜的特性,使得卫气具有行于脉外、防卫顾护的功能特性。捏脊的位置在于背部之皮,祖国医学以背为阳。滑伯仁《发挥》言:“督之为言都也,为阳脉之督纲。”何为“阳脉之都纲”?督脉者,与冲任二脉一源三岐同起于胞中,经长强,行与后背正中,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头为诸阳之会”,督脉不仅入脑,与手足三阳经脉、阳维脉相汇相通,乃一身阳脉之海,总督全身之阳气;再者督脉与任脉同起相交,使得诸阳经相会,阴阳贯通。另一方面足太阳膀胱经,在旁开1.5寸的循行线上分布着各脏腑的背腧穴,脏腑之病外应于背腧穴,刺激背腧穴可内传于脏腑。景岳言:“太阳一经,包理肩背外为周身之纲维,内连五脏六腑之肓腧,此诸阳之交会,犹四通八达之渠也。”膀胱经不仅自身阳气旺盛,更是进一步加强督脉和阳气之间的联系,《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体之阳若天中之阳,生命之根,万物之源,通过捏拿脊背的皮肤可以达到宣行卫阳、振奋卫阳的作用,从而促进机体疾病恢复。

2.2.2 现代医学免疫功能 卫气行于脉外、防卫固护,阳气温热向上、抵御外邪的功能特性极其类似于现代医学理论中的免疫功能。有研究发现卫气与人体的黏膜免疫、细胞免疫、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白细胞抗原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12-15]。就分布和功能方式而言,卫气的传输与免疫细胞的分布、卫气的防御作用与机体对入侵的外部致病因子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存在于哺乳动物的黏膜层中,定位为皮肤的表层,与“卫气”活动区域——皮肤、黏膜相一致。甚至有学者直接提出卫气相当于西医学的皮肤免疫系统,卫气充当现代医学皮肤免疫中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 cell,APC),卫气最先接触外邪并与之抗争,而APC作为与抗原最早接触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两者均发挥着先锋的作用,提示卫气与皮肤免疫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在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痊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6]。同时有学者发现中医之阳气具有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17-19],阳气的耗损将抑制T淋巴细胞的生成、增殖、分化[20]。从正反两个角度极具说服力地验证阳气与T淋巴细胞之间的正向关系和与人体皮肤免疫的不可分割性。研究发现拔罐疗法能上调家兔局部皮肤的炎性和生长因子[21],同时背部推拿手法可以通过上调局部皮肤中CD 80以及波形蛋白等表达来提高衰老大鼠的免疫低下状态,有效促进机体免疫网络介导物质β-内啡肽的合成、分泌与分布,从而发挥其预防疾病的作用[22-23]。皮肤内的细胞分泌免疫细胞、免疫因子与分子等免疫活性物质,这些被分泌出来的免疫活性物质构成网络,为免疫活性细胞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并对免疫反应起调节作用。捏脊疗法通过刺激脊背浅表皮肤,可以调节调动全身的免疫系统。因此可以认为捏脊疗法基于细胞和分子水平对局部皮肤免疫低下及紊乱的功能状态进行纠正调节,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 展 望

综上所述,皮肤免疫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及独特的调节方式,而捏脊疗法通过捏拿人体背部皮肤,可以宣行与激发在体表之卫气,振奋并通调督脉之阳气。笔者认为皮肤行屏障和卫外之责,主要体现在卫阳的固护防御之能,捏脊可增强皮部防御护卫之力,因此可以认为捏脊具有激活、调节局部皮肤免疫的功能,甚至进一步调动全身的免疫防御系统。

一项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调查显示:全球有75%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24]。更值得一提的是90%疾病的发生都和免疫系统失调相关,化学药物刺激免疫系统或将造成某些不可逆性的副作用[25]。可见人类对抗疾病最好的武器不是药物,而是人体本身健全的免疫系统。皮肤乃人体屏障的第一道防线,犹如人身之籓篱,担负着抵御外来入侵物的重大使命,作为祖国医学古老而颇具特色的推拿手法之一,捏脊疗法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性高、无痛苦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在“以人为本,未病先防”的理论指导下,捏脊疗法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视为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体现。皮肤免疫将会成为捏脊疗法可能作用机制的重要切入点。遗憾的是,除少数基于肥大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等传统免疫细胞进行的针刺按摩机理研究外,目前以皮肤免疫为切入点的研究相对稀少,未能纳入更多诸如具有触觉传导的merkel免疫细胞和诱导功能的Treg免疫细胞[26]。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检测皮肤免疫的具体指标以探讨中医捏脊疗法的作用机制,将更客观地阐述捏脊疗法的具体内涵。

[1] ARCK P,HANDJISKI B,HAGEN E,et al.Is there a'gut-brainskin axis' [J].Exp Dermatol,2010,19(5):401-405.

[2] JOZIC I,STOJADINOVIC O,KIRSNER R S F,et al.Skin under the (Spot)-Light:Cross-Talk with the Central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 [J].J Invest Dermatol,2015,135(6):1469-1471.

[3] STREILEIN J W.Skin-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 (SALT):origins and functions [J].J Invest Dermatol,1983,80(Suppl):12-16.

[4] BOS J D,KAPSENBERG M L.The skin immune system Its cellular constituent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J].Immunol Today,1986,7(7/8):235-240.

[5] 刘应科,曹桂霞,石君慧,等.小儿捏脊疗法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6):1-2.

[6] 朱鹏举,鞠宝兆.《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关阖枢说新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3):193-195.

[7] 楼方舟,王宏林.皮肤免疫系统功能性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6,28(2):268-274.

[8] ROOSTERMAN D,GOERGE T,SCHNEIDER S W,et al.Neuronal control of skin function:the skin as a neuroimmunoendocrine organ [J].Physiol Rev,2006,86(4):1309-1379.

[9] 严峻,刘丹,王莉新,等.模拟推拿对离体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6):76-77.

[10]魏斐.剪切作用下的肥大细胞内钙信号和脱颗粒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11]张连云,谭晓慧,杨莉,等.苦参茶结合紫外照射对特异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8,33(3):488-491.

[12]刘杰民,黄贵华,纪云西,等.“脾为之卫”的理论内涵与免疫学外延探讨[J].新中医,2011,43(5):3-5.

[13]吴园园.基于脾脏免疫物质探讨卫气节律性变化的实验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5.

[14]刘洋,李昕蓉,陈晴,等.卫气与变应性鼻炎黏膜免疫机制的相关性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5):1530-1533.

[15]沈丕安.中医卫气理论与免疫性风湿病[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3):41-44.

[16]顾恪波,孙桂芝.“卫气”与免疫相关性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12,44(10):75-77.

[17]刘明晖,谢湘春,王璞,等.热敏灸对原发肾病综合征患儿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5):973-975.

[18]陈燕清,张俊龙,郭蕾,等.肾气丸对肾阳虚证大鼠模型T细胞亚群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3):380-381,384.

[19]何清湖,杨华伟,李天禹,等.天蚕壮阳散对肾阳虚雄性亚健康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298-1301.

[20]陈月园,孙丽平.益气固本胶囊对肾阳虚哮喘模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相关脏器指数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1):12-16.

[21]刘华朋,杨静,朱成慧,等.拔罐疗法对寒凝血瘀型家兔局部皮肤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8,38(1):76-79,插页二.

[22]尚坤,李圣洁,李墨阳,等.背部推拿疗法对免疫抑制家兔局部皮肤CD80、波形蛋白表达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4):1001-1002.

[23]尚坤,伍颖慧,农云凤,等.背部推拿疗法对机体不同组织免疫网络介质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3):6683-6684.

[24]俞熔.女性亚健康与肝的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25]贾杰亚.营养与免疫——解读陈昭妃博士的《营养免疫学》[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7):2247-2248.

[26]杨惠,张何骄子,王祥,等.针灸调节皮肤局部免疫功能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2):433-435.

猜你喜欢

卫气疗法人体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卫气:保护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