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3-30王文家

现代交际 2018年24期
关键词:存在问题

王文家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对课堂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更为关注,却较少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就目前来说,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并不尽如人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本研究从课堂听课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从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学习行为习惯,重视家庭教育和改进教师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课堂学习行为 存在问题 合理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160-02

课堂学习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观察和测量到的外显的学习反应或行为,也就是教师能够观察到的和可改变的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得、理解和运用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但是就目前来说,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深入了解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的现状,并分析原因,提出管理和培养策略刻不容缓。

一、小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倾听行为欠缺

课堂上学生的倾听行为主要是学生要认真倾听教师对课堂内容的讲解以及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来的问题和要求等。但是在这一方面,学生常表现出有闻无心、倾听懈怠等。笔者通过观察实际教学过程并结合调查发现,有一半的学生在课堂上选择认真听讲,但是并不能做到积极发言,只是呆板地听老师讲课。

(二)学生课前准备不足

在我支教的过程中发现,小学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有许多不足,存在较大的被动性,并且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充分预习。除此之外,在日常观察中还发现,小学生在预备铃响后,往往不能迅速安静下来并充分准备好课上需要的课本、练习册等资料。这些行为表示小学生在课前准备方面,仍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将对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产生消极影响。

(三)学生课堂书写仍需改进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书写任务需要完成,如写作业、记笔记等。在我检查同学们作业时发现,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书写任务,但也仍有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他们的笔记大多只是把老师上课板书或提出明确要求的内容记录下来,并不能有条理、分重难点地做好记录。这种行为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形成不良学习习惯原因的分析

(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因为对学习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其自身的学习行为高效地持续下去。学习兴趣极大地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才能灌注以全部热情,但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常表现出消极怠工等不良学习行为。这些学习行为往往在课堂中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较弱

学生能否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收获足量的知识,与其学习能力的高低起着很大的关系。学习能力也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长期的日积月累形成的。但是,调查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策略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学习能力仍有待提高。比如,在课前预习、课堂笔记以及课堂作业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欠缺。

(三)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几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仍然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自我控制的意识,比较任性,这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各种不良学习行为。比如,上课时偶尔开小差或者做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不认真听老师讲课;在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认真倾听;对于课堂作业不能独立、认真完成等。

三、改进小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不良行为对策

(一)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学习行为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积极学习的动力源泉,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减少其不良学习行为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运用教育机制,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证明,学生要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塑造优良的思想品德,学习更多的智慧技能,首先就应当塑造学生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技巧的指导与训练,使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统筹安排各项学习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从而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3)提高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结合实际活动,不断训练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整自己的课堂学习行为。如通过适当的鼓励和加强纪律约束以及适当的奖惩来巩固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习惯,纠正学生不良的课堂学习行为等。

(二)改进教师课堂教学

(1)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往往对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更为关注,却缺乏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指导;另一方面,在“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成为课堂学习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学习形式。这就导致了小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被迫性、机械化。所以,只有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才能使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得到良好的调节和改善。

(2)加强行为指导。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传授的方法,还要具备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堂学习行为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必备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对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加强指导和督促,并允许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保证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重视家庭教育

(1)树立正确观念,重视学生行为培养。家庭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学校教育的及时补充。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只有对此加以重视,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其次,家长也要转变家庭教养方式,摒弃专制主义和包办主义等错误的教育思想,使学生能够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2)发挥正确的榜样示范作用。父母是子女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行为的养成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尤其是小学阶段,父母的行为举止总是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以身垂范,成为孩子的榜样,而不能言行不一,使自己的言行相悖于对孩子的要求。另外,家长一旦制定了的家庭规范,就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也必须做到,为孩子做好表率。

参考文献:

[1]梁友艳.小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1.

[2]孙玲.小学生有效课堂学习及其教学干预[D].南京师范大学,2006:1.

[3]卢黎仕.播种习惯.收获成功[J].新课程,2012(10):149.

[4]何双双.城区小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 ——以长沙市三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例[D].武汉大学,2010:35.

[5]向葵花.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研究——旨在改进学生生活与发展状态的学习行为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87.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存在问题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余额宝的理财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