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中国现代30年代(1932—1937)电影的发展

2018-03-30焦博

现代交际 2018年24期
关键词:革命性批判性

焦博

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是中国承前启后的一段电影的特殊历史时期。它以题材的丰富性、中国电影人对于电影事业艺术的深刻探究和先锋体验式的尝试的独特性屹立在中国电影史册上。在这个期间中国各大电影公司相继成立,并且初具规模。期间中国以“明星”为首的民族电影公司也积极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左翼电影 国防电影 革命性 批判性

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078-02

“30年代电影”起止时间为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这是一段空前繁荣的盛世。接着“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前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导致经济的衰退,社会的千疮百孔,使得中国电影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但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1932年夏,涌现了夏衍、郑伯奇、郑正秋、洪深等一些文艺工作者,在他们的努力下掀起了左翼电影运动。但是,国民党对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干预管理电影市场。于1928年建立《检查电影片规则》,1930年年底建立《电影检查法》,1931年成立“电影检查委员会”和1933年成立“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一系列措施。此外,国民党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提倡“教育电影”。

一、左翼电影(运动)

中国电影发展到20年代已经出现了两大电影艺术风格的阵营,左翼电影(运动)和现实主义的电影。其中有张石川、郑正秋导演的第一部中国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影片反映了个人境遇暴露鞭挞社会的黑暗。但是批判的力度不够充分,立场也不够鲜明。

1931年中国左翼电影形成,同时也发表了关于电影人任务的说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于1933年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影文化运动的正式开始。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后,开展了中国电影人在当下任务和目前现状的探讨。并明确指出了要“反帝反封建”的左翼电影创作的根本任务和为人民服务的大众方针。在电影创作和电影选题方面。对其电影创作的内容、形式等问题,强调了必须改善电影创作环境,争取创作自由。

1935年“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新阶段。标志着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的《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在上海文化界发表。在1936年,左翼运动提出了“国防电影”的口号,电影的内容风格中植入了现实主义思想左翼电影与多样化艺术并存,深入现实生活,避免表面化和口号化。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正如马克思所说,“文艺必须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中国电影同样肩负着历史使命。即使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在指导电影思想上有着不同意识。但是在电影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艺术作品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主题。左翼电影工作者第一次在电影上唱响反帝反封建的口号,这符合时代标准,也是必然出路。

二、中国有声电影

20世纪30年代中国无声电影进入成熟时期。在前一个时期无声电影代表着简单的社会启蒙或落后社会思想意识,题材局限于武侠神怪和爱情故事的范畴。与时俱进,中国无声电影的内容走向了更为广泛的现实主义风格,如表现爱国情怀的电影、反映阶级矛盾的题材。并且反帝国主义(日本)侵略的题材,成为中国无声电影的新形式。新的电影题材使得银幕视觉形象更为鲜明生动。代表作品有《狂流》《大路》《三个摩登女性》《城市之夜》《小玩意》等。

有声电影替代无声电影与电影声音的出现都是电影技术形态上的飞跃。声音可以模仿自然,并通过声音和构图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联想空间。在时间与空间的艺术上,中国有声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进步了许多。

极大地扩展了叙事空间。声音与画面组成的语言结构关系,提高多种拍摄元素和技术的植入,使观众产生审美的共鸣与移情。电影中的声音包含了音乐、对白、音箱三个要素。早期电影有《渔光曲》《天伦》《大路》等,第一首电影插曲则为《野草寻花》中的《寻兄词》。有声电影的出现使中国电影的摄影和錄音技术都有了提高。无声电影有着一周旋转拍摄的电影技术,并且这也实现了一人多饰2人的角色。中国电影风格上更加大胆、大幅度创新。这时期中国电影各方面技术均有提高,有力地促进影片总体构思的实现。

三、30年代中国电影公司

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中国电影市场是被国外电影所垄断的。无论是从电影影片的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都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在1933年一年时间里,中国电影故事片的数量不到100部,但是引进中国的故事片数量却是其4倍。其中美国好莱坞电影就有300多部。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电影公司的困境和落后。

在中国各大电影公司蓬勃发展的时期,“明星”开始拍摄现实题材影片。夏衍创作了《狂流》《春蚕》《压岁钱》。题材广泛,面貌各异,有进步意识,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有力地揭露了尖锐的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的社会现实。在创作风格上,他认为应体现电影时空自由的特点,不应沿袭戏剧的叙事经验,体现出对现实主义白描手法的运用。

左翼电影具有积极性、革命性、暴力性,1930年后,左翼电影明星影片《春蚕》,是在继承了旧市民电影道德理念和左翼电影思想元素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市民电影。抗日救亡“一二·九”运动以后,1935年,中国国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祖国正遭受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剥削和压迫。人民的抗争情绪也是空前的高涨,在左翼电影(运动)的积极推动与倡导下,中国出现了新的电影类型——国防电影。国防电影是又一个时期的产物,可以说是左翼电影的转型,其主题思想便是以抗日救国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倡导中国国民各个阶级、男女老少都进入革命队伍中来取代过去的国内的阶级斗争与对立思想。

夏衍于1932年应邀加入明星公司。1933年《狂流》问世,标志“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狂流》也是左翼电影最早的影片之一,导演程步高,讲述农民群众抗灾而地主富绅利用救灾敛钱的故事,揭露出人祸大于天灾的社会事实。

1937年《压岁钱》问世,编剧夏衍,导演张石川,主演龚秋霞、胡蓉蓉、黎明晖等,剧作形式上采用了横断面的社会风貌展示。夏衍以其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卓越的剧作技巧,用一块钱银元在社会中的各行各色人物手中的转换,转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生机勃勃的30年代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这不仅仅是一块银元,更是沉甸甸的人性,揭示了隐藏在金钱后面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经济混乱。《压岁钱》也成了1937年的贺岁大片。其实在1914—1921年就产生了贺岁萌芽,贺岁片这个字眼和概念最早出现于1921年2月11日《申报》上。1998年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正式掀起贺岁片的高潮。《压岁钱》代表的新市民电影不同于左翼电影的思想性、先进性的指导方针,技术性成为其特色。歌舞元素与叙事策略成为了《压岁钱》的主要特色。1937的《压岁钱》不仅仅做到了声音技术成熟,而且真正做到了以歌伴舞,非常迎合了贺岁档节日气氛。插曲就有8首之多。其中胡蓉蓉扮演的小女孩是模仿好莱坞秀兰·邓波儿的翻版。首尾呼应的艺术形式更成为了影片的卖点之一。其次就是叙事结构在内的叙事策略的重视和强化,更是使影片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国上世纪30年代电影特点最为鲜明的便是左翼电影。其电影往往关注先进思想和积极思想的灌输与表达,从拍摄的电影镜头、道具、语言、情节等多方面表现出对于社会的批判性、暴力性、革命性、阶级性的电影思想内蕴。夏衍编剧的《压岁钱》虽然拍摄于30年代,很多人把它当成左翼电影去评论,因为它代表着中国各行各业的面貌与左翼思想的渗透。但其实我更赞同《压岁钱》电影是代表着新型市民阶级,具有鲜明街景文化的新市民电影。它在拍摄中所渗透和灌注的思想不是革命性、暴力性的思想,更多的是运用比较温文尔雅、款款道来的中立、低调、中庸的叙述方式向观众表现故事的内容。并且在电影本身内容和演绎过程中注重娱乐功能和歌舞元素,大大提高了电影的观影体验。

1937年导演马徐维邦,作词田汉,作曲冼星海等人通力合作的贺岁片《夜半歌声》也正式问世。1933年明星公司的《姊妹花》在上海创造了公映60余天的票房记录;之后的联华公司的《渔光曲》更是连续放映了84天;《夜半歌声》也是好评如潮,创造了34天的票房成绩。屡屡创下前所未有的奇迹。其中《夜半歌声》应该算是一部新市民电影。主创人想法是把自由放到了拍摄主题的首要位置。这在人们知识匮乏、愚昧且封建遗风的社会是种大胆的突破。《夜半歌声》电影讲述了宋丹萍与豪绅的女儿李晓霞恋爱,但是李晓霞的父亲不同意女儿和一个戏子交往,就唆使暗恋晓霞的表哥从中阻挠。但是宋丹萍没有退缩反而爱得更深,一天夜里回家的时候被人用镪水烧毁了容,从此不能上台演唱,不能见自己心爱的人,所以他就假装死亡。李晓霞经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精神失常。宋丹萍便当起了“鬼”,每夜都在剧场里唱歌。而后,在爱慕者孙小欧的细心照顾下,身体得以康复,并知道了宋丹萍的处境。为了证明自己的爱,和对宋丹萍的“感同身受”,便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最后死去。《夜半歌声》以恐怖片为噱头,实质上关注的却是爱情与自由。当然我们也通过电影镜头看见了封建遗风与水深火热的中国30年代的现状和那些为了新思想和创造新世界挣扎的人们。我们无法保护这些受到挫折的革命奋斗者,面对这一切,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撕心裂肺的痛感和无可奈何的叹息。《夜半歌声》作为中国恐怖电影的成功佳作,给当时处于流行时期的国防电影、左翼电影的中国电影市场加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并且《夜半歌声》本身在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上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1933年郑正秋在“明星”公司编导了《姊妹花》,标志着新市民电影的出现,《姊妹花》和《渔光曲》两部影片。用电影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贫富差距和阶级直接不可调和的矛盾等尖锐话题。即使作品中许多情节有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它标志着导演郑正秋为代表的左翼作家迈出了冲破旧民主主义思想的步伐。

综上所述,中国20世纪30年代电影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特殊时期。新类型的电影如倡导革命性、暴力性、批判性的左翼电影(运动)和反帝方封建的国防电影;还有代表着中立、温和政治思想的新市民电影。它们都从大角度、新格局、多层次地反映出中国五光十色的社会,并为以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參考文献:

[1]钟大丰,舒晓鸥.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2]《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596.

[3]高效健.重论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D].中国艺术研究院.

[4]袁庆丰.黑夜到来之前的中国电影——1937年现存国产影片文本解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5]李少白.中国电影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革命性批判性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辩证法的“革命性”与“保守性”
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两个维度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批判性的双重向度及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