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通识教育研究
2018-03-30许春亮
许春亮
【摘要】主要从美术通识教育基本理念出发,分析国内高校开展美术通识教育的价值,并客观评价当前高校开展美术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途径。
【关键词】高校 美术 通识教育
高校美术通识教育主要是针对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的公共美术知识类教育课程,在高校实施美术通识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美感,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其从美的体验中感悟生活的美好,从精神层面获得愉悦与满足。
一、高校美术通识教育的价值
1、美术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校培养具有优秀人格的大学生
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根本目标是使其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而进入社会后成为全面型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为其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习资源,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其艺术修养及人文精神的开发。早在民国时期,蔡元培先生就曾提出过以美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即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共同协调发展的健康人才,使其既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又具有健全的人格基础。通过美术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帮助高校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学生对各类文化精髓的认识与理解,并从艺术中体会不同文化的魅力。
2、美术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校营造美术文化氛围并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高校除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责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担任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义务,我国数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博大精深,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当代大学生必须对这些文化有所认识和理解,从中品味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美术通识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占据很大一部分,比如书法、篆刻、绘画、宗教、历史等,通过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可以在校内营造出良好的美术文化氛围,形成浓郁文化特色,并且有利于帮助学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3、美术通识教育是培养高校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基础
当前国内高校开设的美术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观赏性课程和实用性课程两类,其中观赏类课程主要是绘画及雕塑等,实用性课程则包括设计、摄影、景观及媒体等方面,无论哪一种课程类型都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特别是观赏性课程能够使学生了解大量具有深刻艺术内涵的作品,并从中感悟到美的启示,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审美能力是每个人需要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类型,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高校美术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完成未来终身教育的重要基础,
二、当前国内高校美术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美术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国内各大高校已相继开设了美术通识教育課程,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将这门功课合理定位,在他们的观念里,美术通识教育课程仅是为学生提供的非专业性课程,其性质类似选修课,所以这些教师并未从内心重视这门功课,并且在开展美术通识教育活动时也会出现明显的敷衍状态。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此门功课的态度,进而导致其整体学习效果不佳,使美术通识教育活动失去了预期意义。还有部分高校对于美术通识教育课程处于观望状态,认为国家没有颁布与其相关的教育文件,所以不需要将其放在必修课程,这对普及美术通识教育带来一定阻碍。
2、缺乏合理有效的相关教育机制
当前国内高校缺乏合理有效的相关教育体制是开展美术通识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美术通识教育课程开设较随意,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很多高校都是依据自身现有的条件开设某一类型的美术通识教育方向,这会导致学生无法接受到系统全面的美术通识教育理念;二是相关师资力量不足,大部分高校的美术通识教育课程都是由美术专业的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具备专业的美术教学能力,但是对于不同类别的美术通识教育方向无力应对,再加上大班制课程教师很难以课堂上与各位同学形成良性沟通,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三是没有配套的教育机构,由于美术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性课程,所以很多高校并未针对这一课程建立相应配套教育机构,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无法形成有效交流与监管,导致该课程的安排经常出现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
3、整体教学效率偏低
从实践中发现,当前国内高校美术通识教育的整体教学效率普遍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与两个方面有关:一是各个高校对于美术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客观认识到这门课程的独特性,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通常以单一的教材理论为主,很少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且缺少细致的教学计划和完善的教学手段,导致课堂质量不高;二是高校内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美术通识教育课程时有不同需求,但是大部分高校难以满足其需求,尤其是在相关教学资料设备方面十分缺乏,使美术通识教育课难以发挥其预期效果。
三、高校美术教育加强通识教育的途径
1、更新实践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美术教育课程开展的需求,教育理念的方向把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根据当下美术教育课程开展的目标对教学理念进行不断更新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应该摒弃过去“学而优则仕”的落后观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以此来将教育真正回归到育人的目的,提高美术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促使通识教育课程目标顺利实现。
2、通过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只有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才能使美术通识教育展现其实施效果,所以必须通过多种手段提高高校美术通识教育效率,比如可以从高校自身实际出发,合理利用校内相关美术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应用于美术通识教育课堂上,开设出不同的美术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艺术法概要课程、宗教艺术欣赏课程、中华经典文化传承课程、外国文化与世界文明课程及相关历史课程等,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相应课程类型,使学生在陶冶艺术情操的同时收获审美能力。
3、课程内容朝多元化发展
就我国目前高校开展美术教育课程的现状来看,基本上能够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课程指导方案》中所规定的课程科目和类型来开设,且取得了不可忽略的成绩。由此可见,课程内容多元化已经成为了美术教育课程未来开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必须要重视课程内容的多元化,结合当地的艺术传统和相关规定中的内容,对美术教育课程内容进行科学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