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驱动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大学建设理念及战略选择*
——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
2018-03-30罗明东
罗明东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2014年,国家教育改革作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进分类发展和分类管理,促进高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部署,引导着各类高校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到教学方式、管理体制等进行调整和改革。楚雄师范学院主动顺应国家、云南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由校长牵头成立项目组专门研究学校转型问题,出台了《楚雄师范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意见》,明晰了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提出了“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发挥好构建彝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龙头作用、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三大任务,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与方向,在坚持并强化师范特色的同时,积极拓宽人才培养领域,确立了新的发展定位,推进学校转型发展。2015年,学校获批为云南省整体转型试点高校,楚雄师范学院从此跨入应用型本科大学行列。
2015年,国务院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的目标。面对“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学校党政班子深入学习领会国家“双一流”建设导向,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和学校办学基础,重新审视了学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慎重地提出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建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边疆民族地方应用型品牌大学。围绕着这一目标,学校提出了创建品牌大学的发展战略,并着手实施。
一、树立品牌理念,明确办学定位,确立品牌大学品位
从管理体制看,我国高等教育把高等学校划分为部属高校、地方高校、民办高校,有意识地给各类高校贴上标签,标明身份,意味着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承担的不同的职责和任务。因而,如何科学定位发展是每一所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楚雄师范学院作为省属高校,自2001年升本以来,根据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着力推进“专科向本科转型”“新建本科大学向合格本科大学转型”“合格本科大学向应用型本科大学转型”三次转型。学校在转型中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凝聚师生共识,在坚守育人使命和应对现实发展需求中不断丰富、调整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不断做出适宜的战略选择。
(一)承袭传统,创新发展,完善调整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学校由专科学校转为本科大学,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学校的发展目标是把学校办成“以师为主、综合发展,立足彝州、面向全省,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综合性学院”;“十一五”期间,是学校由新建本科大学迈向合格本科大学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办成“以师为主、综合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专科教育,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创造条件开展研究生教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地方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提出学校发展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使学校成为在同类高校中具备较强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院校,成为省内知名的地方本科大学”。实施应用型转型后,学校把发展目标调整为“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综合发展,通过转型发展,将学校建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教师教育优势突出,在同类高校中具备较强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应用型本科师范院校”。
进入“十三五”,在国家“双一流”建设驱动下,根据国家、区域社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高等教育政策的新变化,学校决策层引入经济学领域的品牌战略理论,紧扣“我所能”和“社会所需”,适时提出了创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边疆民族地方应用型品牌大学的发展目标,其内涵是实现学校要素增值、价值特有、质量卓越、影响持久,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边疆民族地方应用型品牌大学”是学校顶层设计中在对未来发展趋势与现实可能性、传统优势与办学功能拓展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愿景,也是学校面对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所作出的战略选择,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根据云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布局,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动态,我们认为:建成世界一流、国家一流大学,不切合我校实际,目标实现太遥远;建成高水平大学、顶尖大学、名牌大学,我们几乎没有可参照的指标;但立足区域,在边疆民族地方为区域发展作出贡献,我们有优势和大有可为。区域品牌大学凸显的是优质教育,是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力,显示的是良好的社会信誉和认可度。我校现有的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是学校几代师生的努力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这种优势是在长期办学中形成并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非常稀缺的办学资源。发挥好优势特色的作用,把优势特色培育成品牌进而打造学校品牌是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边疆民族地方”是学校所处的区位,是学校服务的重点区域,也是学校品牌价值的重要依托,是我们在创建品牌大学中对云南省实际情况的客观认知。楚雄师范学院是云南省八个民族自治州中唯一一所师范院校,承载着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品牌大学是否被认可取决于这一区域人民对学校品牌要素的判定。
(二)遵循规律,适应需求,完善明晰品牌定位
办大学是一项很特殊的事业,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又要适应高等教育市场规律。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都不可违背。学校引入品牌概念后,因教育要素、过程及教育产品与经济生产的截然不同,品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共同点是办大学和办企业都需要为社会提供满足公众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也都需要社会公众了解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特点。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品牌大学一经定格,其所具有的独特、优质、个性化特征以及大学教育服务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大学功能的实现程度、社会认知度和大学文化都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学校所拥有的一切有形、无形的资产因品牌效应带来的知名度、美誉度可以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广为人知并增值。因此品牌大学创建的第一步就是品牌的定位。
1.确立办学指导思想
品牌大学的创建离不开科学的指导思想。学校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创建教师教育为特色的边疆民族地方应用型品牌大学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中心,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内涵发展,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实践创新,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主动融入行业、地方建设需求,为行业、地方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创建品牌大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如何培养人的过程。学校把“树德明理,蕴智强能,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其要义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德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明辨是非,明白事理;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掌握相对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增强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思维品质,积淀发展的潜力;学会知识的转化,能把知识和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以学导用,以用促学,学中用,用中学,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学校教育的价值。
3.明晰学校品牌定位
明晰学校品牌定位就是要根据学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身份、层次、办学领域,结合地方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学校自身的优势、所能拥有的各种教育教学和社会资源,科学设定学校在创建品牌大学过程中能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
结合学校办学基础和学科专业特点,我们把学校类型定位为:地方综合性应用型大学。这一定位明晰了我校成为品牌大学应有的品牌识别特征,即地方性、综合性、应用型、本科层次。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高职专科教育,努力创造条件开办研究生教育;人才类型定位为: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楚雄、重在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着力为教育、文化、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四个定位标明了我校全力创建的品牌大学是一所隶属于地方、服务于地方,以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学科综合、地方特色突出、专业特色突出的应用型本科大学中的品牌大学。学校建设成品牌大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办学条件的优化,更充分地发挥大学的功能,通过高质量的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4.确定品牌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品牌大学的效用度最直接的体现是其教育产品的质量即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及实现程度决定和影响着社会对品牌的认可度。我校一方面遵循办学规律,另一方面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办学定位,经过理性思考和周密设计,明确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换句话说,就是要培养“上手快、后劲足、能创新、品行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突出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满足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教育、生产、管理、服务等行业(职业)岗位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培养总体规格: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突出、行业适应能力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了道德、知识、能力在学生个体上的统一,突出了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适应能力要求,体现了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发现、分析、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突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奠定品牌大学卓越品质
品牌的核心是其所包含的价值。品牌的形成取决于社会对这种价值的认可度和美誉度。品牌大学的形成不可能是一两个要素支撑就可以被社会认可的,而是教师水平、学生素质、办学特色、服务质量、科研水平、学科水平、毕业生的成就和社会影响、校园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确定了品牌定位后,品牌大学创建的重心将转向如何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有效配置、整合学校要素,形成优质教育资源,保证教育价值的实现。具体说就是通过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条件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服务后实现知识能力增值、增效,综合素质增强,让学生本人及与学生利益相关者对学校形成高度认可和良好评价。这一过程也将培育出一批相应的大学品牌,如品牌学科、品牌专业、品牌师资、品牌实验室、品牌毕业生或校友等等。鉴于学校的办学经费状况及所拥有的资源条件,学校采取了重点突破,分层推进,实施非均衡发展的品牌大学创建策略。
(一)卓越教师培养
创建品牌,离不开人才战略的实施。优秀教师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所大学里的教师水平是社会公众和学生识别、评判大学是否具备品牌品质的主要依据。教师水平表现为教师的师德品行、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贡献力、学术影响力等,它决定着一所大学认可度、美誉度的高低,对大学品牌度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所没有名师的大学很难被评定为品牌大学。学校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建设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边疆民族地方应用型品牌大学的根本,强化人才资源意识,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通过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和校内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鼓励和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关心关爱学生。目前,学校已有教职工758人,其中高职人员220人,二级教授6人,博硕士研究生导师36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云岭学者1名,云岭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5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11名;有5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品牌师资建设的基本框架已形成。
(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水平和专业资源反映着大学的综合实力,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任务的载体。学科专业建设是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有竞争力的学科及专业设置是建设品牌学科专业进而支撑品牌大学建设的重要手段。大学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离不开学科专业的支撑。围绕创建品牌学科专业目标,我校着力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理念先进的一流学科专业,按照需求引导、内涵发展、特色优先的原则,前瞻性地谋划好学科增量,分批次盘活学科存量,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大力扶持优势学科,培育特色学科,加强应用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创建品牌学科;按照保障新专业、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巩固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培育品牌专业的思路,着力打造特色示范专业、品牌专业。目前,已建成了省级规划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校级优势特色学科7个,优势特色培育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校级品牌专业1个,校级重点专业20个。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学校特色品牌专业的品牌效应已初步显示,依托小学教育专业,2014年,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单位。2016年,“教育学”入选云南省一流学科(高原学科)。2017年,小学教育专业获批为云南省首届招收公费师范生的专业,彰显了学校师范生培养特色和办学水平。品牌专业、一流专业的区域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三)优质教学建设
教学是大学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也是支撑品牌大学创建的核心动力。教学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课程建设等内容。
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品牌效应需要由教学环节来实现。为此,学校围绕转型发展目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楚雄师范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补充意见》,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教学改革思路。
我校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思想是:以分类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彰显专业特色和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力求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行业实际之间“三对接”,构建与行业专门人才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为关键,着力培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专业特色,体现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个性要求,师范专业构建以“整合连贯型”“全科型”教师教育模式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师范专业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方案为构建品牌人才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
品牌战略实施初期,学校提出了“坚持一个中心、突出两项能力、构建三个体系、实施四大工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即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品牌专业人才规格,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培养,逐步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协同育人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四大工程,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通过改革实践,打造出一批品牌课程、品牌课堂、品牌实验、品牌项目。2015年以来,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评价机制研究、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教师素质提升研究与实践等主题,共立项61项校级教改项目,申报并获批8个省级教改项目。截至2017年,我校师生共获得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79项。
截至2017年,学校已建设主干课程11批,共160门,校级精品课程51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视频课程公开课1门,校级网络视频课程151门。评选了校级优质课程42门,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充分发挥优质课程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四)特色科研培育
应用型品牌大学的科研主导是高水平的应用科研。科研是形成大学学术品牌的主渠道,是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的重要抓手,也是大学服务社会、赢得良好声誉的重要方式。根据学校定位,在创建品牌大学进程中,学校出台了《楚雄师范学院关于加强应用型科研的意见》,提出了以应用研究为方向,以品牌平台创建为抓手,树立科研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用科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理念,自觉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牵引,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与服务关系,围绕已有优势研究方向培养应用型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科研特色,完成并转化一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的应用科研成果。目前学校新能源技术应用中心、高原特色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中心、彝族文化艺术研发院、彝族民间音乐舞蹈传习中心、地方民族文化研究院、乡村教师素质研习中心已立项为品牌科研平台进行建设,组建了彝族文化学院,利用这些平台以促进学校产学研结合,力争在应用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创出品牌。
(五)优质资源整合
资源条件是创建品牌大学的保障,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都离不开资源条件的支撑。创建品牌大学所需的资源条件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大类。校外资源指国家政策、上级经费投入、资助项目、校外实践基地、所在区域的城市环境、文化资源、校友等可以为学校人才培养发挥作用的资源;校内资源指师资、专业、课程、实践实训基地、学生、设施设备、校舍、各类场馆、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等直接呈现大学存在、反映大学容貌的外在显性的物质条件和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术活动、文化社团活动、学校管理制度和方式、风格等非物质条件。校内资源以其独特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精神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构建出独特的大学形象。当大学形象被社会广泛认可,形成较高认可度、知名度、美誉度后,大学品牌便得以形成。
近几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地方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定位,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合理利用校外资源,按照教学投入优先原则,逐年增加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和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采取了系列资源整合措施,努力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资源,为品牌大学建设提供支撑性的条件保障。一是构建了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体系,突出分层建设,分类投入,重在特色,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二是实施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场所的环境优美化、使用效益化、管理便捷化的“三化”政策,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体质锻炼和能力培养;三是实施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校园网络建设和从“纸质化”到“数字化”的图书馆建设,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和管理资源;四是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外建立了106个规范稳定的实习基地,其中国内非师范专业实习实践基地57个,师范专业实习基地34个,国外师范专业实习基地15个;五是围绕学生发展,建设四个中心,即建设好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学生文体活动中心,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六是提升“三区”,即学生社区、餐饮区、创业园区文化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
(六)指导和服务学生发展
学生既是高等教育的直接消费者,也是高等教育市场中大学提供给社会的一种产品。在品牌大学创建中,学生还是创建的主体,学生的质量和声誉是品牌大学最直接的支撑。很多名牌大学被社会高度认可,并且享有经久不衰的良好声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培养出了质量高、对社会贡献大、在行业内有重要影响的优秀学生。一些研究大学排名的机构也经常把学生质量作为排名的重要指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也把本科生培养的质量、学生满意度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品牌大学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认可。
为打造好学生这一品牌,学校树立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强化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学生工作理念,围绕学习主业,构建了学生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学生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为培养品牌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多措并举,提高生源质量,把好“入口关”。二是转变观念,注重服务,构建学生工作体系,指引学生发展。探索和实践切合学校办学实际和学生需求的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四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模式,构建了集成长教育、学业指导、就业辅导、奖优助困、生活服务、心理疏导“六位一体”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和集“奖、助、贷、勤、补、缓、提、保”为一体的奖优助困服务体系。三是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通过严抓细管,营造笃学学风。四是搭建平台,精心指导,以到位的就业创业保障提高就业质量。
从目前的社会影响看,近三年学校的毕业生广受社会好评,学生社会认可度高,学生品牌的良好效应已在学校美誉度、认可度提升中发挥了作用。据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对我校2015届毕业生的调查,在两年内工作过的毕业生中,50.28%的毕业生获得过职位晋升。2015届毕业生职业社会认可度为94.62%;2016届毕业生职业社会认可度为93.82%。对2017届本科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调查表明:83.33%的用人单位对本校本科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学校毕业生的品牌特点是思想品德好,具有吃苦敬业精神,就业竞争力突出,在工作中体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七)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教育服务和产品没有卓越的品质、过硬的质量支撑,品牌大学也只能是自我标榜,或者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创建品牌大学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大学要想成为一种有持久影响力的品牌,就必须牢固树立教育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的意识,围绕品牌标准,制定出完整、科学、个性化的质量发展战略,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服务质量,加强质量管理,夯实品牌根基。我校坚持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确立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制定和实施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断优化校院两级“闭环”式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大兴质量文化建设,围绕“目标和质量”中心,构建了“一条主线、二个指向、三方监控、四大支撑、五个体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三支队伍、三评共行、三级督查、三段检查”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监控体系,通过状态数据、质量报告分析等方式,促进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三、突出特色发展,彰显办学特色,凸显品牌大学竞争优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实施大学品牌战略和坚持特色化发展是地方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须选择。无论是特色发展还是品牌引领下的发展,要实现的目标都是社会对大学价值的认可,从这个角度说,品牌发展也是一种特色发展,特色所追求的就是品牌,就是一流。当我们说学校的某一方面是特色的时候,这种特色其实也就成了学校的一个标识,此时,特色所产生的效用与品牌的效用是一致的,特色即品牌、品牌即一流。楚雄师范学院以特色创建品牌的策略和思路是找准自身特色,以特色发展谋求全面发展。
(一)更新理念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一个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社会性、周期性的概念。很多时候,我们对特色的认识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精。而忽略了被赋予这些判断的对象是什么。事实上,一所大学的特色不是面面俱到,也不是简单的人无我有等一系列特点。能够成为大学特色的内容必须以大学的内涵为基础,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大学所特有的元素,如学科专业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等,其所享有的社会知名度、认可度必须是正面、积极、有效的。
楚雄师范学院本科办学的历史虽然很短,但师范办学的渊源却很长。实施品牌战略以来,学校全面总结了各专业的建设情况,挖掘出了专业发展的潜力,通过凝练,提出“以应用为根本,以师范为特色”的特色发展理念。该理念既承袭师范教育传统,注重特色发展,又紧跟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合理地解决了传统发展方式中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趋同性与地方发展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二)创新思路
特色化发展其实就是一种差别化发展。创建应用型品牌大学既要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预期结果怎样,又要明白社会需要什么,要求我们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这样学校才能准确定位,明晰发展思路,找准服务面向。特色发展首先要找准自己的特色,其次是集中资源强化特色,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特色,第三是营销特色,提高知名度和认可度。地处边疆民族地方的楚雄师范学院采取以特色创品牌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了学校自身特点、资源优势和所处地域文化特色,找出了自己与同类院校的差别,在发展理念、思路及措施上,避免了办学类型的同质化,避免了盲目攀高或求全求大,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的立足点和着眼点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充分吸收地方资源,展示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
任何一所大学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所处地方资源的供养。学校所处区域的经济状况、风土人情、自然生态、社会文化影响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方式的选择。反过来,地方高校通过有针对性地为地方培养所需人才、以科学研究为地方解决发展问题、以学校资源为地方提供服务、以大学文化引领传承地方文化的方式影响改变着地方的发展。我校“立足楚雄,重在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服务面向,定格了我校价值实现的对象和范围,牵引着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确定。学校提供的服务和培养的人才符合区域内政府、企业、行业的需求,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治学方略、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考虑其与所在区域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如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改革、地方对于高等教育产学研融合等等,从而确定学校与区域协同共生的发展战略。
“边疆民族地方”的区域定位淡化了学校对于单纯学术、国际国内声誉的关注,侧重于本地区的贡献度。“立足楚雄”就要彰显出学校对“楚雄元素”的充分合理利用,并以地方优势资源提升办学实力。目前,学校作为楚雄州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地位已无可替代,在楚雄民族文化研究,特别是彝族文化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研究已成特色,学校作为楚雄州基础教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的龙头地位已初步显现,凭借此优势,学校成立了彝族文化学院、开办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第二,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强化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专业。
本科大学的立身之本就是依托专业培养人才,专业特色的培育可以直接形成人才特色。我校根据定位,依据云南省基础教育事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选择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来集中展示学校办学理念、治学方略以及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模式、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和效果。这种特色的选择是学校依托地缘关系,寻求错位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云南最鲜明的省情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从地缘上看,云南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山区省份,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全省129个县(市、区)的山区比重都在70%以上,乡村基础教育仍然薄弱,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云南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2015年,根据国家计划,云南省也制定了《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乐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我校的实情是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环境好、师资力量强、教学设施完备,教育教学水平走在其他专业前列。并且培养乡村教师的理念确立较早,自20世纪80、90年代,学校就以“志在山乡”作为学生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培养出适应未来山乡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为人才培养目标,多年坚守,积累了经验。2013年开始,学校对教师教育新模式从理念到实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逐渐构建起整合连贯型、小学全科型、职前职后协同培养的乡村教师培养模式体系。同时,学校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深入省内基础教育一线开展专项调研,实地走访了48所中小学(含县城中小学、乡镇中小学,村教学点、一师一校)和10个教育主管部门,访谈了当地政府领导、教育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实习学生多类型人员,最终把教师教育专业列为优先培育的特色专业,把培养优质乡村教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之一。
(三)强化支撑
从特色到品牌需要强化,品牌的持续影响更需要强化。为使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并发展成为品牌,学校从组织机构、经费、人员等多个方面为特色培育创造条件。
校内,学校成立了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研究中心、云南乡村教师研修院、彝族文化学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院、滇中国学院、云南智慧汉语研究院、民族教育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彝族文化创意研发中心、民族民间艺术与数码艺术研究所、文化创意与造型艺术研发中心等多个平台;加大特色资源条件建设,如引进“双师型”教师、建设地方文献资源库、开设地方文化课程。校外,与楚雄州内34所中小学校合作共建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了一批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兼职研究员或教师;与省内外57家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建立非师范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加入了云南省教师教育联盟并成为理事单位;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滇西教师精准帮扶计划楚雄师范学院执行办公室”共同构建滇西教师教育新体系;与“国培计划”项目合作县教育局签定了合作意向书,建立职前职后培训工作基地。同时,学校还以项目研究方式来强化和梳理特色,承担了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59项,科研立项经费达147.1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立项项目8项,省院省校项目2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5项,取得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骨干及后备人才。
四、提炼大学精神,培育大学文化,增强品牌大学生命力
大学文化是由大学人创造并内化为规范和约束每一位成员行为、激发和凝聚师生投入学校发展的力量。优秀的大学文化就是一种卓越的品牌。通常意义上讲的大学文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精神文化,二是大学制度文化,三是大学环境文化,四是大学行为文化。
(一)凝练大学精神,培育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品牌大学的核心。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是学校存在发展的共同价值基础,蕴藏在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思路中,引领着全体师生员工自觉自愿地投身到学校的办学活动中,自觉完成学校的教育使命,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价值。
1.从学校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的教育实践出发,总结凝练大学精神。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并非与生俱来和一成不变,而是学校师生在办学实践中通过继承与创新,一点一滴汇聚而成。我校本科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不够深厚,可凭借的历史资源有限。但正是这种年轻的经历让我们的创新有了更大的空间。学校编写了校史、确立了校训、谱写了校歌、设计了校徽、培育了校风、教风、学风。尤其是实施转型发展后,学校在创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边疆民族地方应用型品牌大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凝练了办学理念、教育理念,科学确立了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发掘、总结、研究、培育办学特色,“立足边疆、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得到师生、校友、社会的认可。
2.深化大学精神教育。大学精神文化源自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反过来又塑造和影响着师生的言行。学校大学精神文化对人的言行形成影响,一方面有赖于个体的自觉接受;另一方面需要采用多种符合学校实际、富有学校特色形式的灌输。前期,我校组织开展了学校办学理念大讨论,组织校内专家学者、师生阐释大学理想和校训精神;组织了校歌合唱比赛,编写了校史,创建校史展览馆和文明校园创建陈列馆,让在校师生、校友、入学新生切身感受大学精神;另外,学校还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如摄制专题片、举办校园摄影展、书画艺术作品展、出版校友文集等方式进行学校精神的广泛传播与教育。
(二)完善制度设计,创新大学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大学制度规则本身以及组织运行机制和制度执行过程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的总和,主要包含制度文本层、运行机制层、执行转化层、价值取向层四个层面的内涵。大学制度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完善是品牌大学的重要保障,对大学人传承、创新、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起着重要而持续的导向、规范和激励作用。
1.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构建严谨有序的制度体系。我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楚雄师范学院章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章程统领,把学校发展理念、发展目标转化到具体的制度中,构建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监察审计、人事财务管理、资产信息化建设管理、后勤保障八大模块的制度体系,并与时俱进,适时修改完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规办学。
2.强化制度执行,塑造自觉自愿的制度践行信念价值。制度文化在品牌大学创建中的规制作用需要执行力来保障,没有执行力支撑的制度即使有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设计、正确的价值导向、具体的操作程序等表明制度优越的内容,而没有把它们以及实际的行动和方式转化出来,那也不会产生实际效应。在确保制度科学、合理、可行的前提下,影响执行力的关键因素就是人,即管理者和执行者。我校采取了中层干部聘任制和轮岗制、教师进修和岗位培训制、各种奖励机制、制度执行监督考核机制等,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制度文化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优化校园环境,打造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是展示大学文化的“名片”,是大学文化的物化形态,体现着大学的审美品位和价值取向。从大学文化建设的层面看,大学环境文化是指融入了大学精神文化要素的校园规划布局、校舍建筑、人文景观、校园绿化美化、校园网络文化等综合而成的物化的静态文化,是大学人对象化活动的结果。校园环境文化具有双重功能:对内教育人,对外吸引人。
我校现有两个校区的建设和布局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两校区都是依山而建,老校区位于以建于明代的雁塔而得名的雁塔山,校园内先后建造了飞檐走阁风格的图书馆,欧式风格的金良文史馆。修建了独具特色的两座春风化雨亭、三座尊师爱校纪念亭;建造了反映人类历史发展轨迹的以文字为特征的图腾柱,富于神韵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塑像,在古雁塔周围搭建了花架回廊,建成海棠樱花大道,楹联佳句显目可见。在教室内外、在过道走廊显目的墙壁上,展示着古今中外名人大家、伟人学者的肖像和名言警句。
新校区建筑以现代风格为主,划分为教学区、办公区、学生生活区、运动区,图书馆与主教学楼连成一体,在校区主干道和显眼位置建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牌、国学精粹名句、校训石等人文景观,每栋建筑根据其功能命名,教室周围布置园林、石凳便于学生学习、休闲。两个校区的校园环境体现学校历史文脉底蕴和文化内涵,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展示了学校办学所吸纳的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达到审美功能、使用功能、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发挥出了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四)规范文明言行,构建充满活力的行为文化
大学行为文化是归属于大学中的每一个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既有表层特点,又有深层集体无意识倾向的行为方式、行为心理和行为习惯,是一种建立在个性发展基础上的共性特征。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最直观、最表层的部分,亦是辨别大学文化是否发挥成效的重要尺度。大学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只有内化为大学人的行为动机、方式、习惯才有实际意义,品牌大学的影响力才能形成。大学行为文化本质上体现为校风,集中表现为大学校领导的领导作风、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日常行为规范。
1.强化主人翁意识,加强校风建设
大学中的师生是大学文化建设和承载大学文化的主体。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必然要从当事人入手,只有学校中的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教风、学风、工作作风都形成良好的素养和文化氛围,学校的行为文化才能建设成,品牌大学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才可能持久。我校针对不同主体群体制定了相应的行为规范,如教师课堂教学规范、教师行为规范、学生文明规范、机关工作纪律等。
2.加强教风建设,培育大学教学文化
大学教师主导着学校的校园文化,培育大学教学文化首先要从教风建设开始。教风由教师通过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来体现,因此,教师的品德、学术素养、职业能力、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大学教学文化建设。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要求,针对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制定了相应制度,创新举措,不断提升教师思想道德品质和教学科研能力,提高育人质量和水平。
3.重视学风建设,营造笃学学风文化
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校在营造优良学风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使学生养成优良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并顺利完成学业任务为目标,以观念教育引导为切入点,以机制建设为保障,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教师、优秀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学工口人员及各层级领导的主体作用,形成全员关心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1)确立成长目标,以立志成才为优良学风养成注入动力。
(2)教师以身示范,以优良教风带动学风。
(3)加强学业指导,营造想学、会学、勤学的优良学风氛围。
(4)严格日常管理,以纪律制度保障学风。
(5)严肃考纪,以严格考风促动学风。
(6)以评促学,奖优培特,榜样示范促学风。
4.转变管理作风,构建严谨务实的大学管理文化
大学管理作风的形成一方面受学校外部政府、投资主体对大学管理要求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学校内部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念。我校领导带头,大力倡导“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优良作风,不断加强党政群团各级领导和普通教职员工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及人文情怀培养,不断增强管理人员育人意识,强化其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引导鼓励每个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尽职守则,为大学生的成长建设营造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
总之,品牌大学创建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我校确立创建品牌大学的目标既是学校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需要,也是适应高校竞争发展的需要,既是对当下发展的积极应答,更是对未来长远发展的引领。品牌大学的创建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过程,在内外因素作用下,我们既定的品牌质量标准可能会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得到不间断的质的优化而走向更高层次,也可能会出现现阶段初具品牌效应的一些要素会逐步消解,有的要素会在质上突破了一定限度,形成新的品牌。我们坚信,只要全校同心,形成合力,正视自身,积极挖掘潜能,选好主攻方向,明确切入点和突破口,创出品牌的愿景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