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之生平考
2018-03-30张慧琼
张慧琼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明南直常州府武进(今江苏武进)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历官兵部主事、吏部考功、翰林编修、右佥都御史、凤阳巡抚等职。他是明中叶有重大影响的文学家,诗文创作在明代自成一家,尤以古文著称,是现行文学史上重要古文流派“唐宋派”的领袖,以“本色论”为核心的文学思想在当时及后世均有较大影响。以“天机说”为核心的“心学”思想自成体系,黄宗羲《明儒学案》将其列入“南中王门学案”。于学无所不窥,对历史、地理、数学、历法、兵法及乐律皆有研究,且精于书法。唐顺之一生三仕三隐,交游广泛,晚年北出塞、南抗倭建立壮烈功业,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罕见的全才作家。
唐顺之生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明李开先《荆川唐都御史传》云:“生则正德丁卯十月初五日。”①正德丁卯即正德二年。卒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史·唐顺之传》云:“(嘉靖)三十九年春,汛期至。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年五十四。”②一生仕隐相间,颇为坎坷,可分六个时期。
一、进学与科举
正德二年(1507年)至嘉靖八年(1529年)是唐顺之青少年时期,人生主题为进学与科举。
唐顺之自幼聪慧,有志于圣贤之学③。父母督教甚严,“诵书不成熟,写字不端楷,父即挞之;或外嬉晚归,或内言使气,母必厉曰:‘汝尚有童心乎?将为宕子乎?’唐子由是勤励书写得其父心,出入得其母心矣”④。少年发奋,遍读经史,十六岁入庠,嘉靖七年(1528年)乡试第六,八年会试第一。明冯时可《中丞荆川唐先生传》:
读书常彻夕。母任宜人怜其稚弱,辄吹灯令寝。先生椟其灯,俟母寝熟,始发以为常。甫髫已遍经史。十六入庠,戊子举于乡,书第六,己丑举礼闱第一。
会试一举成名,内阁大学士同郡镇江杨一清激赏之,拟置唐顺之于廷试第一,遣人夜索廷策。唐顺之断然拒绝,所遣之人一夜之间往返五次,无果。杨一清怒,曰:“其少者无知故若是,老举人亦为此乎?”⑤少者指唐顺之,老举人即唐父。杨一清博访其卷,置于一甲第三,后易于二甲第一⑥。嘉靖帝亲阅唐顺之廷试卷,御批“条论精详殆尽”⑦。“公虽首二甲,而二甲之有御批自公始。”⑧
杨一清激赏唐顺之才学,意欲提携,虽不乏有笼络同郡新贵之嫌,然其言“我何私?为国求才耳!”⑨则为中肯。然唐顺之以气节自许,只期直取功名,不愿曲附权要,曰:“一殿元何足为人轻重?如进身之初,而即若此,后悔何及?”⑩刚介卓立之行颇得时人敬重称许,明洪朝选曰:“公是时才二十三,其制行之严,能不以高下得失动其心,盖自少然矣。”明李贽曰:“公以年少筮仕,守己当严。”唐顺之耿介律己,不阿权要,从而定下了一生处世处事的基调。
二、首出仕
嘉靖八年(1529年)至十四年(1535年)春,首出仕。
嘉靖八年四月,唐顺之被选为庶吉士。未入翰林,皇帝突降旨,尽除所选庶吉士,皆改选他部。《明史·选举志二》载:
嘉靖八年己丑……大学士杨一清等遂选顺之、束、瀚及胡经等共二十人为庶吉士……忽降谕云:“吉士之选,祖宗旧制,诚善。迩来大臣徇私选取,市恩立党,于国无益,自今不必选留。唐顺之等一切除授,吏、礼二部及翰林院会议以闻。”尚书方献夫等遂阿旨,谓顺之等不必留。……盖顺之等出张璁、霍韬门,而心以大礼之议为非,不肯趋附,璁心恶之。璁又方欲中一清,故以立党之说进,而故事由此废迨。
张璁亦赏唐顺之,欲留其于翰林院。唐顺之固辞不就,选兵部武选司主事。明赵时春《荆川唐君墓志铭》载:“……改翰林庶吉士。柄臣方忌诸吉士,奏罢之。而以主先生会试,欲特留先生。先生坚不可遂,例授兵部武选主事。”明洪朝选《荆川唐公行状》载:“……其年考庶吉士,公以御批,故不预考而亦改庶吉士。会阁臣有言诸吉士考选不公,尽出之。而宰臣罗峰张公孚敬以公有御批,独欲留公,公义不可。于是并授部官,为兵部武选司主事。”在京师,唐顺之结识诸交游,“时有‘嘉靖八才子’之称,谓束及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熊过、任瀚、李开先、吕高也”。
嘉靖九年春,唐顺之上疏称病告归。明李开先《荆川唐都御史传》云:“……选除兵部主事,未久,以僚长卢襄难处,因病告归。” 夏六月,唐母随父出任信阳知州,出天津,因病卒于中途舟中。明李开先《荆川唐都御史传》载:“母随父之任信阳路,出天津,卒于舟中。” 唐顺之丁母忧。十一年服除,赴官,改吏部稽勋主事,寻升迁考功。唐顺之清苦自守,荐贤纳才,劾退不肖,耿介孤直,吏部同僚多与之不洽,唐顺之亦感官场之艰,“日日尘沙里,深愁行路难”。
嘉靖十二年,翰林院选贤,调唐顺之为翰林编修,校累朝实录。实录校完,不受升赏,有归隐之念。十四年再次上疏,称病告归。时张璁握权执国,赏唐顺之,欲笼络。唐顺之持节甚严,以直道自任,耻出权柄之门,不附张璁。“罗峰张国老虽会试举主,恶其不相亲近,有庆贺事,远投拜简,跃马径过其门。”璁持疏不下,犹豫不决,欲留之。时有衔恨唐顺之者告于璁,言其执意逆附。璁怒,即刻拟旨,以吏部主事罢归,永不录用。唐顺之坦然受之,浩然南归。
除去母丧丁忧,唐顺之在任时间不足三年,结交缙绅之士数十人,“嘉靖八才子”同会京师,诗酬唱和。“戊子举乡试,壬辰举会试第一,登进士第,选户部广西司主事,调礼部主客司主事,又自礼部调吏部文选司主事。……是时缙绅之士以讲学会京师者数十人,其聪明解悟能发挥师说者,则多推山阴王君汝中,其志行愊实,则多推君与吉水罗君达夫。”唐顺之结识王慎中、王畿、罗洪先等人,文学思想与学术思想因之转变。
三、前家居
嘉靖十四年(1535年)春至十七年(1538年),前家居。
嘉靖十四年春,唐顺之告病归乡,客居宜兴,开馆授徒。《普安州判杭君墓表》云:“乙未岁,余罢官归,客宜兴。”“乙未岁”即嘉靖十四年。《答王南江提学》云:“仆今年寓居阳羡,挈妻子以行,有一二童子相与讲章句。” 宜兴程朱学者万古斋仰慕唐顺之,专程拜访,与之订交,其子士安、士和从唐顺之游。万士和《先考古斋翁行略》云:“(万古斋)素慕荆川先生为人,时先生方以少年拔出流俗,……先考将就见之。先生适养疴来荆溪,即踵门求谒,不觉警服,率安、和从学焉。”唐顺之亦云:“嘉靖丙申,余始识公(万古斋)于宜兴,公因遣二子从余游。”十八年,朝廷选宫僚,唐顺之起为故官兼春坊右司谏,赴京师上任。“至十八年选宫僚,乃起故官兼春坊右司谏。”《普安州判杭君墓表》云:“余居宜兴两年,会有春坊司谏之命去,如京师。”
家居三年有余,唐顺之诗文创作风格为之一变。明李开先《荆川唐都御史传》云:“唐子既抵墟里,鸡犬柴门,依依桑梓,谢却业缘,便有终焉之计矣。诗文更进一格,以其侍从庆成朝堂雍容之作,而为村樵渔父歌咏太平之词。”
四、再出仕
嘉靖十八年(1539年)至十九年(1540年),再出仕。
嘉靖十八年春,册立太子东宫,妙选宫僚,唐顺之被起为故官翰林院编修兼右春坊右司谏。嘉靖皇帝长期深居内宫,不受朝贺,不见外臣,唐顺之一干人忧虑朝政,俱思尽职守。十八年冬,唐顺之与罗洪先、赵时春等联名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嘉靖帝大怒,疑其心怀觊望,下诏黜免之。《明史·罗洪先传》云:“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唐顺之、罗洪先、赵时春等俱夺职为民。明李开先《荆川唐都御史传》云:“(唐顺之)同罗念庵、赵浚谷上封章请朝东宫,因以激上之怒,以为意在刺朕。阁臣又有身首异处不足偿责,揭帖事势似不可测矣。予为之多方求救,如崔京山等不遗余力。因召见,言及之圣心,本无他意。留二十余日,始批下,俱夺职为民。”
官场沉浮,吉凶叵测,唐顺之意志愈加消沉,遂携妻买舟南归,绝意仕进。此次仕居京师,交游大不如前,“至京师,则向所交游者多半凋散,世所指‘八才子’独少二人,仍相与绎旧业正新知,与诸友俱有益”。唐顺之不由伤叹:“可那看花伴,年年渐觉稀。”
五、后家居
嘉靖二十年(1541年)至三十六年(1557年),后家居。
归家,唐顺之于城购一宅院,因喧嚣而弃置,多居宜兴山中,后移居陈渡庄。《宜兴县志·寓贤传·唐顺之传》云:“多寓居阳羡山中,尝买一廛于城西,竟以迩市嚣,弃去。”《荆川唐公行状》云:“始居宜兴山中,继居陈渡庄,僻远城市。” 闭门谢客,苦修性命之义,着意经史经济致用之学。《宜兴县志·寓贤传·唐顺之传》云:“其家居与来山中也,每跌坐,辄竟日穷夜无倦。寒不附炎,暑不举扇,食不肉,寝不内,衣不帛,雨不盖,备尝苦淡,无非磨洗此心、求净欲根以完其本初而已。积力余二十年,始超然有见乎此心天机之流行,寂感任其自然,而一毫人力不得而与焉。殆欲根净静,天机不斡而自运耶。”《荆川唐公传》云:“公喜静坐,乐与方外之士游,曰:‘方外之学,虽与吾儒不同,而其苦行坚守洗净心缘知自求之身者,固贤于今之儒也。’居恒,于书无所不读,无不精究其妙,而于历算尤精。文章可以窥班马,诗可以追李杜。”《荆川唐公行状》云:“杜门扫轨,昼夜讲究,忘寝废食。于其时,学射、学算、学天文律历、学山川地志、学兵法战阵,下至兵家小技,一一学习。”
家居近二十年,御史赵炳然、江南巡按舒汀、内阁学士徐阶、工部侍郎赵文华等相继荐其复官。“家居几二十年,先后赝荐五十余疏。”然唐顺之矢志山林,坚守不出,明其志曰:“深谢故人推毂意,莫将阳羡比终南。”
嘉靖二十六年,倭寇入侵闽浙,荼毒甚惨。五六年来,当政者竟未能遏制倭寇侵犯,唐顺之为此满腹愤懑,在苏州亲眼目睹倭寇用刀挑刺婴儿戏耍,更是痛心疾首。东南倭乱,北方边界自二十九年起屡受俺答侵犯。“庚戌,虏薄都城,人情汹汹。”南倭北虏,家国飘摇,唐顺之忧心忡忡,终日彷徨不食,终老林岩之志动摇,“屡欲奋身勤王”。三十四年七月,父卒。唐顺之居家服丧,三十六年服阙。
六、晚岁复出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至三十九年(1560年),唐顺之复出。
此值南倭北虏,兵祸尤惨。工部侍郎赵文华与唐顺之为年谊,知之甚深,遂向朝廷举荐,起为南京兵部主事。唐顺之坚辞不出,改职方员外郎,仍坚卧如初。父丧服阙,提学御史周如斗、巡按御史尚维持上疏奉旨催其赴任,亲友相劝,唐顺之犹豫不决。国势危难,“海上倭方急,云中虏又侵。缨冠本非分,抱膝复何心”。唐顺之无法安处林下,遂与挚友罗洪先商议。《明史·唐顺之传》云:“晚由文华荐,商出处于罗洪先,洪先曰:‘向已隶名仕籍,此身非我有,安得侔处士。’顺之遂出。”《明儒学案》云:“先生晚年之出,由于分宜,故人多议之。先生固尝谋之念庵,念庵谓:‘向尝隶名仕籍,此身已非己有,当军旅不得辞难之日,与征士处士论进止,是私其身也。兄之学力安在?’于是遂决。”
三十七年春三月,赴京师就任,升协司郎中。因丁父忧哀戚过甚,到任即病,肚脐突出,面部肿胀。时朝议已定,差其赴蓟镇查勘边务。秋七月,抱病前往蓟镇,历经两月余,查清兵籍蓟镇缺额、羸弱等实情,如实条写,上奏朝廷,蓟镇诸官因此俱遭贬秩。《明史·唐顺之传》云:“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
自蓟镇还京,旋奉命前往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抗倭。唐顺之抗倭,既有经略思想,又亲历实战。《筹海图编》载其经略思想几乎涉及抗倭战争的所有方面,如“定庙谟”“实军伍”“精教练”“足兵饷”“清屯种”“慎募调”“收图籍”“鼓军气”“公赏罚”“处首级”“御海洋”“固海岸”“散贼党”“严城守”“降宣谕”“用间谍”“通贡道”“开户市”等等,用以指导抗倭战争。唐顺之亲临海防,下海视察,自江阴泛海至刘家河渡,又自嘉兴下海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出没惊涛骇浪之中。随行者皆惊愕呕吐,而唐顺之意气风发,谈笑自如。将所有海上险要会哨绘制成图,以备歼敌之用。
三十八年三月,升太仆寺少卿。胡宗宪奏称唐顺之权太轻,寻迁通政司右通政。四月,倭寇侵至崇明,唐顺之率领兵诱敌至海外,奋力击杀,于海上斩敌首一百二十颗,沉敌船三十余艘,缴获敌人衣物兵器无数,倭寇无一人登岸,余敌向江北逃跑。时人称“自苏松用兵以来,未有此捷也”。倭寇骚乱江北,凤阳巡抚李遂告急请援。唐顺之命总兵官卢镗拒守三沙,亲率副总兵刘显前往增援,在姚家荡痛击敌寇,倭寇败退庙湾,再次率兵击杀。三十八年夏,率卢镗、刘显进攻盘踞在三沙的倭敌,唐顺之亲自跃马布阵,奋身前往,冲至距离倭营百余步的地方,逼敌出战。时值盛夏,唐顺之海上漂泊数月,“暑月蒸热,积劳久之,吐血几至殒生”。寻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
三十九年春三月,唐顺之再次泛海巡历,行至通州,病重,四月一日端坐而逝,终年五十四岁。临终言于身边将士:平生志向即为国而死,今无憾也。唯憾学问尚无成就,犹缺少山中十年功夫。遗言竟无片语涉家事。
七、结语
唐顺之一生三仕三隐,三仕凡六年,三隐四十八年。二十三岁前专注制艺文,为场屋圭臬。“明代举子业最擅名者,前则王鏊、唐顺之,后则震川、思泉”。二十五岁开始诗文创作,且研习甲兵、钱谷、象纬、历算、击剑、挽强,杂学博收。受理学名士王畿、罗洪先、邹守益等王门弟子影响,四十岁以后专心理学,身体力行,闭门兀坐,澄心除欲。早年以气节自许,拒杨一清、逆张璁、触龙颜,多次辞归,狷介孑特,其父谓不近人情,亦自谓:“早年驰骋于文辞技艺之域,而所恃以立身者,又不过强自努力于气节行义之间。”中年归隐山林,闭门谢客,幽居村野,清苦自修。晚年抗倭,以重病之躯亲泛大海,跃马布阵,逐杀倭寇,保乡邦免于涂炭,“苏、松、嘉、湖千里宁谧,实荆川之功也”。
注释:
③顾宪成《郡志传·唐顺之传》:“生而颖异,潜心圣贤之学。”明王升《宜兴县志·寓贤传·唐顺之传》:“先生生而颖异,少有圣贤之志。”明冯时可《中丞荆川唐先生传》:“先生……生而甚颖,童时即以圣贤自许。”明欧阳东风《晋陵先贤传·明都御史唐荆川先生传》:“先生……生而颖异,潜心圣贤之学。”《郡志传》《晋陵先贤传》均载唐肯纂《毗陵唐氏家谱》“宗”册,1948年铅印本(下同,不注)。《中丞荆川唐先生传》载明万历元年(1573年)纯白斋本《唐荆川先生文集·附录》(下同,不注)。
⑥唐顺之廷试事见明顾宪成《郡志传》、明李贽《佥都御史唐公传》。
⑦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二《科试考二》,《四库全书》本。
⑨⑩唐鹤征:《陈渡阡表》,明万历元年(1573年)纯白斋本《唐荆川先生文集·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