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

2018-03-3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演唱艺术演唱风格美声唱法

刘 杨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168)

在中国音乐艺术中,歌剧演唱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西方歌剧文化进入中国后,中国歌剧演唱艺术通过吸收美声唱法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分析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欣赏和学习该种演唱艺术形式。

1 美声唱法的特点

从特点上来看,美声唱法更注重呼吸与咬字的科学性,并追求声区统一和真假声有机结合。首先,在美声唱法中,正确呼吸是基本构成元素。歌唱者在歌唱时要气息饱满,并实现对呼吸的灵活控制,以完成不同声调的演唱。从该种唱法的优势来看,演唱者通过上下移动横膈膜实现腹式呼吸,所以即便歌唱者气息不足,也能顺利实现重音、渐弱和渐强等变化。演唱者运用美声唱法可以唱出较为嘹亮的高音,并能够吸入足够气量,同时实现较快换气[1]。此外,美声唱法具有柔和性和连贯性,演唱者应放松且有力地咬字,确保咬字集中且圆润,以便与歌声较好融合,不漏痕迹地实现高、中、低音转换。其次,采取美声唱法可以使声区得到有效发展,并实现真假声统一。相较于白、假声,美声唱法中的真、假声更加松软和柔和,音量较为完美,既具有弹性又可以抒情。采取美声唱法,能够完成不同声区特质诱发,并实现声音集中,能够将不同声区连贯成圆滑、均匀的整体,可以较好地掩盖不同声区间的转换痕迹。再者,采取美声唱法能够实现真、假声适当混合,使不同音色或声区的转换更加统一,并使发声舒展、通畅[2]。这样一来,歌唱者的发声或共鸣器官将得到较好解放,有助于延长发声器官寿命。

2 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审美的影响

从中国歌剧演唱发展历程来看,美声唱法取得了较好的传播和发展,在歌剧演唱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受美声唱法推动,中国歌剧演唱事业也得以发展进步,并在审美文化方面取得了发展。

2.1 促进歌剧声音审美的发展

在传统中国歌剧演唱方面,受行腔技法和咬字等因素限制,歌剧演唱的共鸣管道短且窄,相较于美声唱法只有较少泛音,并且音量较细。采取该种发声技法,发出的声音更加集中,显得较为结实,在吐词咬字方面格外清晰准确。受这一因素影响,传统歌剧演唱艺术以声音圆润、明亮、甜美为美,演唱音色追求纤细柔美和音色明亮。而随着美声唱法的传播,中国歌剧表演在声音审美方面有所改变。西方人认为具有穿透力且松弛、圆润的声音才是美丽的声音,声音中应存在共鸣和丰富泛音,从而给人带来华美和灿烂的感受。在对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有一定的认识后,中国歌剧演唱开始重视声音整体共鸣,并发展具有较高穿透力的声音[3]。例如,当代歌唱家彭丽媛演绎了多部歌剧,在演唱时使用整体共鸣,以具有穿透力的声音而闻名。由此可见,中国歌剧演唱家在歌剧发展过程中逐渐接受了美声唱法,并在歌剧演唱实践中不断运用该种唱法,从而使歌剧演唱的声音审美内涵得到了发展。

2.2 促进歌剧情感审美的发展

在民族歌唱艺术中,情感是主要表现内容。从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发展历程来看,其主体为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并对其它艺术表演经验进行了吸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及审美艺术。在歌剧演唱中,审美标准要求“字正腔圆”,表演原则为“声情并茂”,讲究“精、气、神”,能够体现中国传统审美习惯。在歌曲演唱上,需要从人物个性、民族特点和地方风格三个方面入手,以展现不同的韵味。所以,演唱者想要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就要全身心投入。而美声唱法在情感表达上追求的是利用声音进行情感表达,更注重声音的变化和处理。由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美声唱法表演需要有节制,但同时也要进行真实情感的表达。所以,相比较而言,美声唱法中无过多演唱及表演方式变化,而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和声音进行情感表达[4]。中国歌剧演唱受到美声唱法影响后,将该种唱法与民族文化特色及语言融合,不仅增强了中国歌唱艺术的情感艺术效果,还扩充了中国歌剧情感审美内涵。

2.3 推动大众审美文化的转变

受风俗习惯和语言的影响,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人们拥有不同的欣赏习惯。经过数百年发展,中国戏曲音乐形成了各种音乐形式。在大众音乐文化生活中,这些音乐多采用单旋律主调音乐形式,能够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感受。久而久之,单旋律音乐形式就成为大众欢迎的音乐“语言”。该种音乐“语言”的形成,使大众能够更好地接受民族歌剧演唱艺术和戏曲艺术。美声唱法在国内得到传播之前,多数国人喜欢音质婉转和音色明亮的独唱;而现在,很多国人也开始习惯欣赏音质浑厚、高泛音和音域宽广的合唱。在歌剧表演方面,最初运用美声演唱方法时,大众认为这种表演不够生动,缺乏艺术感染力;但随着美声唱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对西洋歌剧演唱表演表示欣赏[5]。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赛中,收视率较高的表演组就包含美声组。由此可见,随着美声唱法的发展,中国人民大众开始转变审美习惯。

3 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表演的影响

在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美声唱法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中国歌剧的演唱技巧、人物表现和民族风格受到了积极影响。

3.1 提高了中国歌剧的演唱技巧

在不断的演唱实践中,中国歌剧表演者对合理运用气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结出了独特的运气方法。演唱者采取良好的呼吸方法解决气息运用问题,才能够较好地完成歌剧表演。在传统歌剧演唱中,演唱者采取的呼吸方法为胸式呼吸法,以至于其气息较浅,只能发出单薄声音。受呼吸方法限制,很多歌剧演唱者无法更好地表演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韵味的歌剧作品。而美声唱法的胸腹联合呼吸法几乎是世界公认的最佳歌唱呼吸法,中国歌剧演唱者通过借鉴这种呼吸方法完成了经典歌剧作品的完美展现。目前,该种呼吸方法已经被我国大多数歌剧演唱者熟练掌握。除了呼吸方法之外,中国歌剧演唱者也开始学习美声唱法中真假音的变换,在共鸣的表达方面对美声唱法进行了借鉴,使中国歌剧演唱技巧得到了提高[6]。借鉴美声唱法不仅使中国歌剧演唱风格受到了影响,还为我国歌剧作品在世界舞台展现提供了途径。

3.2 丰富了中国歌剧的人物表现

歌剧实际上是将音乐、舞台美术、戏剧、舞蹈和诗歌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表演艺术,需要通过演唱完成人物性格刻画,并进行剧情冲突的揭示,从而完成戏剧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歌剧演唱者不仅要会唱歌,还要会表演。演唱风格要与人物形象风格相融合,才能够使歌剧的戏剧性得到有效展现,并为观众带来更多内心感悟。美声唱法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在表演方面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西方歌剧要求演唱者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中国歌剧则要求演唱者采取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方式。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够实现表演和歌唱的无缝衔接,并使演唱者的演唱内容与动作行为相协调,继而更好地展现演唱者内心情感及其对作品的理解[7]。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歌剧演唱者借鉴美声唱法,追求声音完美的表演特点,还通过动态、优美的动作和丰富表情完成人物形象塑造。

3.3 诠释了中国歌剧的民族风格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家尽管认识到美声唱法拥有科学完美的演唱技巧,但仍然对汉语发音和外国语言发音的区别给予了足够重视。正因如此,美声歌唱家在演唱中国歌剧作品时,才会遇到表演形式、吐字和风格不适宜的问题,无法较好地展现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语中每个字发音的结尾都是元音。保持五个元音字母连贯统一,演唱者就能够较好地完成演唱。但是,汉语由拼音构成,包含声母和韵母,发音更加复杂。在歌剧演唱时,要延续中国传统的咬字吐字方法,才能做到“字正腔圆”。在歌剧演唱方面,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情韵味不同,所以歌剧演唱风格并不相同。想要保持民族韵味,就要在运用美声唱法进行中国歌剧演唱时,较好地掌握中国歌剧作品的独特语言风格[8]。演唱者对我国各地民歌和戏曲音乐进行学习,才能完成对中华民族音乐风格韵味的总结。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使得中国歌剧表演的民族风格得到了进一步诠释。

4 结语

美声唱法和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结合,使中国歌剧演唱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在借鉴美声唱法的同时,中国歌剧演唱者还应保持独具民族特色的演唱风格。因此,新时期中国歌剧演唱者应进一步了解美声唱法给歌剧演唱艺术带来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对歌剧艺术表演事业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冯宏.美声唱法对我国歌剧演唱风格的影响[J].大舞台,2015(12):131-132.

[2]杏源民.浅论西洋歌剧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影响[J].人文天下,2016(6):16-18.

[3]张春博.谈戏曲艺术对中国歌剧的借鉴价值[J].音乐创作,2015(9):116-118.

[4]牛月莹.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地方民族作品时如何保持原作的风格研究[J].艺术研究,2014(4):95-97.

[5]马玲.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差异与融合探析[J].四川戏剧,2015(2):160-162.

[6]张刚.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戏剧之家,2015(9):240-241.

[7]刘湘林.论中国歌剧演唱的特征及成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74-177.

[8]乔文韬.西洋歌剧的演唱方法在中国歌剧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5(9):64.

猜你喜欢

演唱艺术演唱风格美声唱法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民族音乐演唱艺术的历史变迁探究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声乐教学中的演唱艺术实践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
京剧“青衣”与美声女高音演唱差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