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食品相关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2018-03-30薛洪宝司友琳
王 珊,薛洪宝,司友琳,陈 艳
(蚌埠医学院公共基础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愈发受到社会的关注,已成为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如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0年“地沟油”事件,2013年湖南“镉大米”流入广东事件等无一不伤透老百姓的心。至2012年,已有171所高校开设了食品安全本科专业或相关专业,但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仍相对匮乏。近年,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食品相关专业,结合本身医学领域的优势,利用食品工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致力于培养懂医学、精检验、强防控、适应现代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及消费发展趋势的食品专业人才。
1 传统教学模式及弊端
1.1 专业培养目标
虽然不同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基本都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医学、生物学、食品科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毕业后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食品药品违法侦查及有关社会中介机构等部门,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检测及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应按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进行。
1.2 传统教学模式弊端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老师为主体的大班制课堂面授及小班制实验或实践。根据食品相关专业的培养规格要求,课程体系结构分为五大模块:人文社科课程模块、自然科学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及专业技能模块(课间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根据不同学期的课程体系模块,结合课程性质,教师选择适宜的考试或考查方式。如必修课,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确定考核形式,并按要求确定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成绩比例,综合评定;任选课、限选课按课程特点可以小论文、笔试、口试等形式进行考核;认识性见习(课间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按要求采用总结报告或综述、毕业设计等形式评定等级给予考核。
传统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势,如教学效率高,学生应试能力较强等。但结合当今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传统教学模式表现出一些弊端,如教学模式较单一化,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侧重于培养学生被动接受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主动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尚且不足;对本专业的社会地位及社会价值认识不够,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有待提高等,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因此对于专业的建设,仍需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应与时俱进,教学模式丰富多样化,不断提高大学生教育教学质量,以满足国家“十三五”规划新形式下对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2 教学模式改进
2.1 方法
基于该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弊端,医学院校食品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使教学模式多样化,如增设食品相关的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可以将专业知识与课外拓展相结合,通过调整题库中知识面的广度及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难易程度和题型,能较好地体现知识竞赛的实用性、适用性和灵活性,最后将竞赛成果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相挂钩,如此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还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助长、以赛普法的多重意义。
2.2 实施方案
竞赛内容应视具体参赛对象和竞赛主题而定。竞赛流程一般设5个环节,根据题型不同分为:必答题环节、抢答题环节、幸运题环节、观众回答题环节和风险题环节。假设参赛者8组,每组3人,各组基础分为100分,按每组最终得分,评选优胜组及最佳个人。
2.2.1 必答题环节
主持人念完题后说开始10 s内必须作答。答题时,间隔时间如超过10 s视为无法继续回答。所有参赛队员必须独立回答,答对1题加10分,答错不扣分。
第一轮必答题从1组1号选手开始,依次2组1号选手至8组1号选手为止,每人答1道题。
第二轮必答题从1组2号选手开始,依次2组2号选手至8组2号选手为止,每人答一题。
第三轮必答题为每组的3号选手答题。
2.2.2 抢答题环节
抢答题环节分3轮进行,分别在每轮必答题环节之后。主持人念完题说开始,各队抢答,争到抢答权的队伍10 s内必须作答,答题中间隔时间超过10 s视为无法继续回答。可以集体回答,答对1题加10分,答错或未答扣10分。
2.2.3 观众回答题环节
观众答题环节由主持人宣读题目,指定现场观众回答。答对者,每人送纪念品一份。该环节有利于提高观众参与感,能较好地活跃比赛现场氛围。
2.2.4 幸运环节
在幸运题环节,会场设有幸运转盘一个,由代表队选派1名选手上台转动转盘(必须使转盘转动超过1周以上),转盘指针指向相应数值,即为该队答题题目分值。该队从该分值题目中抽取题目进行回答,答对该队得相应分值,答错或不会回答扣相应分值。
2.2.5 风险题环节
风险题环节,由主持人介绍答题规则,风险题根据题目难易分为10分、20分和30分题。每队根据情况选择分数、选择题号,可以集体回答,答对1题加相应分值,答错一题扣相应分值。各参赛队在主持人念完题后10 s内必须作答,答题中间隔时间超过10 s视为无法继续回答。风险题共设3个等级,每个等级每轮至少准备8道题,每个队回答1题。
各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原则上由主持人根据问题答案确定,主持人无法确定时,主持人可申请评委进行评判。
2.3 意义
(1)以赛促学。比赛是学习过程中的助力器。传统的教育更偏向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无以致用、学无以致知的现象。知识竞赛会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而体会到作为本专业人才的后继者,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认识到食品安全事业对造福人类的伟大意义,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各专业领域从来不缺乏佼佼者。然而学习生涯是永无止境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通过比赛,希望学生对知识、对科学的追求,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在远方。比赛这种形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激励,是鼓励学生表现才华、展现自我价值、树立信心、坚定前进的有益平台。
(2)以赛促教。教师是比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同样也是学习者。知识竞赛的题目是开放性的、综合性的,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使教师可能面临着知识和能力的挑战。因此,通过组织比赛,也同样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契机去研究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充实相关交叉学科的文化知识。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不能因自身的能力水平而束缚了社会新生力量的快速成长。
比赛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推导,但轻视理论的应用,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而知识竞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团队合作力和应激反应力,教师所承担的角色是竞赛的指导者、教学的组织者、学习者、参与者和信息的咨询者等,并不是知识的授予者。因此,通过知识竞赛的推行,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塑造创造性综合性人才为培养目标。
(3)以赛助长。比赛可帮助学生快乐成长,体现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比赛是竞技,同样也是寓教于乐的课外团体活动。知识技能的比拼固然重要,但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友好、和睦、互助的团队精神同样是活动意义所在。比赛是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也是锻炼团队合作能力的机会。通过团队活动,每位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大学校园被誉为“小社会”,希望在此温馨的“小社会”中每位青涩的大学生都能快乐的成长起来,顺利适应社会。
比赛可帮助学生身体健康成长,体现高校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要求。饮食行为习惯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与一些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身体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而且繁重的学习和大量的身体活动也需要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1]。调查发现[2],目前大学生中仍存在许多不健康的饮食行为,20.7%的大学生不能保证一日三餐;只有65.0%的大学生每天吃早餐;13.6%的大学生偶尔吃早餐。有17.2%的大学生日饮水量≤1000 mL,没有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量。而在选择饮料时,62.4%的大学生会选择含糖饮料。鉴于高校学生对均衡饮食的正确价值观日渐薄弱,通过该教学活动,可以向学生倡导科学、均衡、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和饮食习惯,帮助学生拥有更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态,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使祖国的未来——青少年身心合一的健康成长。
(4)以赛普法。比赛可宣传《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法作为从制度上规范食品安全的重要法规,绝大多数学生对其只停留在“听说过却不了解”的阶段,这说明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因此通过比赛普及《食品安全法》,希望每位公民都是法律的遵守者和维护者,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不断增加,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警觉性日益提高[4]。我国政府把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教育领域,鉴于政府部门和企业对食品安全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纷纷增设食品相关专业,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然而食品安全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建立时间并不长,仍存在一些不足[5]。
在高校开展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是一项寓教于乐的创新式教学形式。该项活动以食品相关专业知识为比赛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加强理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相较于传统教学形式,该活动有助于实现当今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好的辅助教育意义[7]。
[参考文献]
[1]潘子儒,黄万琪.大学生营养状况及饮食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8):1035-1037.
[2]宋军,肖王乐,靳雪征,等.在校大学生饮食行为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6):661-662.
[3]李琼隽,刘乔.某大学在校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及行为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2(9):1354-1356.
[4]李浠萌,冉昕,景浩.从课改论文中看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219-221.
[5]刘志明,王欣,姚笛,等.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技能训练教学改革的认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2):121-123.
[6]李伟,金桥,佟长青,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4):217-227.
[7]张双灵,杜德红,赵海燕,等.高等农业院校食品安全课程案例式教学(case study)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