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记》教学思想审视下的语文新课程理念

2018-03-30叶润秋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记语文课程新课程

叶润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全面执行,由此引发了人们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度反思。此次课程修订有较大的改变,很多教师对新课标中提出的新理念感到困惑,难以适应,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其实,新课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扬弃,诸多理念在我国第一部教育论著《学记》中都有所提及,甚至有些是详加阐释。

语文新课程理念需要汲取传统教育思想的营养,当前,重新认识和解读传统教育经典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立德树人”是对“化民成俗”的继承

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同时,着重提出了“立德树人”的理念,明确语文教育关于社会与个体的双重目的。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活动的需要,同样也是整个社会,包括每个个体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理念认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要坚持“立德树人”,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以此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实,早在《学记》中就从国家和个体两个方面将教育与“建国君民”和“化民成俗”联系起来。“化民成俗”的目的是立人,即帮助学生成为道德高尚、品行完美的人。它以璞玉比喻人的素质或资质,强调“玉不琢,不成器”,学生从“离经辨志”到“敬业乐群”“博习亲师”,再到“论学取友”,可以算是达到“小成”;九年后达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即所谓“大成”,整个过程体现出自身塑造和健全身心的重要性,逐步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宗旨。《学记》把教育的地位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认为通过人格的完善可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即教育的首要作用是“建国君民”,即促使国家长治久安,达到“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的目的。“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教育为阶级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治理国家、社会稳定、国富民强的重要工具。

由此可见,新旧教育理念一脉相传,二者强调的教育目的本质其实是一致的。但新课标所倡导的“立德树人”理念经过完善和现代化,进一步揭示了教育的丰富内涵,教育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还要注重德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此基础之上,“立德树人”的理念还增强了时代性和民族性,强调要结合中华民族多彩的优秀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共同理想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二、“核心素养”是对“教学相长”的反映

教育不断发展变革,人们始终专注于寻找一种能平衡自我发展和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全面型的教育理念。新版课标中语文“核心素养”,反映了新型师生关系,为教学实践指明了新的方向。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强调学生自主建构、主动探究,在教学中体现出师生双主体、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关系转变。在这种新型关系中,教师逐渐摆脱了传授者的头衔,成为组织者、引领者,真正在实践中形成了“教学相长”的格局。《学记》中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概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与新型教育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语文“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准确定位自身的能力水平,发现各个方面的不足之处,然后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反馈给教师,这就是《学记》中所言的“学然后知不足”;在教师的正确引领下,找到贴合自身的个性化学习方法,从而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在“教”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自我审视,了解自己对哪些知识还理解不清,有哪些能力还暂时缺乏;能够感受到教学流程中的闪光点和缺憾处,从而有利于开发和完善新的课程,这便是所谓的“教然后知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互相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共同进步,随着教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到发展,反之亦然,这成为教学中的良性循环。综上,教育就是师生平等交流、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实践运用”是对“操缦安弦”的发展

新版课标将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强调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理论离开实践便是空洞的,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实践性正是《学记》重要的特征,实践一直贯穿其中,从对“嘉肴知其旨”的比喻,到“操缦安弦”“博依安诗”“杂服安礼”的例证,都表明了应把实践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学记》中提出教师的“教”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亲自参与其中,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样学生才能从“学”到“知足”。高时良教授曾评述,“《学记》揭示了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同行为的关系,理论同实践的关系。重要的是实践,是具体行为表现。”[1]《学记》通过举例揭示出语文教学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这与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完全契合。

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常常表现为语言文字的应用。新版课标提出,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在掌握基本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将所学内容全面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参与,一同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语文教学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现实生活与语文教育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营造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丰富学生语文实践的经历,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这种解决方法在《学记》早有提及,“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指的就是学生要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实践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实践性。

四、“一体两翼”是对“藏息相辅”的深化

新版课标提出:“要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学生的语文特长和个性;应引导教师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创建开放、有序、多样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适应社会新形势的需要。”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观”支配下提出“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一体”是将语文课堂教学作为重点和主体,“两翼”是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和利用语文学习环境。强调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延伸拓展,充分挖掘语文学习资源,有机、全面地将语文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语文课程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作为老师,必须有一双慧眼、一颗敏感的心去挖掘这些素材,组织学生系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沟通课堂内外,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目前,语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因此,完善“一体两翼”教学观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针对教材是讲授固定的内容、教师是知识唯一的传递者、教室是主要的学习场所这一弊端,《学记》中早就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修”是指教师在学校讲授的正课,即课内教学;“息游”是指课外活动与学习,“藏息相辅”的教学思想始终遵循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也强调劳与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启示。新型的教学理念顺应了新时代的要求,在发展中深化了“藏息相辅”的思想,语文课堂仍然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应紧紧围绕语文课本展开,作为对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同时,强调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富有时代特色,更加开放、多样化。

《学记》虽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其中蕴藏着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思想对后代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继承和发扬以往教育理念中的精华部分,将其与当前课程理念有机结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自觉主动地投身于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性变革实践中。[2]

总之,此次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展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和挖掘出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先哲的教育智慧,并增添了时代性和前瞻性,使得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更加的“根深叶茂”。

[1]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张警鹏.从《学记》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J].教育科学研究,2002.

猜你喜欢

学记语文课程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记》的教育理想国——看《学记》教我们如何读经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