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服务性支出对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8-03-29张婉紫黄玲玲
张婉紫 黄玲玲
【摘要】促进就业是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利用我国2007—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财政服务性支出对就业影响,结果发现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发展对就业都具有显著正作用,而科教文卫对就业影响不显著。这反映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没有达到最优水平。
【关键词】就业;财政服务性支出;支出结构
一、前言与文献综述
失业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之一。经典经济学理论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都证明,市场经济是存在缺陷的,充分就业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失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政府干预。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解决失业问题的最有力的工具,但随着我国开始进入经济新常态,就业问题较为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城市困难群体难就业、农村隐性失业等问题并存,投资性支出的隐患问题就显现出来了,投资边际效率递减,基础设施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等。因此在当前如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较多,但并没有取得公认的结论。Pianta & Vivarelli(2001)发现在意大利,企业的创新活动对于就业具有正效应,但是在部门内部,创新在短时期内会减少就业量。蔡昉(2009)认为通过教育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和延伸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养老保障制度创造新的储蓄源泉,以及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扩大人口老龄化时期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存量。张铭洪、卢晓军和张志远(2016)认为无论家庭进行消费的风险厌恶系数a是怎样的,科教文卫支出和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就业的影响符号必然相反。
但上述研究都忽略了经济和人口的影响因素,而这两项对就业量存在明显影响,尤其是经济周期往往导致就业周期性。因此,本文考虑了经济和人口使得模型更加合理。
二、實证分析
本文选取就业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财政服务性支出和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就业量(LABOR)由各地区个体就业人数衡量:财政服务性支出以科教文卫支出(SECH)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SSE)度量,SECH是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一般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的加和。经济发展水平(GDP)是由各地区经济生产总值来衡量。本文采取随机效用模型进行研究,模型如下:
注:括号内为各参数的t统计量,*、**、***分别表示10%,1%,0.1%的显著性水平。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和经济GDP的系数估计值均显著为正。而科教文卫支出对就业的影响在当期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科教文卫支出具有滞后效用,其次,我国科教文卫支出规模小,短期内无法显示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第三,由于目前我国科教文卫支出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教育中的不匹配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公司行业需求脱节,是大学就业难的一大因素:同时虽然医疗支出每年递增,但是依旧十分欠缺,群众医疗负担重,医疗支出人均水平差别比较大,等等。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着科教文卫支出真实作用的发挥,尤其是近些年来经济新常态的出现,经济现状,就业状况普遍压力大。但是有理由相信这只是短期影响,在长期来看,科教文卫支出必然会对劳动整体素质的提高,就业规模的扩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科教文卫支出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就业的影响符号刚好相反,符合张铭洪、卢晓军还有张志远的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对就业影响的理论研究,假设预算平衡和一次性财政税收,令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g1,科教文卫支出为g2,则g1+g2=T,当g1偏离最优结构,g2也必然偏离最优结构,并且两者偏离的方向必然相反。因此,也可以得知我国目前的科教文卫支出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所占比重仍低于最优支出结构。
此外,人口对就业的影响显著为正,这说明人口越多的省份就业总量越高,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然而人口对就业率的影响并不随人口的增加而增加,这就需要政府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将人口大省变为人才强省。
为了研究结果的稳健型,本文还采取了固定效用模型和混合效用模型分别进行回归,结果与上述结论一致。
三、结论
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政策本质上只是作为熨平经济波动的手段,它可以在经济不景气、就业不振时,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就业问题。要真正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需要更多依靠“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加大财政服务性支出。同时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尚未达到最优支出水平,应适当降低政府投资性支出比重,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就业质量的提升,保证就业的长期性和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