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由丝绸之路带来的美味食品(一)
2018-03-29许圣义许昌浩
许圣义 许昌浩
有人说21世纪是个幸福满满的时代,此言不虚。单就饮食来讲,现在作物种类丰富,除了常常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各种稀奇古怪的食品也让人应接不暇。可以说,没有吃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这种丰富程度也常常延伸到古装影视剧中。电视剧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面,不管剧中人物身处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主角们都统统面对满桌满盘的各色菜肴,还有琳琅满目的各类水果,可谓“中外兼有”“兼收并蓄”“古今通吃”,看的观众口水直流,不禁感叹,古人的伙食还真不错嘛!但事实上统一六国、呼风唤雨的秦始皇却连一顿番茄炒蛋都吃不到,因为那时候中国尚没有番茄这种食物呢。
那么,琳琅满目的佳肴和果品,哪些是中国固有的,哪些是外来的?
菜肴篇——
韭菜炒蛋是原生品;
番茄、土豆、尖椒是“外来户”
现在我们吃到的菜品主要以炒菜为主,而中国烹饪中炒的技术也是历史悠久,可能萌芽于殷商时期,但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春秋战国时代炒法应该已出现,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何红中副教授说,此时我国已具备“炒”的物质条件:薄的铜锅、动物油脂,以及能将肉类切成细丝、薄片的刀。何红中指出,至少宋代,炒菜方法已经非常成熟。
如果爱吃“韭菜炒鸡蛋”,那么你就有口福了,因为韭菜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蔬菜,在西汉的时候就可以吃到,因为西汉《盐铁论》中已经出现了这道菜。我国史前时期已经开始种植油菜、葫芦和甜瓜。此外萝卜、冬瓜、丝瓜、笋、葱、姜等也都原产中国。
但是如果你爱吃番茄(又名西红柿)炒鸡蛋、炝炒土豆丝、辣子鸡丁等这些家常菜,那你可能就要等到明清甚至民国时期才能吃到了。因为番茄、土豆和辣椒都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此外,大蒜、黄瓜、菠菜、胡萝卜、南瓜、紫甘蓝、花菜等也来自域外。
何红中介绍,番茄、土豆、辣椒都是美洲作物,基本都是明清时期通过海运从东南沿海传入我国。它们的传入丰富了我国蔬菜的种类,但作用却不甚相同。土豆的传入主要是在某些地区起到了补充主粮的作用,养活了更多的人口;番茄初期主要作为观赏作物,清末民国才进入菜园作为蔬菜,而大规模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辣椒的传入则对中国饮食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使得西南一些地区形成了无辣不欢的饮食文化。
想分辨一种蔬菜在我国出现的大致时间,从它的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比如“胡”字系:胡瓜、胡桃、胡豆、胡椒、胡萝卜等大多为两汉两晋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番”字系:番茄、番薯、番椒、番石榴、番芒果、番山竹、番留莲、番木瓜、番火龙、番荔枝等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带入;“洋”字系:洋蔥、洋芋、洋白菜(卷心菜)等,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水果篇——
先秦培植桃李杏;
明清流行“洋水果”
也许是上帝的造化,人类生来就特别馋嘴;人类是杂食动物,向来讲究食物多样性。吃饱了饭,再吃一些水果就更完美了,虽然我国古代的蔬菜稍微匮乏了点,但水果可一点不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杜新豪说,我们平时常见的水果中只有椰子、香蕉、菠萝、榴莲、葡萄、石榴、草莓等由域外引进而来,其他的大多数都是我国本土所产。
从史料来看,先秦时期已开始人工培育、栽植果树。在《经诗》《山海经》等古籍中,桃、李、梨、枣、梅等中国传统的果树都已出现在当时的果园里。在浙江、江苏、上海、云南、山西、湖北等地,都曾出土过古代桃核,从殷商到秦汉时期都有,可见中国人食桃的历史多么悠久。
秦汉时期,水果的消费量大增。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这说明枣、栗、橘、梨已在当时广泛栽植。
先秦时期,外来的水果也逐渐进入中原地区,比如葡萄。在现代植物学分类中,葡萄有欧亚种、东亚种与美洲种三大种群。我国境内多见东亚种葡萄即野葡萄。但我们日常熟知并食用和栽培的葡萄,大都是源自欧亚西部的欧亚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杜新豪指出,根据目前的考古、文献资料与研究判断,葡萄传入的时间为商周时期,进入中原的时间大概在战国时代。
虽然古人很早就能吃到葡萄,但要想在夏天吃上西瓜还要等到唐朝以后,西瓜的原产地在非洲干旱沙漠地带,经埃及传到小亚细亚地区,再经波斯向东传入印度;向北经阿富汗,越帕米尔高原,沿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回纥,杜新豪说,西瓜种到中国内地时间在953年(五代十国后周广顺三年)以前。两宋期间(960年-1279年),西瓜又自北向南传遍了中国。
明清时期,人们可选择的果品更加丰富,“洋水果”逐渐流行。菠萝、番木瓜、番荔枝等都是这一时期传入的,其中尤以菠萝引种最成功。
菠萝(别名凤梨、王梨、黄梨),原产于南美巴西、阿根廷及巴拉圭一带干燥的热带山地,为印第安人所驯化。在1605年由葡萄牙人带入澳门,然后经广东传入福建和台湾,广东《东莞县志》(1639年)和林谦光《台湾纪略》(1687年)有“黄梨”之记载;又于18世纪末传到广西、19世纪初传到云南。
盘点由丝绸之路带来的著名食品:西瓜、番茄最典型。
据《中国通史》记载,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最发达的阶段,特别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尤其是唐朝时“民族融合”“东西贯通”“互联互通”“万国来朝”,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由此从西域引进来大量外来蔬菜和水果品种,并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内容。
◎瓜果
从西域引进瓜果最著名的传说当数西瓜——
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42)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出使西域不但扬了大汉的威名,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而且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至今举世称道。
关于张骞从西域引进西瓜的传说就颇有传奇色彩。话说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滞留多年,吃尽了苦头,向西域诸多小国传播了大汉文化。后来张骞回国时希望给汉武帝带个礼物才好,便想起了在西域吃过的毛瓜。这种瓜绿皮外面长着一层白毛,里面瓜肉又紅又甜又沙。于是乎,他就带着几个毛瓜回去了。
回来后,皇帝就让他进宫。上得殿来,他赶紧就献上毛瓜,切开请皇上吃。皇上看这瓜片红红的,流着汁水,着实稀罕,拿起来就吃。可是,不好!皇上哎呀一下,叫起痛来。原来那瓜片上的硬毛扎着皇上的手啦!皇上把张骞臭骂了一顿,张骞闷闷不乐地回到家,看着家里剩下的几个毛瓜就有气,一骨脑儿就全扔了出去。
又过了一年,张骞家西边住着个小伙子,这小伙以种甜瓜为生。这天啊,小伙子看到张家的院墙边长出一片藤,结了几个带毛的大瓜,好奇得很,就摘了一个来吃。哎啊啊,真甜咧!小伙子想:“我种些来卖吧。”又想呀:“这瓜这么多毛,卖相不好,我拿去和甜瓜串串秧(授粉杂交)试试。”你还别说,还真灵,和甜瓜一串秧,这毛瓜的硬白毛没啦!小伙子高兴呀!留了种,又拿些去市场上去卖。
这绿油油,鲜灵灵,红粉粉,甜滋滋的大瓜谁见过?稀罕得宝贝似的,有钱的当官的都抢着要。这一抢呀,皇上就知道了,赶紧吧,贡上来,开吃。那皇上跟猴啃桃似的,嘻嘻刷刷吃了好几个。吃得美了,就问那小伙子:“这瓜叫什么呀?是那里来的呀?”小伙子说:“俺不知道叫啥名,种子是从博望侯张骞张大人家院墙边长白毛的瓜里弄来的,我只是拿来和甜瓜串了串秧。”皇上一听,明白了,原来就是以前贡上来的毛瓜呀!皇帝知道慢待了张骞,有些不好意思,就借着高兴,叫张骞进宫,给他封了个大官,又赏了这小伙子很多很多金银财宝。这皇上又说啦:“这个瓜是张骞从西边带过来的,那就叫西瓜吧。”从此呀,咱们中国人就开始吃西瓜啦。
汉武帝一高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中国使者每到一处,都受到西域诸国数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朝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