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培育中井冈山精神论析*
2018-03-29姚婷婷
张 纯,姚婷婷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其中革命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井冈山精神属于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井冈山时期的艰苦奋斗中形成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与文化自信具有内在契合性,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彰显了革命文化的内核,孕育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属性,深入解读井冈山精神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的意义。
一、井冈山精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井冈山精神根植中华沃土,吸吮民族文化的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中华儿女的思想与品格,成为生成井冈山精神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
(一)井冈山精神继承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2]儒家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三不朽”事业,定位为人生奋斗的价值目标。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后人自勉的千古名句,意为追寻真理的道路艰辛漫长,但仍将百折不挠地去追求和探索。清代诗人郑板桥《竹石》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咏叹像岩竹那样,即使环境恶劣,仍要有刚强勇敢、战胜苦难的坚毅品格。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典故都饱含了历经艰难困苦仍然奋斗不息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持久弥长。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这里条件艰苦、经济落后,加上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缺衣少食少药,军民生活异常艰苦。寒冬季节,“许多士兵还穿着两层单衣”[3],面对严峻的斗争环境和匮乏的物质条件,红军官兵并没有被困难吓倒,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克服困难,“军民同熬硝烟,共渡难关”,立志将革命坚持到底。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在井冈山熔铸为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体现了伟大的井冈山革命精神。
(二)井冈山精神继承了民本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以人为尊、以民为贵、以仁为本”的民本思想。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儒家核心思想,在“仁、义、礼、智、信”中将“仁”放在首位。《孟子》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荀子》继承了孔孟思想,“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道家代表《老子》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北宋的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传承至今,仍彰显活力。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够生存与发展,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与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动员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井冈山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浓浓的民本情怀。
(三)井冈山精神继承了求真务实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直接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荀子说:“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言:“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精辟的论述无不深刻地阐明实事求是的思想。实事求是、勇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最充分的体现就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大无畏的革命胆识,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独特道路”[4]。井冈山时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基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身体力行,留下《宁冈调查》《永新调查》等调查研究的不朽名篇,全面摸清边界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成为求真务实的典范,为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井冈山精神彰显革命文化内核
(一)井冈山精神彰显了敢于革命的精神
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这一时期的斗争和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1927年,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工农革命运动不断高涨之际,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中,有些党员脱离党组织,有的成为叛徒。在严峻考验面前,一批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冒着生命危险果敢地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决心,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秋收起义。在遭受重大挫折情况下,“毛泽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各路部队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5]继续革命,探索革命道路,成立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二)井冈山精神彰显了崇高的理想信念
“高尚而远大的理想,健康向上的政治精神状态,是战胜战争年代恶劣的自然环境、贫乏的物质条件带来的各种困难的强大动力”。[6]秋收起义严重受挫,面对大家的悲观情绪,毛泽东以革命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家:“我们是一支工农群众的武装,要为工农群众打仗。要和反动派作斗争,就一定要有枪杆子,过去我们的失败,就是吃了没有枪杆子的亏,因此,一定要有革命的武装。这就要求我们队伍里的每一个同志,都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使整个队伍很受启发和鼓舞,统一了思想,振作了士气。井冈山的斗争十分艰难困苦,但无数的革命者为了心中的主义,甘愿牺牲个人的荣华富贵,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这是信仰的力量。
(三)井冈山精神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时曾写道:“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7]红军把当地群众当亲人,当地群众则把红军当恩人。共产党和工农革命军的革命行为和主张点燃了井冈山人民心中的烈火,使他们看到了新的曙光。特别是打土豪分田地,使世代缺田少地的贫苦大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同时,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使广大贫苦农民得到了切实的利益,激发了其支援革命战争的热情。
三、井冈山精神孕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8]井冈山精神孕育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一)井冈山精神孕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秀历史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溶于各族人民浓厚的民族情感、优秀的民族品格和坚定的民族志向的血液之中,继承和丰富着这些民族精神,打下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井冈山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升华。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肩负起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坚定信念、勇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的革命道路。
(二)井冈山精神孕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性是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内涵,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井冈山时期形成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的,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信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
(三)井冈山精神孕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众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众性是指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9]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千百万人民群众组织和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自觉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工农革命军来到永新县三湾村后,老百姓担心革命军抢东西,都躲到山上。毛泽东得知这个情况后下令在村外埋锅造饭,任何人不得进村歇息和乱拿东西,让群众安心回家。毛泽东凭借团结群众的思想,得到了袁文才和王佐的支持,把红旗插上了井冈山。要想在井冈山站稳脚就要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这样才能唤醒群众的革命觉悟,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为此,毛泽东深入宁冈、遂川、永新等地开展调查研究,为制定切合群众利益的政策提供了保障。1928年10月,毛泽东在总结分析湘赣边界土地革命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教训基础上,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使广大贫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井冈山精神源于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