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入学教育的“借力”*

2018-03-29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借力入学新生

黄 平

高校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内容。近年来,各高校花样翻新、手段创新,采取新措施,增加新内容,不断推动入学教育改革。但大多改革举措仅仅停留在表面,在落实上考虑得不够细致充分。主要原因是在入学教育工作中不知借什么力,如何借力,导致缺乏实效性。

一、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入学教育是对大一新生进行教育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中不可或缺的。入学教育内容包括大学认知、理想信念及党团认知、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教育、学籍与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涵盖学生对高校认知及高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各高校将入学教育作为学生常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教育内容的制定到落实大多依靠学生工作部门及学工人员,此运作方式简便易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单靠学工人员很难将入学教育做足、做深、做透。高校入学教育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内容重纪律管理,轻引导认知

入学教育能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换,为顺利完成大学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学校而言,有效入学教育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大学认知、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并能最大程度降低管理成本。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学生管理部门的单兵作战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需要全盘考虑和整体部署,利用学校的各种有效资源多角度统筹实施。目前,大多高校由学工系统人员(主要是二级学院辅导员)负责入学教育工作。辅导员流动性较大,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教育效果欠佳。在教育内容上,偏重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对校纪校规、安全教育,专业教育、大学认知等内容浅尝辄止,不够深入。

(二)过程集中短暂,形式呆板枯燥

入学教育普遍采用“新生入学教育周”模式,有些高校甚至无专门入学教育时间,在新生军训期间顺带完成。强化式的短暂入学教育方式导致教育流于形式。新生疲于应付枯燥无味的知识,在茫然中度过了入学教育阶段[1],有些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才突然认识到高等教育的意义所在。随着95后、00后新生大规模进入高校,教育对象已经发生较大改变,但现有入学教育未能真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影响了入学教育的效果。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入学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讲座,是较传统、固化、枯燥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95后甚至00后新生追求新颖,强调自我诉求的满足,对“填鸭式”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接受、不认可。

(三)考核粗糙单一,反馈调整不足

很多高校对新生入学教育的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学生手册》(大多高校《学生手册》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制定)中规章制度的认知,大多通过简单的一场考试(有的高校甚至采用开卷形式)来评价入学教育的成绩。对实施入学教育工作的教育者而言,多数高校并未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科学考核。无效的考核甚至无考核的入学教育管理方式,必然导致教育的低效。可见,各高校对入学教育的测评反馈调整机制并未真正建立,入学教育的教学管理没有进入一个良性评价机制中。

二、入学教育需“借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作为高校第一课的入学教育,对高校的科学良性运行及学生的成长发展均至关重要。入学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涵盖面较广,若仅仅依靠学工这支“独立军”,势必会影响教育成效。因此,在入学教育工作中,必须真正落实“三全”育人思想,学工相关部门在做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必须学会“借力”。

(一)借学校各部门之力,统筹资源,建立支撑系统

入学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多且杂,从学生的独立生活到学习自觉,从身心健康到素质培养,从安全教育到信念认知,从大学精神到职业规划。庞大的知识架构,需理清思路,划分版块,明确职责,调动全校各部门之力,提高教育时效。

第一,划分内容版块。入学教育内容,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版块:大学认知、学生教育管理、资助与社会工作、学籍管理与人才培养、职业生涯规划[2]。大学认知,主要涉及学生对大学精神、大学功能、国家责任、就读大学的认知。学生教育管理,涉及校纪校规、安全教育、心理适应、理想信念教育等。资助与社会工作,包含了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大学社团、实践活动等。学籍管理与人才培养,涉及学籍管理规范、专业教育引导、科研能力培养等。职业生涯规划能科学引导学生提前谋划职业,做好大学各阶段规划。

第二,明确部门职责。入学教育单独依靠学生工作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的力量,显然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因此,可根据高校各部门功能职能,分工负责。学校办公室、宣传部负责“大学认知”的启蒙引导,学生工作部奠定“学生教育管理”基础,招生就业处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定位,教务处、科技处做好“学籍管理与人才培养”主线工作,资助管理中心、团委做好“资助与社会工作”的帮扶提升。

第三,统筹资源建体系。入学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关键环节,可由学生工作部牵头,协调入学教育所涉及的相关部门,明确内容,制定标准,建立入学教育内容体系与支撑系统[3]。在此基础上,高校可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入学教育读本供新生学习,也可借助新媒体、新技术之力,将内容体系用更加生动、更加直观、更加系统的形式呈现在网络媒体、相关信息技术平台上,方便学生学习。

(二)借优秀教师之力,整合力量,实现课程化教学

目前,大多高校的入学教育是由学生工作部规定内容范围,以二级学院辅导员为主要力量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宣讲,虽把入学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未将其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来进行管理,这样势必会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尴尬境地。因此,入学教育需与高校其他课程一样进入正常教学轨道,规定学时,纳入学分管理,给入学教育课程一个“体面”的身份。

高校应成立“入学教育教研室”。可设在学生工作部,面向全校统一组织协调教学资源、教学进程、考核评价等[4],通过教研室,借助多方力量,整合学生工作、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优势资源,组建一支优秀的入学教育专家团队,推进入学教育课程建设,明确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共同探讨课程开展的形式与内容。应由高水平专家给大一新生上第一堂课,运用翻转课堂,借用慕课平台,以师生互动交流等新形式推动课程教学工作,提高课程吸引力,充分展现学校风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一些高校已将入学教育的部分内容单列,开设了军事训练、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公共必修课程。军事训练、军事理论突显了对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国家使命责任的塑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的适应心理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做好大学规划,这些课程从广义上来讲,均属于入学教育的范畴。因此,“入学教育教研室”应做好与相关课程开设学院或部门的沟通协调,规范入学教育内容,形成入学教育课程建设大格局。

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高校需建立入学教育评价调整机制。应让入学教育内容所涉及的相关部门人员、大一新生对课程给予及时反馈评价。教研室可通过网络调查、座谈、课后学生教学评议等形式了解学生需求,及时调整入学教育授课方式及内容,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益。同时,教研室要与入学教育涉及部门进行实时沟通,与时俱进开展课程教学工作,接受全程监督。高校通过统筹协调优势资源,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良性评价调整循环机制的建立,最终实现入学教育课程的品牌化。

(三)借朋辈之力,潜移默化,增强实效性

朋辈,即“朋友”和“同辈”之意。他们年龄相近,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阅历及价值认知。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在高校这样的陌生环境,对跟自己年龄相近的师兄师姐会有更多的亲近感,也愿意与他们沟通交流。因此,可通过挖掘、选拔、培训品学兼优的朋辈资源,让他们深入到新生群体中开展心理辅导、专业引领、价值塑造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对大学产生正确认知。如可选拔与新生专业相同的杰出学长担任大一班主任助理,从新生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起就与之建立密切联系,解决其进校的系列困惑。还可通过开展新老生经验交流会、杰出校友事迹报告会等系列活动,加强朋辈教育的影响力。

(四)借社会之力,树立正确观念,体现环境影响力

在传统观念中,大学是“象牙塔”。在高中教师口中,中学是炼狱,大学是天堂;中学是奋斗,大学是自在。在父母心目中,大学是走向成功职场的金钥匙。跨入大学校门,就意味着离幸福轻松工作不远了。社会上,人们对大学的“误解”,导致大一新生带着“幻想”走进校园,在迷茫中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因此,各高校有必要整合力量,通过广泛宣传来介绍大学,让社会了解大学。

首先,主动与中学教育对接对话,让学生真正提前了解大学,更早地适应大学。其次,加强家校联系。可在新生报到前或报到时,以家长qq群、微信群等方式建立家校沟通渠道。借助家长的力量,正确引导学生面对大学的各种不适应,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最后,构建线上、线下各类宣传平台,借助外部力量做好高校宣传工作。

入学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单凭学生工作部门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借相关部门之力、优秀教师之力、朋辈之力、社会之力齐抓共管。“借力”不是责任的推脱,更不是依赖,而是谋求1加1大于2的合力。学生工作者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更需要思考如何做好这个“1”,充分调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之力,真正实现入学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提高入学教育执行力。

猜你喜欢

借力入学新生
借力使力 巧解难题——以简谐运动为例
重获新生 庇佑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借力大数据 探索安全监管新模式
借力上合,山东绘出更大“朋友圈”
入学面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润和借力音乐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