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指导创新机制研究
2018-03-29聂胜男
聂胜男
(赤峰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1 我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现状
1.1 就业指导工作无针对性
我校当前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具有针对性.统一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虽具有广泛性,但不能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职业,不同学生兴趣爱好有效开展活动.学生就业指导活动形式单一,通常只有内容同质的毕业前夕的就业指导课和就业信息推送.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对全面规划职业和直面就业市场的需求.
1.2 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片面性
我校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面向就业输出环节,不能为学生提供全程指导.在应用型大学改革之际亟待改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具有滞后性,不能紧随市场环境变动而及时调整,为顺利就业增加难度.
1.3 就业指导工作无实践性
我校当前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指导.要增强学生职业的适应能力,需专注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理论基础只是一个方面.快速适应岗位需要,提升就业自信,是每一个离开大学校园,开始职业生涯的大学生的迫切需要.
2 我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学生特点
2.1 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
在本次调研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反馈的信息是未来的就业目标不明确,部分学生认为有稳定单位接收即可,部分学生对就业持无所谓的态度,部分学生选择考研,考公务员,部分学生好高骛远,不屑于从基础岗位起步,期望职业的高起点.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识不深刻,不知道毕业后能去具体的哪个行业、部门就业,更不能将目标就职企业、行业与自身的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2.2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提高自身的职业适应能力,专业课和市场脱节严重,成绩高低不能代表个人职业能力水平.学生缺失学习信仰,认为学习是为了有用而学.对基础理论课兴趣不浓,对专业实践课不认真,热衷于各种执业资格考试.
2.3 学生就业信心不强烈
大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前景不看好,认为自身的学历、学校名气在全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上不占优势,无竞争力.毕业生对应聘小企业的基础岗位动力不足,对公务员的招考望而却步,对考研大军望而生畏,因缺乏就业信心,给毕业生带来较大就业压力和毕业恐慌.
2.4 学生专业技能不过关
学生在校期间,培养方案落后,不能精细培养专业适岗人才,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实务操作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勉强找到工作,艰难的适应岗位,缓冲期较长.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学生学习能力不强,不能主动学习增进个人才干.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在人才培养观念、教学方式、教材更新等方面跟不上形势.在追求规模,追求综合性的路上越走越远.教学层次结构不清晰,体现不出差别和特色,对传统专业改造更新和新增专业建设力度不够,致使内涵不足,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不充分致使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毕业生的素质与职业市场的需求严重不对称.
2.5 学生职业规划不系统
学生缺乏对自身的认知和对就业环境的了解.不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强项、弱点,不清楚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不知道用人单位的选拔标准,不清晰具体的岗位职责,业务内容.学生为找工作而找工作,不能将专业发展和自身能力培养与行业产业结合,欠缺系统的职业规划.
3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机制
3.1 从熟悉目标岗位、目标职位的具体要求起步
专业是社会分工的需要,是通往职场得许可证.学生必须明确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要从入学伊始就建立明确的职业意识.学生必须得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不仅只是知道自己学什么.大学期间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寻求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是帮助大学生走过迷茫的必要环节.
从未来职业的要求出发,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求学的时间,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素质,大胆迎接挑战,投入竞争.真正熟悉自己的职务、职责,工作起来才有的放矢,更有计划性和目的性.比如首先了解目标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包括公司有哪些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能运作方式,自己所在部门的功能地位,所在部门同事的头衔级别,公司的晋升机制.明确自己在公司的发展前景,自觉将自身发展与公司命运结合起来,能将被动地接受调动工作委派和晋升变成主动地争取和计划.其次,了解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将眼光放的更远,关注公司的战略发展,公司是否属于行业内的领跑者,是否面临内忧外患业绩下滑等情况,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寻找个人的机遇.再其次,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毕业生需要对行业进行宏观分析,本行业是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探知未来几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对职业发展的助力.如果转入相关行业还需补充哪些技能或自己可对哪些领域进行研究,谋求发展.在工作中不断关注行业评论,听取前辈们的观点,逐渐深化认识.
3.2 以培养职业气质,做好职业人的内修外炼为基础
一贯良好的作风,优秀的品质再加上不变的高效标准的工作,会让新人在目标职业领域积累赞誉,培养信任,同时成功是可以模仿的,以学徒心态向行业标准学习,向单位先进看齐,自然会更容易达到职业巅峰.从学生进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就应提高职业化意识,开始从学生转化为职业人的训练.
帮助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摆脱狭隘的职业观念,拓宽职业视野,增进职业选择的弹性.在智力因素方面,具备职业技能的基础条件,即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不断的更新知识,开阔视野,完善拓宽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势.
效法成功者,加强信念,借鉴方法.成功的捷径就是向成功者学习,成功最重要的秘诀,就是要使用已经证明有效的成功方法.将行业的先进人物引入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向成功者学习,做成功者做的事情,了解成功者的思考模式,然后再帮助学生以自己的风格,创造出一套自己的成功哲学.
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秉持本色.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面貌都是由自己塑造的,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刻着自己走过的路.让学生能学会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便能踏稳脚步,达到目标.
3.3 关键辅助学生转换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适应职业要求
理想和现实之间有距离,择业后适应职业是搭建理想阶梯的第一步.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能打破思维定式和角色惯性适应新角色,增强工作满意感,会促进学生尽早适应职业,减少缓冲期.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就业安全稳定.加大投入分析当前具体相关行业的人员需求,就业承载能力,开展以当前就业形势教育为重点的就业教育活动.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的认识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就业,帮助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工,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慎重择业以达到才与职相匹配.求职者对于职业的选择,应从社会需要出发,同时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了解行业规范,促进角色转换,适应新的职业环境.首先,适应新工作熟悉该行业的角色规范,包括技术规范,纪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掌握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参加职业培训,虚心向前辈、同事求教.其次,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实际是角色认同的过程,不同条件下的人际关系中,有些良好的品质是相通的,如真诚坦率,诚实守信,谦虚随和,公正无偏等所有美德都有利于增进人际吸引,适应新群体.
用工作成就,强化职业适应.工作成就与职业适应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关系.成就感来自每一步工作良好完成的喜悦,所以入职前夕的成就感的积累有助于驱散求职恐慌,建立职业自信感.在校期间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实践技能训练,建设职业标准考评体系,增强学生学与练过程中的自我满意度,弥补学科、学校的品牌弱势.
3.4 传递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念,促使人才素质结构重建
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应的转变关于人才素质的观念.其一般趋势大致有三种,从稳重型到开拓型,从经验型到才能型,从辛苦型到效益型.这些转型不仅涉及人们相应价值观念的更新,而且更涉及人才素质结构的重建.
选择一位适格的职业督导,帮助毕业生明确个人目标,并采取实际行动实现这些目标.
增强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要根据行业需求及各专业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要在切实摸清毕业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要特别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以就业为导向的进行教育与教学改革.调整学校内部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形成一套新的符合时代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教育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市场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紧紧抓住毕业生离校前的教学环节,要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本专业的实习实践活动,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合理的调整各专业的招生数量,依据就业需要适当调整专业方向,顺应市场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避免热门变冷门的尴尬局面.普遍的推广订单式培养理念,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学生有适岗能力,有专业的技能.面对当下学科的结构从二元平面向多元体的转变和人才市场的多样性、综合性需求,要求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不能限于本专业,而是要多学科多专业既要有知识的深度又要专业的广度,最好的模式是深广结合.
适应社会的共性要求与多元取向.现在国家有两千多个行业,人才的需要非常个性化,大学生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表现自己的特色,培养自己捕捉机遇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各种表达能力,人际合作能力.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多元发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一方面讲大的交融,一方面又要容忍,宽容那些非常专,非常细的一技之长,不要一种模式,要多元并举.要实现专业的多元化,需要拥有稳固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形成专业知识的中心性.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建立在某一具体问题上,形成一定的专业中心,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围绕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在学生个人成长中既要注重自然学科的专业深度,又要并举人文科学素养.
4 结语
当下我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就业意识,协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大学生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真正了解自己,筹划未来,定下事业大计,确定人生的方向,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势下,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循序渐进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不把就业指导变成仅针对毕业生的招聘指导,要逐步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及规划,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
参考文献:
〔1〕倪雪梅.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5(7):130.
〔2〕曾桂英.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保障的几点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3(4).
〔3〕王华沂.高职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现状[J].中国职工教育,2013(2X).
〔4〕俞建光.地方工科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新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