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改进思路

2018-03-29周銮平

关键词:国际经贸实务外贸

周銮平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州 350202)

近几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提出,我国在对外经贸方面发展迅猛,经济领域对国际经贸人才地需求持续扩大,这也同时对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教育与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纷纷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外贸发展与人才需要增长量观察,通过高校培养的人才并不能有效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缺口,很多高校培养出的国际经贸人才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能力需要,存在就业难问题。这就造成了市场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高校的专业毕业生却存在就业难问题的人才供需矛盾。究其根本,在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面无法跟市场接轨,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对于国际经贸这样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应重视以培养实践技能,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一线服务的管理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力争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本内涵

在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赢得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就世界层面对欧亚经济协同发展是一个新引擎,对世界经济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就我们国家而言,回顾近两年的成果,“一带一路”促进了新型的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外贸发展态势良好、进出口得到明显而且持续的增长,外贸结构得到初步的优化,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入,涉及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广,经济全球化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一带一路”战略涵盖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区域协调等方面,毋庸置疑,此战略对相关专业就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当然对我们国贸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人才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外贸相关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人员,而大量国贸专业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人才的供需方面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作为社会人才输出地的高校,如何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所要研究的不变的话题,对国际经贸专业进一步教学改革是我们教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如何培养适应外贸企业、专业相关领域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

探讨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本内涵是对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定位的基础,应用型本科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应根据现实的市场情况实施专业化教育、就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结合专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具备服务于企业实务与具体工作的应用型能力。“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一)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一带一路”政策与跨境电商的带动下,我国出口大国的地位得到巩固,进口总额大幅度上涨。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高校培养方针应明确,学生通过在高校的学习,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国贸理论基础,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与市场情况、通行的外贸规则、我国外贸方面的政策法规、国际经济局势与贸易发展潮流,学生还应该具有从事涉外经贸单位、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外贸业务、对外经贸问题的调研、营销、管理方面的应用型能力。

(二)注重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得益于“一带一路”与双创政策,为沿线国家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和激励政策,鼓励国际经贸相关专业就业与创业,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这就要求本科高校应该确立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完善包括实训、毕业实习在内的实践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样化深层次的实训实习平台与长期校企合作项目,建立行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相一致。

(三)树立本科教育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理念

首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根据欧洲、南亚、东南亚等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逐步调整和构建人才培养课程的改革形式,即以“专业核心课程+应用技术课程(桥梁课程)+外语课程”,通过课程建设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实时更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必须与最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产业和领域的发展、要求保持一致,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再次,完善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任教师队伍,支持中青年教师成长,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撑转型发展[2]。

二、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几年,高等院校正在努力改进教育工作质量,提高教育工作水平,不过对于目前很多的本科院校而言,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依然在专业定位与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可以归纳如下[3]: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够明确

一般来说,应用型人才国际经贸的教育即便在理论方面不够全面系统,但可以通过实务教学来丰富理论教学,促进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到位,人才的素质能力就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然而如果教学过于注重理论,忽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就会造成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差用人单位更加偏向于高职高专毕业生,实质反映的是本科教学“职业技能”的培养作用并未体现出来。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次探究,高等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中、高层次的专业化人才,在国际经贸与管理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贸易领域专业性人才。同时了解行业规则、具有创新能力,具有职业者的良好素质,个人品行优秀,遵守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具有进取心与职业操守的优秀从业者。但目前高校在这方面重视明显不足,教育目标不明确,无论在教材还是在教师工作上都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二)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

目前国贸专业在理论课程方面设置比例过大,而对学生外贸实践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学生学习的基础理论包括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财政学等多项基础理论,其中有些基础理论内容重复,而有些对于实务操作而言意义不大,但是对于从事外贸工作十分重要的国贸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外贸结算、国际商法、单证知识、模拟实操等方面的课程教学所占总课程教学的比例严重不足,教材内容陈旧,存在一些新兴外贸业务教学空白与一些陈旧的过时内容依然在教学的现象。这导致学生掌握的实务知识与社会脱节,一旦接触工作岗位,很多实务问题处理存在困难。

(三)实践教学实施条件不足

目前国贸专业的本科教学普遍存在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在专业实训与实践教学方面做得不够,其核心问题体现在:首先,在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上。很多学校因资金存在困难,无法完善更新专业实验或实训室软硬件系统,学校的很多教师不了解模拟实操软件的操作与程序使用问题,造成操作实训软件进行教学存在很大阻力。其次,在实习课程的开展上。很多学校不具备良好的实习基地,学校跟外企与对外经贸政府部门之间缺乏联系,造成学生没有机会进入最具代表性的国际贸易业务环境与外贸管理环境中进行实习,缺乏实务能力与操作经验。与此同时,很多学校的学生实习需要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而此类通过学生自主寻找的单位通常为从事外贸的小型企业,此类企业环境通常不具备外贸工作的代表性,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实习工作平台,难以观摩和接触到较高层次和较为深入的实践操作技能。

(四)指导教师实践经验匮乏

本科院校的国贸专业教师一般来说应具有一定的外贸业务实务知识与处理经验,教师只有具体了解现实中的外贸业务,才能教好有关的外贸课程。如果教师仅仅具备理论知识,只能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这就跟学生自学教材没有本质区别了。然而目前高校很多教师平时基本不接触外贸实务的操作程序,也对现实中外贸业务缺乏了解,所掌握的很多理论知识也存在知识陈旧过时,不符合当代外贸业务开展情况等问题。而这样的教师从事国际经贸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外贸实际业务操作与处理的能力不足,无法通过学习而具备从事外贸工作的实际能力。

(五)对学生专业外语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优秀的专业外语听说能力是外贸人才从事实务工作必须要具备的专业素质。这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外贸专业语言教育给予有针对性的强化教学与大量的语言训练,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而目前很多高校在外语教学方面不重视语言教育,将语言学习跟其他学科设置为同等重要程度,这造成很多学生在外语语言的听说方面能力不足,根本不足以应对迈出校门后从事有关领域外贸工作的实务语言能力需要。尤其对于除了英语以外其他语种的外贸语言教育,很多学校不具备此类专业人才,因而无法开设此类课程教学,毕业生在实务操作与所要求具备的语言能力存在一定差距,造成人才的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国际经贸专业教育而言,其工作重心在于怎样通过教育使得学生国际经贸实务操作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要更新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关内容、措施与考核方法,通过改进教育的实践操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外贸实务处理能力与就业能力。本文认为,学校应在教育方面以培养掌握丰富实务知识,有能力在涉外企业或机构从事外贸业务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而调整以往过于注重理论教育的完整性,而忽视外贸工作实操需要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工作跟外贸实务之间的有效衔接。

(一)人才培养目标应重新定位

应用型本科要做好人才培养,首先需要明确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的教育工作培养目标,将以往教学工作的方向性偏差进行思考与调整。从目前外贸工作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观察,外贸专业毕业生从业之初一般能够接触的职业主要为外贸业务操作方面的工作,因而需要学校针对这一外贸职业市场需要而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根据此类职业的能力需要进行人才外贸知识结构、实务操作能力的针对性设计,通过明确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规划,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专业水平与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重视实践课程教学工作

理论课程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然而过度重视理论课程,就避免不了挤压实践课程,因此,在国贸专业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国际经贸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删减部分理论课程学时,提高高年级学生的实践课程的比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具体广泛覆盖对外贸易的业务操作,不仅仅包括外贸业务操作实务、还应该涉及外贸函电、外贸报关、报检、跨境电商等相关实务问题。注重实践课程的考核形式,考核方式多样化,能够直接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操作技能的能力。还应该注重实训教学软件和教学材料及时更新,做到与最新专业知识不脱节,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完善实践教学条件[4]

对于实践环节的教学来说,学生在学校当中的专业实训学习,在教学上应重视以下方面:

首先,学校应当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在学校中设立国贸实务、国际结算、单证办理与报关手续操作、跨境电商经营等有关的国贸实务模拟程序。为更好地提高学生在外贸方面的实务操作水平,学校应根据当前国际贸易发展情况,构建有关的金融投资模拟操作程序、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实操模拟程序与跨境电子商务实操模拟程序等对外贸易方面主要业务类型的实操模拟程序系统,让学生通过模拟实务进行操作,了解主要外贸业务的规则与操作方法,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其次,应加强学生在实训方面的训练与学习,学校应聘请校外熟悉国际经贸实务操作的外贸业务工作人员就本校在模拟外贸实务操作教学程序方面的设计与开发上提供帮助与指导,通过让模拟程序跟实际工作进行对比,发现模拟程序的不足且进行改进。同时学校可以跟外贸企业与外贸政府行政管理单位进行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企业为学生提供“练兵”的场所,用这些年轻人带来的新知识发展企业,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考核和录用未来的员工。学校通过企业的参与和合作,实现了课程的共同规划与开发,加强了学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让学生深入到实际外贸操作与管理层面来积累其外贸工作经验。

(四)专任教师改变教学手段与方法

要提高国贸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能力与水平,学校应更加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提高对专业应用能力的针对性教学,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衔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是加强模块教学,以专题为主的教学形式,应探索以专题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巧妙运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分析具体的国贸业务,加深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学会通过对知识点的整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国贸相关问题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与分析外贸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思路,不拘泥于固定僵化的模式,而掌握举一反三与根据实务灵活处理外贸问题的能力。

应通过在学校中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来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是为学校培养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由于教师对于国际贸易实务问题的应用水平会直接影响其实务方面的教学水平,可增设外聘教师或兼职外贸工作资深人士来校进行实务授课以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学校也可以通过在本校的教师当中选择具有良好教学研究能力与实务教学学习能力的优秀教师到外贸企业环境中进行有关外贸单位学习与教学研究,通过外派教师来掌握第一手的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实务工作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同时通过让教师了解到最新的国际贸易知识,提高学校国际经贸的实践教学水平,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工作促进本科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提高学生国际经贸外语能力

外语能力是国际经贸学生从事外贸业务的必备技能,也是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一大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贸专业应该通过完善课程设置,强化专业英语教学,合理鼓励教师开设英语口语、听力、精读、翻译等课程,同时重视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考虑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外语基础与教师的外语水平,从国贸实务、国际贸易等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进而慢慢覆盖更多课程。建立健全对双语授课的专任教师教学效果考核机制,对教师授课进行质量跟踪,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另外要重视学风建设,鼓励学生报考四六级、商务外语考试,将外语能力水平纳入评优体系,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鼓励“外语第二课堂”开设,开展外语活动,成立英语学习社团、英语互助学习角,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猜你喜欢

国际经贸实务外贸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论国际经贸与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沟通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ODI实务
FDI实务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