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培育机制研究

2018-03-29

关键词:校园文化培育活动

赵 闯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要群体并涵盖学校领导及教职员工的群体性文化,在高校校园范围内,校园文化以文化育人为导向,围绕办学精神、校园环境、学生行为和制度建设,校园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核。校园文化代表了学生群体的文化思想和行为规范,具有其独特的思维特点和行为特征。校园文化还包括学生在课余文化生活中组织的群体性活动,如文学社、读书会、艺术团、舞蹈社等社团活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1]。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多年办学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为一体的文化体系。在高校中,大学生具备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这些都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文化传统、舆论导向、人际交往、环境氛围以及学校的各项制度章程及学校成员的共同交往中惯有的行为准则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亚文化,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开展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素养、建立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一、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一)校园文化品牌是高校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式的反映

每个高校都有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式,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中也是如此。将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式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相融合,是实现校园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步入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路径的重要保证。在建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更需要将自身的教育理念融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彼此促进,共同发展,起到引领校园文化、教育师生员工、服务社会公众、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为传承文化和历史提供路径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除了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外,还要承担起继承民族文化、传播多元文化、交流跨国文化、繁荣世界文明的重任。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17年5月,现有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 914所,在校学生2 695.8万人[2]。在大学校园开展的文化品牌活动,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为传承文化和历史提供路径。

(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建设品牌活动为学生搭建了更好的展示自我的舞台。高校学生是特定性的社会群体,在校时间长,空闲时间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及休闲生活需求,因此在活动开展上更应该形成品牌,做出特色,在活动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迎合大学生的兴趣热点和实际需求,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二、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开展了丰富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在部分实际工作的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内涵和实效。

(一)以数量代替质量,陷入数字误区

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部分高校存在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只重视数量增长而忽视了内涵建设,导致校园文化品牌质量不高,缺乏号召力和影响力。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表面,在意活动的场次和数量,而忽视了品牌建设需要涵养、需要时间来塑造,这样一方面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也与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功能背道而驰,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这种仅靠数量衡量品牌建设效果的做法,只会造成校园文化活动的虚假繁荣,而不能彰显校园文化的内涵价值和核心效应。

(二)以宣传代替效果,陷入功利误区

在实践过程中,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应景之作,仅靠做表面功夫,将活动包装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走走过场。一项活动要形成品牌,必须从指导思想到行动策划直至运行完毕,都要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品牌包装只是辅助校园文化活动推广的一部分。有些高校忽视了品牌的内涵建设,仅仅将活动停留在宣传报道上,将活动包装出来,而不是踏踏实实做出来,这种并不是真正的文化品牌。校园文化品牌需要精心的培育和塑造,真正经过锤炼的校园文化品牌,无论是从品牌经营的成熟度、还是活动效果的影响力以及在师生心中的口碑都是显而易见的,一些高校靠写写文字材料、搞搞宣传声势打造出来的文化冒牌,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推敲,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功利主义的表现,一定要及时制止。

(三)以部分替代整体,陷入单一误区

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要不断创新方式,形成长效机制。有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将校园文化建设认定为是单一部门的工作任务,缺乏整体观念,往往只有学生管理部门搞校园文化活动,其他部门袖手旁观;或者有的高校偏离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单一地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其狭隘地看成是学生管理部门或某一部门的职责[3],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行为。高校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校园文化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从全局上考虑,总体布局,多部门协调配合,分头推进,不能将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环节脱节,与具体的学科设置、教学资源配备、课程安排、科学研究、后勤工作等割裂开来,导致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缺乏应有的综合性保障[4]。

(四)以少数替代群体,陷入精英误区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彰显特色与文化的活动作为导向,引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利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因此在校园文化品牌的设计上,应具有普惠性,使活动保持较高的参与度和受众面。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高校重视选拔精英,只有少数同学能够进入活动现场,其他同学经常作为观众,无法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违背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的初衷。

三、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培育机制

在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剖析后,我们尝试提出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培育机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在管理者、运行者、参与者三个维度进行思考。

(一)宏观层面——管理层搭建培育平台

1.建立协同合作的组织管理机构

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不是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事情,应在全校范围内联动,协同合作建设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各个院系和各职能部门调动起来,通过建立统筹规划、高效协作、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机制,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可以成立专职或兼职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领导机构,统筹安排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要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品牌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和计划,将任务分解至相关部门和负责人,确保在各个层面将活动落地、协同合作,形成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持续推动力[5]。

2.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力度

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要建立持续的投入机制,包括经费、资料、仪器和设施等的投入,资金投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包括学校投入资金也包括与其他单位合作吸纳资金,保障高校校园品牌建设的动力。在运行过程中,尽可能对有潜力发展为文化品牌的文化活动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培育其成为文化品牌;同时要建立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评价体系,将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进行科学化管理,避免品牌培育的盲从[6]。

3.构建文化融合机制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具有教育、宣传、激励等导向功能。优秀的文化品牌能够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功能。因此,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建设文化融合机制,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区域文化、国家文化、世界文化等不同类型的文化融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品牌文化,成为可共享的社会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品牌在校内外文化育人的作用。

(二)中观层面——运行层建立培育方案

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如何确定合适的品牌建设方案,是运行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可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建设。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方向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要扎根于社会主义土壤,应打造主题突出、富有时代感的文化品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良好平台。

2.以传统文化为培育方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大学生更要充分汲取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营养,学习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校园文化品牌项目的培育也可以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引领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以学科特色为培育方向

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在校园文化培育过程中,要注重特色鲜明,贴近学校的学科发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及优势,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深入结合,实现学术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双重育人功能,更好地完成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4.以地域特色为培育方向

高校所处地域不同,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的地域特色,将地域特色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结合起来,也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重要方向。地域是反映时空特点、经济社会文化特征的一个概念,地域文化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有机融合,打造与地域特色相关的文化品牌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地域的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能够加深学生对学校和所在地域的感情。如上海的海派文化、天津的津门文化等。

(三)微观层面——参与层彰显培育效果

1.以学生为中心,迎合学生的兴趣热点

大学生思想活跃,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怀疑精神和创造能力,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要充分迎合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焦点,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为抓手,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另外,在设计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应考虑活动的参与度和普适性,尽可能将更多的学生融入到活动中来,给予学生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2.突出价值性,提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参与热情

品牌价值是品牌管理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品牌在其他同类竞争品牌中脱颖而出的重要特征,品牌价值的提升有利于品牌文化的塑造。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也要不断突出品牌价值性,提升品牌的传播度和影响力,进而提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参与黏度,让更多的学生认可品牌的价值,肯定品牌的效应,最终建立对品牌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使学生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受益。

3.加强宣传,扩大活动的传播度

品牌的建设离不开宣传,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也是如此,应打通多种宣传渠道,尤其注重微博、微信、易班等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活动文案富有新意,并将线上线下参与结合起来,扩大活动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4.以社团为载体,打造品牌建设基地

学生社团是学生中的重要组织,是学生为实现组织内成员的共同愿景、满足个人兴趣和需求,自愿组成并按照其规定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体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高校第二课堂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了校园文化生活的新风尚[7]。学生社团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进一步活跃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起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将社团作为品牌建设的基地,引导学生社团打造文化品牌项目,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培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