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素质”: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灵魂
——基于长春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
2018-03-29于淼
于 淼
(长春工程学院 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长春 130012)
“工程素质”是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也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大学生扎实的“工程素质”是应用型高校办学之根本,大学生通过接受应用型高等教育获得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是未来从事工程实践工作的基础。因此,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要紧紧围绕“工程素质”这个“灵魂”来设计、实施,最大程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助力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
一、“工程素质”的内涵
“工程素质”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科学思维主导下,从事工程实践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它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不同专业领域对“工程素质”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培养“工程素质”的过程是复杂的、系统的、渐进的,它是把跨学科的知识和素质要素融合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的过程,并使素质要素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同时,“工程素质”还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工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敬业务实、诚实守信、严谨求是、安心基层和艰苦奋斗的工作态度,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思想素质和健全人格的集合。具备优秀“工程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均具有专业能力强、品行端正、思维敏捷、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执行能力强、统筹能力强、注重环保、沟通能力好、吃苦耐劳等共性特征。对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来讲,其在接受系统的工程教育中,将不断提高设计、算量、制图、实验、检测、工艺操作、工程表达、分析综合等基本能力和素质,这些基本能力和素质都属于“工程素质”的范畴。“工程素质”的培养体现在教育全程,其渗透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应用型高校要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可以说,“工程素质”将助力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未来顺利走上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从事科技含量高、综合性强的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并利用已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解决工程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成为企业一线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骨干。
二、强化“工程素质”教育对提升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应用型高校通过强化“工程素质”教育能够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一)强化“工程素质”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优秀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是为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中流砥柱,肩负着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人类生活现实成果的重要职责,他们的价值体现不能仅局限于为自身或企业“逐利”,更多应体现于其服务社会属性的一面。这就要求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能对自身道德修为、价值判断、行为准则、职业观念等做出正确选择。“工程素质”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职业能力,“工程素质”的优劣直接决定他们的生产效能和质量高低。所以,“工程素质”教育不能仅仅理解为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育,其也是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熏陶,它所包涵的奉献社会、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优秀特质都是“工程素质”教育的内容,这些优秀特质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发展观、顺利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关键之所在。
(二)强化“工程素质”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笃行务实的理性精神
工程实践实际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科学的、理性的技术规范指导下,完成产品生产的过程,这里的生产是广义上的,包含生产本身以及设计、管理、服务等环节,而“工程素质”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顺利完成产品生产任务的基础条件。所以,“工程素质”本身也是具备科学的、理性的内涵,若缺失科学和理性特征,谈“工程素质”是毫无价值的。“工程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工程实习实训环境中,不断提高应用所学专业技术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工艺编制、仪器设备操作、测量分析等专业能力。这个过程讲究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要做到笃行务实,实事求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个细节问题,追求产品的“零缺陷”,绝不能得过且过,为日后埋下质量和安全隐患。另外,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应局限于就业初段,仅仅是为找一份工作,那是狭义上的就业能力。真正的就业能力应该是支撑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持续动能,并且在工程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这也需要用科学、理性的精神加以指引。
(三)强化“工程素质”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接受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锻炼、自我感悟等形式集聚的,针对于就业的,以“工程素质”为基础的,具有大学生个体特征的,且相对其他大学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能力。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多方面素质具象化的集中展现,与大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以及通过思考和实践而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密切相关,与高校本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息息相关,当然也与大学生所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的熏陶有关。当个人的专业知识或技术比较狭窄,就很难找到对口的就业岗位,这就大大减少了个人职业选择的范围[1]。对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而言,就业核心竞争力恰恰就在于其具备较扎实的应用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质”,以及脚踏实地、甘于寂寞、勤劳诚实、敢挑重担、克服磨难的职业精神。一个在痛苦和磨难面前只知道哭泣而无所作为的人,根本不会得到人们尊敬[2]。所以,强化“工程素质”教育是应用型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三、“工程素质”视角下应用型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路径
应用型高校应以服务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自身的发展建设向社会提供服务,根据其自身特色向工程技术领域输送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弱是其办学水平的直接反映。因此,以强化“工程素质”为着力点,找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与方法,对于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其人才培养理念不必教条地强调“厚基础”,应在保证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体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3],将教育的重点落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做”,使学生学会利用已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工程素质”解决工程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应用型高校要把目光瞄准相关行业企业,用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来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将培养能够支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把“企业想要的”“学校能教的”“学生想学的”进行系统整合,不可片面地高扬某一方的主观意愿,做到通盘谋划,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4]。真正树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注重实践教学
“工程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渠道。应用型高校要紧跟行业企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浪潮,科学地、动态地调控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升级硬件条件;要摒弃“用理论验证理论”的实践教学,避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实践教学,真正让学生动手操控,做到手脑结合,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个人的想法融入到实践之中;要营造仿真的工程实践环境,精心设计实习实训内容的每个细节,使其与实际的工程实践密切相连,重点突出实习实训的应用性;要将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从教室移至实验室,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要建立有学校特色、有专业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细化各项评价指标,科学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要建立实验室开放长效机制,开设实验室自选项目,支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进行自主学习,使实验室成为培养大学生“工程素质”的主场域。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大学生“工程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应用型高校要有计划的、分批次的,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各种执业工程师资格认证,切实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通过“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工程素质”的提升;也可从工矿企业或研究院所聘任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的工程师到校任教或兼职,进而充实实践教学队伍;要把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业绩作为职称晋级、评奖评优的评价指标,鼓励优秀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最终,使“双师型”教师成为应用型高校的教师队伍的主体,为广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工程素质”教育服务。
(四)强化产学研合作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构建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5]。应用型高校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建设作为办学目标,积极与地方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对人才的理论基础和“工程素质”的实际要求,为其“量身定制”,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紧贴企业生产实际开展实践教学,通过与地方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行业加强合作,将部分实践教学从校内移至“车间厂房”,在真实生产环境中让学生了解生产一线工作的流程;要加强“产、学、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走“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服务”相结合的道路,支持教师在产品研发、技术革新、设备改造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创造实际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不断稳固校企合作关系,切实畅通大学生就业渠道。
(五)发挥专业性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仅局限于捐点物资、演几场文艺节目、发一些传单等内容,不可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应用型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运用,把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方法、服务理念送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让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在奉献社会、服务基层的过程中,找到自身专业知识的短板,感受所学专业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价值,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要建立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辟贫困乡村、乡镇企业等对专业技术有实际需要的地方作为社会实践基地,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持续性的智力支持,同时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全面了解基层,在服务和奉献基层的过程中,接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教育,锤炼“工程素质”。
(六)抓好就业指导
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决策时,常会有诸多困惑,这就需要学校给予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应用型高校要通过开展课程教学、交流座谈、实地参观等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掘潜能,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职业面向以及专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要帮助学生分析所选定职业目标的挑战和实现路径,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用优秀校友在工程技术领域努力奋斗、成才成功的典型案例,引导、激励在校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要积极开展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模拟招聘会、求职简历设计竞赛、创业计划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为学生搭建拓展就业能力、展示才华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