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微型企业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8-03-29黄媛婕
黄媛婕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海洋工程系 广东汕尾 516600)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的教育类型,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为不同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培养不同类型的技能人才。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这是历史赋予高职教育的使命,也是高职教育意义所在。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教育也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对其今后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置了有关创业和创新的课程,设立了以创新为导向、创业为目标的实践项目。由于在设置有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过程中缺乏经验,出现了创业项目创新程度不深、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1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
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改革理念指明了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走向,发挥职业教育智力资源充沛的特色与优势,盘活区域经济的存量资源,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深度对接,重视地方经济与企业需求的杠杆作用,才能真正构建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2]。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程度与毕业生地区就业率已成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同样,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改变了原有的人才需求结构,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标准与要求[3],所以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是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根本依据。而在作为电子信息类产业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带,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更加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对高职院校特别是电子信息类的高职院校意义重大。
2 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经济新常态和产业转型的态势下,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普遍要求。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是实现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性因素和强大动力。高职院校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这一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1)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方面的设置没有完全符合地方产业结构的现况,无法跟上时代需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缺乏对市场以及产业发展的研究与论证,对产业的状况没有宏观的把握和深入了解,也没能正确掌握产业发展趋势并做出相应调整,以至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相关行业需求,导致学生严重缺乏创业意识、创造能力与工作能力。
2) 电子信息专业类大学生在创业初期缺乏经验,没有做好相应准备工作,仓促创业。学生对将要进行创业的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够,没有研究和评估该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大致的市场需求,没有把经济角度、创业项目的技术路线、社会效应三者相结合,没有评估该项目是否具备建设和实施条件。
3) 学生在创业初期制订相对应的创业方案和计划不够详细,创业项目计划书一般只涵盖简单的摘要、项目基本情况的介绍、参与项目的人员与设立机构的组织、项目的技术实现过程,对项目的营销策略、财务管理计划、市场风险综合等方面没有做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准备,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只重技术实现,缺乏企业生存运营的管理和经营策略。这些存在的问题,致使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成功的机会大大降低。
3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针对微型企业创业人才培养过程遇到问题提出的对策
1) 高职院校应认清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性,寻找学校自身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职教模式。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计划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必须重视区域经济现有发展水平和将要发展的方向,构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发挥高职教育示范作用,逐步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在构建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应制订良好的教学培训标准,提供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方向,确保教师在实施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能够逐步实现教学过程标准化、项目实施工程化,以及形成标准化教师队伍团队。
2) 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及教育教学方法。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是处于由普通教育改制的学历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创新的体现不足,高职院校设置课程体系时忽略了学生兴趣爱好这一关键性因素,导致学生对于相关课程学习不能有的放矢。由于学生本身基础较差以及教学内容不够新颖等问题,高职院校很难有效完成人才培养的计划要求。现阶段,高职院校急需建立一套符合自身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授方法,强化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长,将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素质与技能培养放在首位。高职院校还要妥善处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专业建设相对稳定性的关系[4]。
高职院校应完善专业对应的理论课程体系标准,课程体系应注重把个人兴趣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将体系标准分为两个模块: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包括电子科技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创业创新理论课程等。学生通过这个阶段学习逐步建立合理的理论架构。专业课程包括电子信息专业所需的核心课程,以及如何将这些核心课程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一些专题报告,企业实践实习,以及创业意识培训等,这个模块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运营管理。课程体系标准应实施学分制度,并且按一定学时给予在校创业者一定的学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教育教学方法应贯彻教学过程中以“行动导向”为主线的方式。根据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教学过程采用分层教学,坚持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学理念突出以生为本,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相结合,因类施教,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分层个性化培养。教师的教学过程演变为: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共同确定目标任务、制定行为产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产品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由此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行为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师提供教学过程中学生所需技能帮助,评价学生所做的最终行为产品。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较为复杂系统的解决能力,帮助学生将陈旧的知识与电子类日新月异的变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行动导向”与“过程化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做好在创业活动中面临问题的经验准备,做好相应的实践、知识能力储备。
此外,课程体系的建立标准应尽量符合同行业的标准要求,并融合到电子信息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当中。依据岗位所需能力,通过岗位任务设置专业课程进行能力培养。教育教学过程要与企业尽量做到紧密对接,特别是企业所需要的重点知识技能与专业所设置的核心课程要做到逐一对应,项目教学任务要符合企业技能需求和工作逻辑。
3) 高职院校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3]。在实践课程体系中,真实的课外创业实践是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环节中能有效激发。
高职院校应注重创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竞赛,通过竞赛可以营造创业氛围,有效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积极参加地方举办的各类创业大赛,在创业的比赛上检验学生的创业项目是否科学合理。
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培养微型企业创业人才。高职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硬件设施相对完善,具备一定的实验和生产能力,充分发挥这些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实践功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促进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的形成。
此外,校内外实训基地应建立开放平台,将信息与资源共享,融实训教学与开发、企业生产与管理为一体,将本地的创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等作为创业实训基地,在创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加强学生创业意识,为学生将来走出校园进行创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4) 结合创新创业理念,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组建更加优秀的教师团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高职院校的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理论与实践双边走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专任教师的角度来说,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对于侧重纯理论教学的教师创造更多实习培训的条件,鼓励教师加入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产品生产开发的实践活动,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对行业所需的设备及其使用方法,产品的维护与生产研发技术,以及产品的工艺,将其融入实践教学中。二是从兼职教师的角度来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相关规定,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高职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鼓励高职院校聘用企业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聘用企业的兼职教师需要加强在理论知识、设计教学环节、实施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学习,初步具备教育教学岗位工作师资能力。此外,高职院校应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实行理论与实践并驾齐驱,逐步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
5) 推进校企合作教学见习模式,为培养创立微型企业人才奠定基础。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型的职业教育,要求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对接[5]。通过高职院校与地方的校企合作形式,以本地生源为主要对象,培养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服务当地的支柱性产业。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地区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一定差异,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方向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有所不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需实现电子类专业与地区主导产业对接,使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置能够适应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进行调整与优化,提升学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服务城市建设的能力,为学生未来创新创业打下基础。校企共建是为了实现校企共赢,是产学研有效结合平台,实现学生技能、企业技术、先进管理体系有效整合[6]。职业教育本身的改革在呼唤着企业,愿与之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7]。
4 结束语
加强创业创新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未来努力的方向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素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建立与高职院校在创业创新方面的教育休戚相关。在社会的创业创新氛围、政府大力的倡导与建立帮扶机制下,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利用各种渠道积累经验,搭建校内外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帮助电子信息类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学习科学方法,体现创业创新的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