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习空间的优化设计研究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2018-12-14吴兰桂
吴兰桂 王 惠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江苏无锡 214153)
1 学习空间的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多功能、信息化教室开始出现,学生学习的场所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同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一些学者开始用“学习空间”一词来强调学生的学习场所已经从教室内延伸到教室外、从实体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相关研究随之展开。2011年创刊的《学习空间》杂志是一本专门研究学习空间的期刊,标志着对学习空间的研究成为热点[1]。
祝智庭在国内率先引入个人学习空间的概念[2],成为网络学习空间中的研究焦点。杨俊锋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学习空间研究开展了大量调查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3]。许亚锋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水平,但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没有显著影响;学生认为最为重要的三个特征依次是“无线网络”“虚拟仿真软件”和“多边形实验桌”[4]。赵桐、郁晓华、李文光、庞敬文等从智能学习、信息技术的角度对个人学习空间设计进行了研究[5-8]。
2 学习空间的内涵界定
我国学者如赵桐、许亚锋等,对个人学习空间的概念的界定强调其虚拟性,即网络学习空间的属性,与网络学习空间、虚拟学习空间、E-learning学习系统等概念比较接近[1-8]。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我国很多学者将学习空间研究的重点从物理环境向网络学习空间转移,虚拟学习空间的研究越来越活跃。
国外学者Brown M、Phillip D Long等[9,10]对学习空间的认识强调实体学习空间的智慧性,包括智慧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以及非正式空间,强调将信息技术嵌入实体教学空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Phillip D Long认为iRoom应支持情境、合作和主动学习等学习活动,组件包括触摸屏、显示器、互动白板、触觉输入设备、扫描仪和照相机等;智慧教室建设,电气系统会改造1次,桌椅至少更换2次,而软件系统会更换15次以上;优秀的教学者能够设计和使用开拓性的学习空间。
本研究中的学习空间是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等为目的,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桌椅设计、空间重构等多种手段,设计和改造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习场所。学习空间首先具有实体空间属性,各种环境改造、信息技术支持等围绕着某一特定学习场所来展开;其次具有网络属性或虚拟属性,“虚拟环境”中有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年轻的“互联网土著们”也更依赖从互联网上获取各种资源、开展相关学习。高职教育中,职业化场景设计也是学习空间重构的重要方向和设计因素。
3 高职院校学习空间建设
3.1 高职教育的学习空间设计实践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颁布之后,一些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如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教育信息化等逐渐被高职院校教师接受并运用于学习空间建设。2012年后建设或改造的高职实训室大都模拟职场情景来设计,并积极购买行业先进的专业软件,具有了鲜明的职业性和信息化特色。
3.2 高职教育的学习空间理论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的学习空间研究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侧重于从建筑设计角度开展的实训空间设计研究;二是侧重于从平面布局设计角度开展的校园整体教学空间设计研究[11,12]。
国外关于职业教育学习空间的研究结果比较有借鉴意义。 JISC e-Learning和Innovation team致力于各种类型学习空间设计,他们认为:职业空间是多样化的,并且对设备、房间大小和配套基础设施有高度专业化的要求。因此,最早高职院校并不优先考虑使用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然而,进入21世纪,学生的创造力、适应性和更广泛的技能被赋予了更多的关注,开始将信息技术嵌入职业教学空间,以便于学生快速访问学习资源。同时,JISC e-Learning和Innovation team强调:通过环境改造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弹性的设计可以带来有弹性的学习[13]。Anderson H认为职业教育学习空间设计应围绕支持或提升职业训练的完整性来进行[14]。
3.3 高职院校学习空间建设现状
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为例,自2008年以来,积极推进“淡进旺出、顶岗实习”模式人才培养实践,2010年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并拉开实训室职场化、信息化建设的序幕,2011年起先后依托学校提供的Moodle平台和超星e学堂平台广泛搭建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并积极应用于教学。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建设,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主导,教师设计,企业参与,网络公司协助,基本建成了以课程校内实训室、在线平台、校外实训基地为主体内容的专业化、信息化、情景化、顶岗化的教学空间。以下从实体空间、职场环境设计、信息化、网络化教学等角度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空间要素构成进行结构化阐述。见图1。
4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行为观察
4.1 多样性生源的学情观察
近些年来,高职教育生源构成及生源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为例,其主要有自主招生的高中生、通过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高考未达线的注册招生的高中生、对口单招的中职毕业生、中职注册生和“3+3”中高职衔接生源。
图1 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空间基本要素
基于生源多样性,以近5年的生源信息调查、课堂任课调查、班主任观察、第二课堂行为观察等为基础,面向专业教师对学生分类学情开展了相关调查,采用5等分法将调查结果量化,5表示好、明确、强等相对积极意义,1表示不好、不明确、差等相对消极意义。关于生源类型,考虑一些生源类型质量趋同,进行了适度的合并处理:A类表示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B类表示自主招生的高中生和高考未达线的注册招生的高中生;C类表示表对口单招的中职毕业生;D类表示中职注册生和“3+3”中高职衔接生源。相关调查信息见表1:①知识基础主要考查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英语基础、文字和语言使用基础;②专业基础主要考查学生入学时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证书情况;③专业学习兴趣主要考查学生入学1年后对专业课程和专业考证学习的积极性;④专业学习目标主要考查学生入学1年后对自己专业学习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⑤自律性主要考查学生入学2年里出勤、卫生等综合表现。
表1 生源多样性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情情况一览表
4.2 学习空间利用和学习行为观察
专业课程、实训室环境、主讲教师、职场氛围、网络空间等构成了学生学习空间的主要内容。以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导游业务为例。其主要授课场所为模拟导游实训室,实训室内外两间,里间为秧苗式桌椅,配有环幕投影,根据授课需要可以放映数字化景区场景;外间为讨论式桌椅,配有40台电脑。同时课程内有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为期1周的华东线模拟导游校外实训。依托超星e学堂,教师搭建了在线课程平台,学生可以预习、复习、与教师互动等。图2为导游业务课程学生空间利用基本情况。
5 高职院校学习空间的优化设计
5.1 学习空间设计的理念核心
学习空间设计理念强调如何让学生主动学、如何支持学生主动学。Beichner认为主动学习空间的兴起主要是由于学习者是“数字土著”,而主动学习空间则允许学习者以更适合他们的方式进行学习,支持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交互[15]。学习空间的设计目标重点要考虑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等指标。
基于高职教育工作者已经初步整合了相关资源和技术,职业性、信息化的学习空间形态已初见形态。在这一形势下,什么样的活动促进学习?哪些因素会促进学生学习?职场氛围的营造和信息技术的创新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主动学习?这些需要相关研究者进行持续的观察和分析。针对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及多元化特点,本研究引进了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以期从设计理念更新的角度促进高职院校学习空间的优化设计。
图2 导游业务课程学生学习空间利用基本情况
5.2 高职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学生为例,通过开展调查,辅之以大量的观察和访谈,了解在生源多元化背景下,不同类型生源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存在明显差异。A类(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学生的专业及非专业知识的学习效能感都比较高,C类(对口单招的中职毕业生)学生的专业学习效能感比较高,但英语、写作等课程的学习效能感较低;B类(自主招生的高中生和高考未达线的注册招生的高中生)和D类(中职注册生和“3+3”中高职衔接生源)学生的专业学习和非专业科目的效能感整体都比较低,但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部分学生能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在行为方面:4类生源学生在学习上普遍缺乏主动性,图书馆利用效率较低;4类学生在导游词创作、旅游线路设计等学习模块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较欠缺;B和D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B和D类学生在出勤、上课与教师互动、完成作业等方面均有抵触、不积极等表现。
5.3 高职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提升分析
根据Bandura的理论,自我效能的信息源主要有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反应等[16]。围绕这些信息源,通过学习空间设计予以优化,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感。
成败经验方面,高职学生在以往的学校学习经历中失意多、得意少,要克服学生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力感,一方面应分层别类适度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擅用网络”的特点,让学生参与教学信息化建设。
替代性经验方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专业教师应帮助学生放大这些闪光点,将这些闪光点与学生专业的成长结合起来。
言语劝说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在多些理解、多些耐心的基础上,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并要注意语言的合理运用、技巧和风格化。
情绪反应主要是为学生创造舒适、便捷的学习环境,包括职场环境、网络环境、小组环境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D类(中职注册生和“3+3”中高职衔接生源)学生存在着中职阶段的整班级编制升至高职阶段的整班编制,学生在高职班容易延续中职班的人际关系圈和学习行为方式。针对这一特殊现象,学校应结合学生表现开展专门化调查和研讨,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5.4 高职院校学习空间的优化设计
基于提升自我效能感的高职院校学习空间建设,以现有教学环境为基础,是一个不断处于动态监测和动态调试的循环优化系统。学生在校三年的专业学习、拓展学习和非专业学习构成一个大周期,而专业所有课程的学习构成一个中周期,具体某一科目的学习是一个小周期,对上述三个周期分别实施学习效能动态监测和空间要素相应调整,从而形成高职学生学习空间的大循环、中循环和小循环。在每一个循环周期中都有学生的参与。见图3。
图3 基于学习效能提升的高职院校学习空间优化设计图
6 结束语
基于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职院校学习空间设计,着眼于如何让高职学生主动学,让学生以更适合他们的方式进行学习,学校从课程学习空间、专业学习空间、学校学习空间等方面支持学生主动学。其中,实施动态学习效能感监测是基础性、常规性工作,而教师授课方式、专业教学内容、学校学习环境等的动态调试是促进性、保障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