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现状与机制研究
2018-03-29陈琪
陈 琪
(安徽新华学院,合肥 230088)
一、对经开区大学城居民健身者基本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一)社区居民健身性别情况分析
经调查发现:参加体育健身的性别情况,男女比例分别为:男42.54%,女56.72%,性别空的占0.75%。一般来说参加锻炼的人群会以男性为主,而此次调研的数据发现参与健身锻炼的女性居多。有两种可能:(一)现代女性经常上网购物对手机APP问卷调查的形式接受度较好;(二)现代女性经济相对独立,要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锻炼的积极性比以前有所提高。还有0.75%的调研者未填写性别亦可能是忘记填写或其他原因。
(二)社区居民健身年龄情况分析
经开区大学城作为合肥在2000年以后兴建的新兴城区,人口以刚工作的年轻人为主,从我们调研的反馈数据来看,调研的人口也以39岁以下的青年人为主,这说明调研数据能够反应出经开区大学城的大众体育健身者的现状和需求。而大众体育健身者作为体育场馆的需求者,其现状和需求对我们进一步探讨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可行性有重要意义。
(三)体育健身者的职业情况与收入水平
合肥经开区大学城作为合肥市的副城是大学较为集中的地区,调查数据显示参与健身的健身者教师律师等专业人员共占34.14%,另外公司职员21.97%,小企业主14.23%,学生、公务员、国企人员和其他人员共占比31.66%,职业范围分布较广。3 000元以下收入者居多,占52.24%,这部分居民的健身需求应以花费少或自娱自乐的项目为主;30 001—15 000元中高等收入水平健身者占比为42.04%,这部分健身者愿意花费一定的资金用于购买运动装备和健身,对场地的硬件有一定要求;甚至这部分健身者会在平时的健身活动中涉及谈业务、维护客户及社交等方面。
(四)体育健身者的运动频率和时间
经开区大学城大众体育健身者的运动频率不高,只有27.61%的体育健身者能够固定每周运动3次以上。调查数据显示每次运动时间超过1小时的人只有21.89%。这些数据表明这些体育健身者多数为一般的健身爱好者,对专业性辅导的需求不高,对体育场馆的开放服务需求也不高。这部分人群可能更多是出于健康、娱乐甚至是社交的需求而进行的被动锻炼。这类体育健身者需要的是一个可供活动的场地自娱自乐,而非专业性的体育服务。
(五)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收费的价格
经开区大学城大众体育健身者对游泳池、羽毛球馆、健身房、乒乓球馆和篮球馆的收费价格认可度较高,分别为67.41%、51.99%、46.77%、38.06%和34.08%。而篮球馆的收费价格认可度相比于希望高校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的排名有所下降的原因在于,各个高校都有露天的篮球场,因而对篮球馆的可替代性较大,而篮球运动需要的参赛人数又较多,如果付费后没有足够的人参与运动,会造成机会成本的流失。而另外4个项目需要的参与者较少,很容易找到愿意付费的参与者。
二、对经开区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经开区大学城城区和新市区建设于2002年1月共同启动。经开区大学城初始规划占地面积达到47平方公里,经开区大学城建成区的总人口已经突破40万人(含各高等院校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大学生)。经开区大学城作为新世纪江苏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集中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中经开区大学城入驻的高等学校有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三联学院、合肥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中医药高专等15所高校。
(一)经开区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数量调查
目前,经开区大学城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总数在10 000人以上,有的高校的学生总数甚至超过20 000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在校学生数(含研究生)为10 000—20 000人及以上规模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规定:“室外场地生均面积达到4.7平米,必备类包含400米跑道的田径场4个,内含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80个;25×50米室外游泳池(轮滑、滑雪场地)2个等。室内场地生均面积达到0.3平米,设施要有多功能综合体育馆1座;50米室内游泳馆1座;风雨操场2个等。”现阶段经开区地区多数高校还达不到此目录规定的基本要求。
(二)经开区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经开区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负责人对场馆开放的态度以无所谓(45.46%)居多,赞成和不赞成的票数相同,占54.54%。这主要与高校体育场馆负责人开放高校体育场馆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关。首先会增加自身的工作量,个人经济收益不高。其次,开放体育场馆后对体育设施的损耗必然要增加,维护费用要增加,不符合高校精简开支的需要。
三、决定各高校对开放体育场馆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校园安全现在是社会热点话题,各高校都不愿意出现安全问题,因为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必将给学校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相关领导也会受到行政追责。场馆工作人员的费用和管理制度是第二大因素,开放体育场馆设施的时间段多为高校下班时间,场馆工作人员加班开放场馆按规定应当发放加班费,而某些高校的管理制度里也会规定在下班时间要对场地进行定期维护。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导致各高校对开放体育场馆设施不够积极。
四、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机制分析
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机制的建立,必须激发积极因素,减少消极因素,这样才能最终形成行之有效、各方积极参与的机制。
(一)高校主要领导的共享意识分析
高校主要领导将所属体育场馆进行共享的积极性主要在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享体育场馆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同时也能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从经济上说,体育场馆开放后能取得一些收益。现在经开区高校的体育场馆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方式修建,一定的经济收益可以减轻还款压力。但安全因素对部分院校领导起到了消极影响。
(二)社区与街道共享意识分析
社区与街道对高校将自身体育场馆开放持欢迎态度,因为地方政府即使有经济实力修建体育场馆,但一般一个地区只会规划一个。如果高校将体育场馆开放,将大大提高本地区体育场馆的密度,推动本地区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
(三)构建共享机制的途径与措施分析
1.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目的在于激励在共享问题上有消极想法的一方。而激励手段应当由受益方提出,通过在社区内集中登记办理经开区地区健身卡的方式对健身者进行筛选,降低进入高校人员的危险性。
2.处罚机制。主要处罚机制在于由地方政府对在高校内健身的体育爱好者进行处罚。对不听管理的,可以没收其地区健身卡。
3.合作机制。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通过与高校合作,拓展体育场馆资源。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对健身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
4.评价机制。最好的评价机制是用脚投票,如果机制得到大众体育健身者和高校认可,那么参与的健身者和高校会增加,还要加入持续性调查,看哪些高校的场馆使用量大并分析原因,以此来进一步推进整个共享机制的改进。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选取合肥经开区大学城作为案例,采用多种科研方法对经开区大学城居民健身者基本情况、经开区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基本情况、社会共享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经开区大学城居民所享有的社会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的需求,需要开发新的体育场馆设施。
2.经开区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丰富,有能力提供给周边社区的居民。
3.高校与居民在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开放方式等问题上可以达成一致。
4.高校对开放场馆上不够积极,主要原因是没有足够力量管理,对开放后的安全性有担忧。
(二)建议
具体机制如下:
第一,由地方政府牵头,通过地方政府所辖的体育管理部门、社区服务部门、社区医疗部门,建立辖区内大众体育健身者的统一管理服务机制。并集中收费为大众体育健身者办理健身卡,这样有利于减轻高校对开发体育设施后的安全方面故虑。
第二,引入商业保险主体,建立意外伤害的社会补偿机制。在办理健身卡的同时,地方政府可以联系保险公司为这些大众体育健身者办理运动意外保险。如在辖区内体育场馆运动中受到意外伤害,可以获得一定的保费补偿。
第三,通过大数据测算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率,通过办理健身卡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加上地方体育健身费用,给予适当补贴,用来支付因外来的大众体育健身者带来的场地损耗而增加的维护维修费用以及场馆在非工作时间的部分能耗。
第四,可以通过统筹规划就近修建体育场馆,通过租用的形式给高校使用,缓解高校体育场馆不足的困境,使高校能在正常工作时间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从而有条件有能力开放自身体育场馆,而地方体育场馆也可以做到使用效率最大化。
第五,通过引进健身俱乐部机制,参考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根据各大学体育的强项成立相应的运动指导中心,以半市场化的模式进行运作,面向社区居民开放体育场馆资源,形成综合型的俱乐部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