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上党地区古戏台空间演变

2018-03-29

长治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府君山门上党

于 越

(长治学院 美术系,山西 长治 046011)

有村必有庙,有庙必有戏台。神殿象征着“礼”,戏台标志着“乐”,而无乐不成礼,这是中国人建庙的大忌。随着戏曲表演艺术的提高,演出场地的不断扩大,古戏台的位置、大小、功能、装饰也在发生改变。神庙殿宇宏阔威严,泥塑、木雕栩栩如生,戏台样式丰富,有单檐歇山顶、重檐歇山顶、还有十字歇山顶等,建造样式都十分讲究,而在整个戏台的演进过程中,上党地区的戏台发展应该是走在最前沿的,原因有二:一是上党是我国古代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戏台作为其空间载体同样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二是上党是“煤炭之乡”,烧砖制瓦十分方便,阳城等地的琉璃烧制业也十分兴盛,为修庙盖戏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根据对时代的考量,宋金时期在山西的神庙之中,已有专门用于舞戏表演的戏台空间。本文主要选择了四座在空间发展上具有代表性的戏台作为分析对象。从表述顺序上依次代表了古戏台在上党地区的四个建筑空间发展节点:从当时的歌舞戏还是以敬神为主的献楼,变成戏台空间功能开始逐步完善的献亭,再从正殿面前的献亭发展成正殿对面的倒座戏台,乃至标志着向献戏于神和娱乐大众双重功能转变的山门戏台,直至鼎盛时期发展出主要以娱乐大众为主的竞技性对台和三连戏台。从献神到娱人甚至“高台教化”,献神戏曲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戏台也为此在空间上发生了改变。

一、平顺县北社乡东河村九天圣母庙献亭

九天圣母庙坐落于长治平顺县东河村村西的土丘上,是全国仅有的三座九天圣母庙之一。其中的献亭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国第一座舞亭类建筑”,据《潞州潞城县三池里东圣母仙乡之碑》中记载“命良工再造北殿创建舞楼”,说明献亭的初创时间为北宋建中靖国元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目前国内古代建筑中有关戏台历史的最早记录,这对于戏台建筑的研究来说弥足珍贵。

九天圣母指的是玉皇大帝最小的女儿,道教师祖李耳之母,也就是说九天圣母庙是一座道观。庙里以圣母殿为中心,该殿同为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建。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八椽,较完整的保存了宋代原貌。在大殿过廊前,有一个大亭子,即为献亭,又称为“佾舞亭”。“佾”是西周时期乐舞方阵行列单位,据记载,天子可享八佾,也就是八八六十四列的方阵,诸侯为六,大夫为四,士用二。而九天圣母是几佾已无法得知。庙内现存宋、元、明、清碑刻20有余,都集中放在了“佾舞亭”内,上面刻着的文字,不是记载某朝重修、增建,就是某代进行了修缮,只有一通明崇祯五年的石碑上记载着“自晋唐以来千有余载”。

庙宇整体南北较短,东西较宽,呈长方形状。献亭坐北朝南,四面开敞,前后分别与山门、圣母殿紧紧相挨,献亭顶角檐与正殿和山门的顶角檐相互参插,呈‘勾心斗角’之势。其作用主要为娱乐神灵,又因献亭的东西两侧皆有面积很大的院地,也同时兼顾了娱乐大众的作用。献亭为砖木结构廡殿顶,通长8.5米,进深4.3米,下层高3.3米,呈长方形坐落于1米高的青石台基之上,靠山门向设有踏跺。亭身四周设用16根抹角砂石方柱支撑。檐部斗拱单抄四铺作,梁架为六架椽通达前后用二柱。[1]亭内彻上露明造,梁架装修等全部构件均为裸露,石柱圆梁。顶部灰脊灰兽,筒板布瓦,庄重大气,显得十分古朴雄浑。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该献亭的庑殿顶部分。庑殿顶在古代建筑中是等级最高的殿顶形制,主要用于宫廷建筑以及大型寺院、道观等。直至明清,也只有皇家和孔庙才能使用。可见九天圣母在当时民众心中的地位。

二、王报村二郎庙倒座戏台

高平市寺庄镇王报村二郎庙的始建年代不详,坐落在王报村北面的一座山顶上,是一坐北朝南的狭长四合院,因神殿里供奉的神仙曾塑有三只眼睛,所以推测供奉的是杨戟。从山脚下仰望,能看到它巍峨严整的院落形态还有那倒座戏台漂亮舒展的飞檐。所谓倒座戏台,是指其坐落于正殿的对面,不偏不倚的面对正殿的主尊。戏台在寺庙中的这种布局,在中国非常常见,也是古代戏台的主要构造形式,说明当时的戏台虽然还是以供神酬神所用,但也兼备了娱乐大众的功能。

二郎庙这倒座戏台的青石台基上提字“时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秋十月有三日”证明其创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戏台结构简练,修建在高一米有余的须弥座青石台基上,深广均为一间,平面呈正方形,使用面积约为19立方米,台上除了乐队,只能容纳2-3人在台上表演,十分紧凑。单檐歇山顶,山面向前,由四根雄壮古拙的圆木柱支撑,柱高约为3米,柱下还有半米高与柱等粗的石基,檐额高为35厘米。上面的额枋十分粗硕,顶内无藻井,全用斗拱支撑屋面,而斗拱简朴,出昂平缓,檐角高高挑起,画出优美的曲线,使这座结构简单的戏台顿时有了灵气。戏台出了正面外的三面皆用砖石墙封闭,后墙就是二郎庙的南外墙。台下的须弥座构造也很简单,上下部分都是用砂岩条石砌筑,连同中间的束腰部分的石狮子头一起都已被风化的圆润模糊不清。[2]

须弥座上几处用青石料制作的线刻装饰图案保存的较好,内容也基本能够辨认清楚,上面有莲花,牡丹和化生童子之类的纹饰,正面右下角提字修建年份,距今已有830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戏台之一了。而根据其面积的大小,说明当时常演的剧目题材体制不大,主要是表演滑稽戏或是民间秧歌,可见当时的戏曲发展也还很不成熟。

在许多酒店对于员工的管理中都会涉及激励与惩罚两个方面。但是中国大部分的酒店管理人员过分认可惩罚,认为惩罚可使员工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服务质量。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单一,大多是依据客人投诉。在处理惩罚的时候过于苛刻,标准过于狭隘,例如餐饮部的员工在擦干杯子置放杯子时候,因杯具自身的原因造成损坏,这笔费用就会算在员工身上,在一般的酒店一个杯子计价5元甚至更高;客房部的员工在清扫客房完毕后,没有关闭空调,就会被扣除该间房间的清扫计费。知识型员工本身具有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这样一来就会造成知识型员工的不满。激励不足,惩罚过严势必会降低员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长治市郊区中村府君庙山门戏台

“府君庙”在上党地区有很多,供奉皆为崔珏。崔珏,唐贞观年进士,于贞观7年开始任长子县令。在上党地区任官期间深得民心,为百姓谋求了诸多福利,在其卸任后,当地百姓为其建庙立祠,希求崔珏能继续保这一地的平安。仅山西东南地区就有20座府君庙,现存13座。

中村位于长治市郊区白兔乡,过去以从商为主。府君庙坐北面南,整个庙宇为两进两偏布局,共有房屋65间,供奉神灵三十六尊。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八是当地的庙会,期间会在府君庙的山门戏台上大戏三天。

山门戏台也是倒座戏台的一种,是倒座戏台发展后的产物。因戏台功能从酬神向娱人转变,原先的倒座戏台因面积小,地基低等原因无法向更多的人展示戏曲内容,于是祖先设计出了骑跨在山门之上,下面供行人出入,上面供演戏的戏台,这也是上党古戏台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称之为山门戏台。这样的建筑形式对于民众来说无论是视角还是声音都更加适合享受戏曲带来的娱乐。

府君庙的始建年份不详,据府君庙的管理人员讲山门戏台与正殿应于同一时间修筑。山门戏台通宽10.7米,包括明间宽4.5米,后台宽5.8米,其中前台3.6米。圆柱通高2.65米,戏台台面离地2.15米。一层中间门洞高2.0米,宽1.85米,两侧门洞宽1.65米。耳楼面阔5.6米,进深4.8米。山门戏台为灰脊筒瓦的歇山顶,鸱吻、脊兽、垂兽等俱全,均为早些年修缮更换。台上有两鼓凳础的圆石柱,柱头上做有大额枋,额枋雕有牡丹喜鹊,明间雕为象鼻形态,次间雕作腾云飞龙。柱头出斜栱,整个斗拱雕作龙形,耍头处雕为龙首。台上有多扇刻有古人诗词的木质槅扇,上下场门的上方分别雕刻有“出将”、“入相”,正中匾额题字“蓬莱仙阁”,皆为近年更换。后台的后墙部分开有东西对称的两圆窗,利于彩光。山墙两侧各有一门,可入东西两侧耳楼。东西耳楼作化妆准备所用。上下戏台均靠移动梯,没有固定的踏跺。戏台下方有方形门洞,作为庙门。舞楼楹联:小舞台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能文能武能鬼神;一曲阳春唤醒古今梦,两班面目演尽忠奸情。

府君庙整体保存完好,并且因为到现在仍然在使用,所以尽管多处因修缮被改变了部分面貌,也并未感到十分遗憾,毕竟建筑的使命就是一直被使用。

四、壶关县神郊真泽宫三连台

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戏曲的发展,戏台空间在原先的基础之上也发生了改变。戏台建筑由原先的一庙一台,出现了对台、一庙多台等娱乐性更强的竞技戏台。

逢年过节,有的地方往往同时邀请两个戏班,相互“打对台”,唱对台戏——在两个相邻的戏台上,各有一个戏班演出,一争高低。而对台戏对演出戏台的要求也就发生了改变,需要在同一场区有两个连接或相邻且平行高的戏台。在上党地区之前也有,但是被后人拆掉了其中一个。这种舞台在今天是难以一见真貌了。

壶关县树掌镇神郊村的真泽宫戏台是上党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三连戏台。真泽宫于明万历二年移建于此,整体空间为三进院,由南朝北依次分布着山门、舞楼、正殿、寝殿、圣公母殿。三座山门戏台皆为悬山顶三间,呈一高二低,一大二小对称之势,二座小戏台分别连接大戏台与两侧的望河楼。正大戏台柱高3.5米,宽6.7米,两边的小戏台各高3米,宽同为6.7米。其中大戏台下层用二根方形须弥座方柱础石柱,上层为无柱础的圆木柱,戏台边缘装有木质高约20厘米的护栏。柱头两侧装有精雕细琢的立式雀替,柱头为耍头蚂蚱头。台上后部有高约1米的后台。[3]小戏台空间略小,下层有二根无柱础的方形小抹角石柱,上层为二根同无柱础的方木柱。柱上额枋下做有雀替。柱头伸出做霸王拳。

民间和有关史记都有记载关于三连台的演出方式,即中间大台专供大戏,而两边的小戏台主要供民众请小戏班演出以还愿。且院内另建有九间看楼,可以想象出当年演出时热闹非凡的场景。同时也印证了戏台功能已经发生了由神向人的转变,且娱乐功能特性显著。

五、结语

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先人们在遇到疾病、干旱等困难时,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的庇佑之上,这也就解释了山西地区为何在古代建有如此之多的庙宇与戏台。数不胜数的戏台在数千年中衍生出了不同的空间形态,它们形制大小不一,装饰精细各有特色,却都清晰明了的证明着古戏台建筑在过去蓬勃的生命力和功能需求所带来的空间变化。

上党古戏台是太行山乡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戏台天棚上的藻井象征着天,戏台的台面象征着地,在这天地之间演绎了祖祖辈辈信奉着的传统艺术。而现在面对那些曾经无比辉煌香火旺盛,现在却残破不堪野草过膝的庙院和戏台,心中倍感惋惜。保护古戏台建筑文化迫在眉睫,而如何有效保护又延续古戏台的建筑生命是需要攻克的难题。

猜你喜欢

府君山门上党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被遗忘的角落:畅春园遗迹恩佑寺、恩慕寺山门考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渠县汉沈府君阙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
黄道周
长治府君庙和崔珏
碰撞、变异与融合:论日本文学中的“泰山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