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部分旅游者道德行为失范研究
2018-03-29任帅帅
任帅帅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当前,我国旅游业呈现出一种迅速发展的趋势,不管是国内游还是出境游都十分火爆,但我国的旅游行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制度不完善、宣传不到位、职业不规范等。其中,部分旅游者道德行为失范成为最大隐患。旅游者作为整个旅游产业的主体,若其道德行为问题无法改善,那旅游业也将无法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部分旅游者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红极一时的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前国人消费思想的微妙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们在享受经济带来的物质福利时,提出了更高的精神满足的需求,再加上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带给人们太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旅游这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部分旅游者道德失范问题凸显。具体表现如下:
(一)部分旅游者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
第一,言语粗俗,行为不雅。在言语方面:不论是在幽静诗意的江南小巷,还是在庄严肃穆的欧式教堂,不乏大声喧哗的中国旅游团,其中混杂着不堪入耳的粗口、脏话,甚至谩骂。当发生冲突时,部分旅游者往往不会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总是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最终演变为斗殴,不欢而散。在行为方面:部分旅游者举止不雅,不文明的案例屡见不鲜,国人形象大打折扣。近期,一则关于泰国寺庙新建厕所拒绝华人使用的新闻引起热议,原因是部分中国游客在洗手池洗脚,有的女游客把用过的卫生巾贴在隔板墙上等恶劣行径。
第二,污染环境,损坏设施。旅游行业的高利润,使得各地争相大肆地开发旅游项目,很多纯生态自然景点被开发后都已面目全非;部分旅游者在景区留下的经典语录“某某某到此一游”,不仅对千年文物造成不可逆转地损坏,而且让国人在世界各国中的文明形象付之东流。此外,部分旅游者对景区公共设施肆意破坏,以未成年人为主,家长却对此视若无睹。
第三,破坏秩序,不守规则。部分旅游者以自我为中心,规则意识淡薄。在旅游中不守规则的问题凸显:买票插队,过马路闯红灯,无视禁烟标志而吞云吐雾,站在设有禁止攀爬标识的景点拍照,任意践踏、采摘花草等等,敢于站出来制止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盲目跟风随大流,“劣币驱逐良币”。
第四,不尊重当地风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会孕育不同的文化。部分旅游者在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有的因为不了解当地特有的风俗文化,有时无意的举动就可能触犯到当地的禁忌;有的坚持“顾客就是上帝”的自我中心主义,对自己的行为毫不节制。
(二)部分旅游者道德行为失范的影响
第一,对自然环境的过度消费。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人类历史的结晶,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修复。比如,葫芦岛市的钟乳石奇观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旅游者前去参观,部分旅游者竟直接掰下奇丽的钟乳石据为己有,甚至还有人用工具弄断这些一米多长的上亿年形成的珍宝,让人痛心疾首。此外,部分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再加上大部分景区超负荷地接收游客,造成当地生态系统不堪重负。
第二,激化与当地居民的矛盾。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必然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部分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已引起当地居民的敌视,如非洲的一些部落就以旅游者打扰其生活为由严禁其踏入他们的领地。近几年,香港居民与大陆旅游者的矛盾不断升级,沸沸扬扬的“人狗论”“蝗虫论”也极大地表现了香港居民对大陆旅游者的不满,更有部分香港居民为反对大陆旅游者入港而游行示威。
二、部分旅游者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
引起旅游者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是复杂的,并不单纯是旅游者自身的问题,还有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生理、心理因素
1.旅游者自身因素
我国旅游者整体素质尚待提高。人们对公众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采摘花草、酗酒、赌博等道德失范行为习以为常,春晚小品“扶不扶”就讽刺了人们道德感弱化的现象。部分旅游者个人习惯较差,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如随意丢弃垃圾,拍照时完全不顾有禁止拍照的标识,疲惫了就席地而坐,甚至直接坐在文物上,习惯恶劣。
2.旅游者角色所致
当一个人的角色转变成旅游者时,其心理也会发生变化。当旅游者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环境,面对的是仅接触短短几天的陌生人时,旅游者完全不必担心会对自己的职业和未来带来什么影响,不必再辛苦的树立一种有利于自己的形象,进而就不会用日常生活的条条框框约束自己,其行为就会放纵一些。
(二)自然、经济因素
1.长期经济贫困与视域狭隘
改革开放之前,长期贫困条件下形成的一些陈旧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中,一时无法消除殆尽。长期的贫困和资源的短缺造成了人们的“争抢”意识。2014年发生在上海外滩的踩踏事故,正是旅游者为了争抢商场发的优惠券,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大部分旅游者由于生活空间相对固定,久而久之视域和眼界会相对狭隘,当面对许多未知的东西时会因准备不足而显得不知所措,继而容易出现失范行为。另外,旅游者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本身就会缺乏安全感,一旦发生一些冲突便容易放大,以激烈的言语或是粗鲁的动作掩饰内心的不安。
2.残余小农思想的推动
首先,中国人骨子里的小农意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小农意识影响深远。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将小农经济下形成的一些陋习带出家门,比如席地而坐、光膀子、吃饭狼吞虎咽、崇尚迷信等。其次,家族本位观念。封建社会是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家族是国家和家庭的纽带,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单位,因而国人具有强烈的宗族观念,形成了重情不重理的心理特征。这在当时无疑是专制王朝稳定社会的最有力武器,但在现代社会也使得人们在面对冲突时,帮亲不帮理,加剧了矛盾的升级。
(三)社会、文化因素
1.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
旅游不仅仅是欣赏名胜古迹,更多的是体会旅游地独特的风土人情。绚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但是不同文化的碰撞难免产生一些误解,甚至造成矛盾。俗话说,“入乡随俗”,即使不认同,也要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出境游时,中西文化差异更加明显,不管是在语言动作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存在很大差别。例如,在国内人们刚接触时询问姓名、年龄、家乡,而西方人尤其反感这种问候方式;西方有给小费的习惯而我国没有。文化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旅游者应该提升文化素养,学会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相关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法制不健全。旅游者破坏文物、旅游社强迫购物、导游辱骂游客的事层出不穷,单纯靠道德约束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加以规范。目前,我国旅游法律体系仍不完备,亟待完善。近几年,虽然有旅游法和若干单行条例的出台,但是都没有发挥实际效用,人们更多的还是依据民法来维权。此外,我国有关旅游的法律虽然做出了许多规定,但是并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这就造成执法难的问题。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其中对不能或是应该怎么做列出规范,但是并没有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做出规定,面临无强制力的问题。《旅行社条例》中对旅行社强迫旅游者购物有一定的罚款规定,但是经媒体暗访,发现强迫购物的现象仍旧时有发生。因此,国家要完善立法,健全法律制度,落实法律执行,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另一方面,管理不完善。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漏洞,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规范机制。行业中诚信缺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部分旅游者失范行为大行其道。基础设施管理仍不完善,在很多景点,垃圾箱的排放杂乱无章。
3.国内旅游大环境气氛欠佳
“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旅游业以及社会各行各业,乃至全社会能够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1]最近两年,网络上、电视上只要是关于旅游者的新闻十之八九都是负面的。大陆游客辱骂泰国空姐,九寨沟大规模游客滞留致使交通瘫痪,一对夫妇因退票与华山景区保安发生冲突被保安殴打捅伤,游客飞机中打架导致飞机返航,海南嬉水节惊现性骚扰,这些新闻无一不充满负能量,影响国人的旅游形象。国内旅游者的消费理念处于一种盲从的状态。例如中国游客赴日本、韩国疯狂购买电饭煲,后经专家证实,此款电饭煲没有比国内电饭煲有任何先进之处,反映了人们盲目跟风的错误消费观念。
三、部分旅游者道德行为失范的对策探析
部分旅游者道德行为失范对自然环境、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与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相背离,亟需多举措并举攻坚克难。
(一)旅游者自身方面
一方面,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质。长期以来,国人的旅游形象为人诟病,究其根源,在于部分旅游者自身素质差、自律性不高。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仅靠外部规则及法律制约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必须提升旅游者道德素养。另一方面,尊重理解他人,自觉珍惜环境。新时代背景下要求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首先,要树立生态文明观,转变自身消费方式。消费是市场的导向,消费理念、方式健康了,那些不道德的买卖行为自然就没有生存的土壤。其次,要爱护草木,减少污染。不乱扔垃圾,不踩踏花草,珍惜地球赋予我们的一切;在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上,核心是要尊重别人;遵纪守法,增强社会公德意识;人与人之间要以礼相待,互相理解包容。
(二)国家方面
1.完善立法,加强市场监管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的法律正日臻成熟,旅游相关的法律和条例逐步建立起来,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惩罚细则,这是有关旅游法律体系的一个缺失,导致我国旅游法缺乏实效性。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将人们的不文明行为计入旅游诚信档案,处罚记录会影响旅游者以后的出境和贷款,因此旅游者就不会像之前那样无所顾忌了。游客黑名单的公布,给人们以警示。因而,加强市场监管的关键是对道德失范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同时,也应该给予那些遵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人以奖励,比如在评选优秀公民、就业、贷款等方面使其享有优先权,激发人们争做文明旅游者的热情。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一方面,旅游业本身要有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实行问责制。事件发生后要找到有效的责任人来负责,而不是所谓的“临时工”,有关部门尤其要加强对旅行社的监督,严惩景点与旅行社暗地勾结欺诈消费者。另一方面,建立广泛的社会舆论监督平台。利用媒体的力量,曝光、整改旅游行业里存在的黑暗面。同时,国家也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国家应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监管,纠正行业病态发展,采取一切措施坚决抵制行业黑幕,规范市场秩序。
2.加强对旅游者的公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激发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国家应当加强对旅游者的公德教育,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旅游者的思想中。首先,可以在学校课程中添加公德教育。“我们应该把旅游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课程教学中去,深入挖掘教材中旅游公德知识点”[2],并关注旅游热点,以便于学生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开展学习。同时,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参加春游、夏令营等旅游实践活动,切身体会旅游中的道德问题,进而积极改善自我。其次,加强社会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好舆论工具,褒扬先进事迹,鞭挞丑恶现象,提倡形成正确的旅游观。”[3]
3.完善旅游信息系统
“信息化是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之一,它意味着畅通的旅游信息网络和优质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4]途牛、携程网上都有各个景点的信息,国家也有专门的旅游网站,有旅游3.15投诉平台及微信公众账号travel315。但是,我国旅游信息系统的建设还处在一个逐渐完善的阶段,信息化服务并不优质。因此,国家要加快建设全面化的信息服务系统,保证人们可以便捷地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完整信息,提前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另外,由于我国正在推行旅游战略化的政策,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各大网页上展示的都是积极消息,片面夸大优势,避而不谈劣势,侵犯了旅游者的知情权。国家要加大审核的力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最后,应当把旅游投诉与处理透明化,让人们可以利用便捷的信息更好地维护自身权利。
(三)社会方面
1.加强宣传力度
我国大部分人对旅游局公布的“文明旅游十大提醒语”并不清楚,可见,宣传力度还是远远不够。我们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发挥其传播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广泛宣传旅游中的道德行为。除了运用媒体的力量,景区也要做好宣传工作,科学的安置路牌和提醒警示语,适当的安排宣传内容,设置询问处和宣传栏,将注意事项着重标注出来,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据调查,在西藏,旅游者的道德失范行为相对其他地方要少,原因在于藏区平和安宁的社会氛围使人们内心变得虔诚。可见,良好的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旅游者的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不能只靠景区及旅游者的努力,还需政府积极履行职能,媒体引导监督,各种主体相互配合,才能使效能最大化。其中,加强媒体引导监督是重中之重。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几乎没有人能脱离互联网、电视、广播这些大众媒介存在。媒体应该多报道一些正面事例,比如中国医生唐子人救活美国倒地大妈,获赞“中国好游客”的报道,就给人以欣慰,这种积极事件可以鼓励人们去帮助他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加强对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第一,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地设置各种基础设施。当我们在指责旅游者道德行为失范时,就应确保旅游目的地本身是没有过错的,所以,垃圾桶、厕所等公共基础设施要完善。还要根据旅游者的心理需求配备设施,比如可以在景点设置留言墙、写字板之类的设施,来解决部分旅游者爱在文物上乱写乱画的问题。
第二,加强培育旅游目的地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现代导游存在着两个问题,分别是专业技能的不足和浓厚的金钱至上观念。针对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国家要提高导游资格的门槛,在获得导游资格之后,也要不断进行培训学习。另一方面,针对目前导游经常“欺客”“宰客”的行为,要加强导游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把旅游者当成赚钱的工具。旅游目的地有关部门可以在网站上将导游服务透明化,允许旅游者点评导游的服务,可以让之后的旅游者自己选择导游,而不是全权由旅行社做主。
总之,为了构建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旅游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规范旅游者自身不道德行为,健全法律监督和管理机制,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大众旅游、文明旅游的新时代,虽然道路坎坷,但目标已定,前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