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2018-03-29庞楠
庞楠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000)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党的十九大,第十九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全会的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也可以看出,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1]。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业务能力,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对教师能力评价体系来说,应该要将教师的师德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师能力评价体系还存在着弊端,都有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当前对教师能力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迫在眉睫。其中,要十分重视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意义,将其融入其中以完善当前的教师能力评价体系。
1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问题及原因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依然还是以以往的评价指标为主。
1.1 教学能力评价重技术轻艺术
在教学中,既有技术也有艺术,这里的技术是指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如教学方案设计、计算机操作、课件的制作等。艺术是指教师的思考能力、思维方式、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尤其是教师的师德是其中的重中之重[2]。就目前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来看,大多数的高校都对教师的技术层面的评价比较重视,对教师的艺术层面尤其是是的方面的评价不够重视。这是因为,大多数的技术是可以量化的,可以用数据表现出来,评价相对比较简单,但是艺术就难以进行量化,只能通过平时长期的观察才能够有大致的判断,尤其是师德的判断只能够通过长期的接触、观察才能够知晓。这样就使得大部分的高校只注重教师对技术的掌握程度,而对教师内在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组织沟通等方面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偏概全问题严重。
1.2 教学能力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高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往往对教师最终的教学结果比较重视,在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中只有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机制,而缺少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机制。尤其是在一些较为特殊的课程中,如体育课程,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最终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考核中最主要的评价指标就是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但是体育考试成绩仅仅只能说明学生此时的状况,对于学生具体通过教师的教导提升了多少是无法反映出来的。也就是说,一些原本底子就差的学生在经过教师教导后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还没有达到其他学生现在的水准,但这并不能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事实上,造成这样的情况,大部分的高校是因为进行结构评价相对简单和快捷,操作也更加方便,不仅能够减少评价工作过程中环节数量,还能够降低工作人员工作量和节省时间,而对教师能力的过程评价是十分困难的,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因此,在大部分高校中,教学能力评价体系都是重结果而轻过程。
1.3 教学能力评价主体不合理
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价,但是我国的许多高校的评价主体主要是以教师的主管部门的领导评价为主,而学生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同事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等在评价体系中的占比很小。据相关的数据调查,大部分高校的教师能力评价体系中教师主管部门的占比一般会在60%以上,其他的主体占比较低,其中学生的评价一般会占到20%左右,同事评价一般会占到20%左右,至于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家长评价大部分的高校没有涉及[3]。这就造成了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一般都是教师的主管部门的评价为准。即一个教师如果学生和同事对他的评价很低,但是只要主管部门的评价很高,那么这个教师最终评价也不会很低,甚至有可能名列前茅。造成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第一,学生的数量较多,对教师的评价准确性较高。第二,教师的主管部门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并且参与评价的人数较少,便于操作。
2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改革措施
我国高校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尚未成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找到相应的改革措施,完善评价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2.1 合理增加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要建立完善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就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以往的基础上合理增加评价主体,将学生家长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督导评价等加入到评价体系之中,并且可以将原有的评主体所占的权重适当调整。比如,可以将评价主体中的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权重适当降低,将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进行加强,让这些方面评价占比上升。这是因为:首先,降低教师的上级主管部门评价占比,这是因为教师的主管部门对教师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尤其是教师的平时的为人、师德等方面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另外教师一般会在上级的主管部门面前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主管部门的评价结果。其次,增加学生评价的占比是因为学生使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最直观的体验,最具发言权,特别是对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现以及在课下和教师接触时教师的表现都有着最直接的观察和体验,对教师的为人、师德以及业务水平了解最深。最后,增加其他评价主体是因为要使评价主体更加的多元和丰富,这样不仅可以使评价体系更加合理和科学,还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2 完善教师能力评价指标权重
目前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主要要参考的指标是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即学生最终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指标是极其不合理的,仅仅是评价了教师的常规教学能力即教师提升学生理论考试成绩的能力,对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思考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并没有进行参考评价[4]。因此,首先应该根据教师的平时工作实际情况来完善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加入教师其他方面的评价指标,而不仅是以教师的常规评价指标为主,如教师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价。其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应该改变现在的指标权重,一是要将教师常规教学能力的权重适当降低,降低评价指标的片面性。二是要在加入其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将这些指标的权重适当增加如职业提升能力、群体组织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在当前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更要增加教师师德指标的权重,使师德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能够更加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强化,进而提供给高校更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
2.3 重视过程评价
在以往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中,往往只关注最终教师的分数和在学校中的排名,分数高、排名靠前就认为这个教师的整体素质高。但是这样的评价体系往往忽略了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其中涉及了各个方面,不仅是一个分数或者排名可以决定的,这样的静态评价体系公平性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评价的动态性,即应该注重过程评价。首先,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将以往进行过程评价时遇到的数据庞大、操作难度高的问题加以解决,如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通过监控来获得教师的真实信息数据[5]。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络化的档案,这样不仅可以为最终的过程评价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还可以是教师通过这些档案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最终是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更加完善,能够则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6]。
3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缺陷,如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不合理等,尤其是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当前的评价体系并没有重视教师的师德、为人等方面的评价。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使评价体系更加合理,进而为我国高校提供更多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