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创新研究

2018-03-29吴洁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7期
关键词:分馆服务体系跨界

吴洁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公民提供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的集合,是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体制保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人们不再依赖图书馆获取资讯,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也纷纷做出响应,采用“互联网+”模式来开展工作,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实现自身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1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创新现状

1.1 建设模式

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截至2017年11月,全市财政总投入达4.41 亿元。在2015年实施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框架下提出了要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进成为建设中心馆与总分馆相结合的新方式,截至2017年11月,共建成总馆 11个,分馆111个,覆盖率达到75%[1]。

嘉兴市政府积极推动“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的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制定并实施《嘉兴市图书馆乡镇分馆管理办法》,不光形成了嘉兴地区市区乡镇分馆的全面覆盖,而且确保总馆拥有管理分馆的合法授权[2]。

福建省积极推进跨界联合运行机制,全省已有 70余家高校、党校、公共图书馆和相关公司等成员单位加入“读吧!福建”阅读推广联盟;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制定了《福建省图书馆理事会章程》,成立了理事会[3]。

由以上案例可以发现,国内比较成功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案例离不开以下几点模式:(1)当地政府能大力支持公共图书馆建设,或拨款或主导,制定出标准化的服务规范。(2)大力推进总分馆模式,扩大覆盖率,并由总馆统一管理各分馆的人力物。(3)加强与外界跨界融合,多元参与,形成联盟,创新发展。

1.2 服务模式

吴江打通总分馆体系文化媒体服务通道,全力构建线上与线下一站式供给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读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吴江总分馆、在线书城、实体书店在内的海量阅读资源和线上购买线下配送的“读佳·悦借”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4]。

上海图书馆采用可视化创新型数据服务模式,实时数据展示屏采用新颖的多媒体交互展示方式展现上海图书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阵地服务、流通业务等即时情况,通过入驻微信“城市服务”和支付宝钱包“城市服务”平台,上海图书馆进一步实现“手机通”。在服务号上,读者可即时接收借还信息,操作续借、预约讲座等。忘带实体读者证也没关系,二维码生成的手机读者证照样可以借阅。除了自助借还,无人图书馆以外,上海图书馆还于2018年率先推出机器人馆员,用于基础咨询服务。并尝试开展有基于RFID 技术的精准定位和iBeacon 技术的个性化推送智能服务[5]。

由以上案例可以发现,国内比较成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案例都采用了以下几种模式:(1)采用O2O模式着力打通线上线下通道,以人为本加强与读者的互动。(2)跟踪科技热点,采用智能技术,如手机APP、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FID、iBeacon 等打造智慧图书馆。(3)重视用户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图书馆建设,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2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2.1 公共图书馆不是企业

公共图书馆是为公民提供均等文化权益的机构,不等同于企业自负盈亏,其性质更接近于公益组织,而我国公共图书馆又受到地区经济和人口不均等发展的影响,基础设施、人员素质、服务水平差异巨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非常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和地方财政上的拨款倾斜,而许多地方政府大搞土木工程,却忽视文化建设,公共图书馆只能维持基本运作,想要创新发展申请拨款十分困难。

2.2 智能图书馆不是智慧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而努力强化智能技术,无可厚非,这是必然趋势,然而许多公共图书馆只是把重心放在增加了多少智能设备,忽略了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核心要素是为用户提供服务,智能设备的增加并不能等同于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以人为本,服务读者才是图书馆工作的真谛。真正的智慧图书馆格局应高于智能图书馆,应是融入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理念,应用智能化技术的全方位智慧考量[6]。智能技术的应用只是手段,重点还在于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过于追求智能技术而忽略人本需求的图书馆建设是一种倒退。

3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创新路径探索

3.1 细分用户,建设主题分馆

公共图书馆开展面向基层延伸的总分馆体系建设,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为公民提供普遍均等的文化服务,但实际上每个用户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儿童需要的图书馆是偏向寓教于乐型的,年轻人需要的图书馆是注重智能应用型的,老年人需要的图书馆是关注人文、环境型的。细化用户,做精做强才是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开展分馆建设时,着力建设一批符合不同用户的个性化主题馆。公共图书馆内的环境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馆员能力培养都以主题馆的需求导向来配比,由总馆统筹规划,各主题馆根据自身细化用户开展相关服务,突破传统图书馆结构和服务模式,真正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

3.2 公共图书馆的跨界融合

互联网赋予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新的驱动力,要充分发挥万物互联的特性,打破传统的堡垒,真正抓住互联网的精髓开展公共图书馆服务。通过把服务平台进一步细化,公共图书馆与公共行政服务区域,如医院、车站等的跨界融合;与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如咖啡馆、茶楼等的跨界融合;与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如支付宝、微信的跨界融合,使公共图书馆成为泛在式的存在,服务触角伸向各个角落,无所不在的阅读空间得以实现,使之成为总分馆建设外的有利补充。

3.3 公共图书馆的智慧图书馆建设

3.3.1 以大数据为导向,跨地域联盟创新

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非常具有实用价值,其中年度大数据报告是公共图书馆的首选。它是指图书馆收集、整理该年度日常运行中积累的海量数据,经过加工分析后形成阅读报告、各类排行榜、读者账单等[7]。公共图书馆通过分析读者的大数据,提供读者年度个人阅读账单,年度阅读报告,流通分析报告等大数据信息来创新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能更合理地利用图书馆各项资源,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但是开展这项工作往往流于表面文章,欠缺专题深度和广度,可以尝试打破单个公共图书馆的壁垒,以更精准的大数据为导向,分析读者行为习惯,出版社售卖情况等。

3.3.2 整合数字图书馆资源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互联网的布局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将互动共享、便捷高效的网络特性贯彻融合于公共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把公共图书馆作为万物互联的基础,着重建立区域数字资源联盟平台,把各单位,各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在一起,共建共享,互通互联,并且通过普及率很高的社交工具,如QQ、微信和阅读应用载体,如APP等,利用移动终端方便随身的优势,构建新的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泛在式的一站式体验平台。

3.3.3 提高馆员智慧服务能力

新技术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馆员,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要有对读者需求的认知力和对新技术新信息的感知力。公共图书馆应注重馆员的职业价值导向和人文精神传承,着重培养新形势下既能熟练掌握智能技术应用,又善于与用户互动交流,能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智慧型馆员,才能从容应对不断变化的互联网时代。

4 结语

当前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新形势是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美好向往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协调不对等产生的矛盾,要把互联网变革当作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认真落实“互联网+行动”,加快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为公民提供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

猜你喜欢

分馆服务体系跨界
跨界
跨界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跨界之道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