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学教思合一”的不同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18-03-29张振强沙美芝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7期
关键词:做学合一师生

张振强,沙美芝

(张集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徐州 221114)

师从陶行知先生,经过常态的教育教学课堂实践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做学教思合一”生成,并逐渐成熟。

1 “做学教思合一”思想的生成

1.1 “做学教思合一”思想的萌发

2011年成功申报省级十二五陶研课题,在学陶、师陶、践陶的实践研究中,2012级陶研师生团队发现:“教学做合一”[1]突出发展了“教学做”的功能,没有体现“大脑”思维的发展与调控功能。陶先生“在劳力时劳心”“奉头脑作总司令”的教育教学观,与“教学做合一”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后续的实践研究,再次分析陶先生的“‘做’是在劳力时劳心”“‘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1)行动;(2)思想;(3)新价值之产生”[2]。陶研师生团队围绕“思”与“教学做”的关系,有计划、有目标、分层次地建立了三个精英团队,每个团队5 名队员。在每次的辅导课堂,每个团队由团队长组织单独活动,进行自测、自评、自省,突出自我的“学习感知”,体会“行思知合一”地做事、做人过程。通过近三个月的实践研究,大部分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确实有好多盲点、漏点和误点,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有了较真实的认知,心理定位的准确度得到修正和提高,学习的动力较之前强烈。随着实践性研究的深入,学生们对陶先生关于“‘做’是在劳力时劳心”的认同感很强,唯有对把“思想”作为“做”的第二个特征的认同感缺乏。经过分析,师生们认为:“思想”不可下嫁于做,应归功于“思维”的成果。随着各个学生团队 “看、说、听、写、思”的继续实践研究,师生们逐渐发现:每一次具体行为基于的“某一知识”,其本质就是思维的结果——思想,而这“具体行为”便是做。因而得出:“思想”即是做的起始,又是做的结果。这说明陶先生关于“做”具有“思想”的特征是正确的,但是不全面,还应有思维的发展。应有思维的灵敏度、清晰度、准确度、深度、广度和创新度等发展的过程。应是“做”中有“思”,“思”中有“做”。同时,把“做与思”结合,落实到“教学”中,“教”是“做与思”的结合体,学也是“做与思”的结合体,师生们总是先“学”而后“教”。这样,“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做学教思”的结合体,即“做学教思合一”。

1.2 “做学教思合一”思想的进一步确立

职业高中的学生,过有意识的“做学教思合一”学习生活,是有难度的。如果个人悟性低,则可能需要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感观的有效协作。基于此,陶研师生团队又将“评”引入,进行“做学教思评合一”的实践研究。将“评”显性化,贯穿教学生活的始终。师生们发现,全程的评价易于分散学生们对知识技能的深刻认知,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整合与内化,也不利于学生们口说、耳听、脑思、手写等多感官的协调配合。用学生们的话说:“有点浪费时间”“有些添乱”。对此,陶研团队的师生拜“做”为师,遵从教学的实际情况,边学习边分析边选择措施,从而确立“评”可以作为教学的环节存在。

2 “做学教思合一”本质的探寻

2012级和2015级陶研师生团队,在讨论、分析、总结了2008级和2009级师生团队的研究资料后,继续学陶、师陶、践陶的“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实践研究。

2012级志博班的学生,每一次专业课前、预备铃之后的10分钟,师生一起学习陶先生教育理论,不仅起到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发展学生们的思维、净化学生们思想的作用。特别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系列对学生们影响深远,学生们想过积极的、前进的生活,所以课堂中积极运转团队、积极合作、积极展开思维、积极进行团队内展示、积极将专业知识技术联系社会生活等。尤其是春雨团队的全体成员,每堂课、每个人都积极地自主展开学习,通过多个感官主动接触、主动识别、主动分析、主动运用,将专业知识技术与自己的专业积累密切联系,逐渐形成自己对知识技能独特的认知结果。然后,在下一次课堂中,回顾、启动上次课(或者之前)的知识技能储备,与新知识和新技能接触、碰撞,促进多个感官协同,然后再通过互助学、合作学、循环展等环节,促进知识和技能认知的磨合,最终产生新的认知成果,储备于大脑中备用。整个春雨团队的成员,都生活在积极向上、和谐奋进的学习氛围中。

经过几届学生的实践探索,师生们概括、提炼出了“做学教思合一”的本质:“做学教思合一”是建立在人的生理功能之上,通过个人(或团队)的眼看、口说、耳听、手写(或划或画)、脑思等具体的综合劳动,围绕事和人,过“做学教思”合一的学习生活。“做学教思合一”中的每一个行为都不是单独存在,它们共同受“思”的指导,“思”是统领。

3 “做学教思合一”的应用、作用和功能的实践研究

得出“做学教思合一”的本质之后,我们首先是把它作为指导思想,应用于2012级志博班的专业教学。那时,已是2015年复习迎考阶段。在“做学教思合一”的指导思想下,志博班学生自建专业知识体系,复习进度参差不齐:学习能力超强的学生,将教师基本计划内容已经再学习完,正进行自计划的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习,做基本计划内容的固化题;能力一般的学生,学习对应的基本计划内容;能力较弱的学生,有的在做教师单独要求的内容,有的在赶昨日余下的小部分内容,有的在依据自己的计划学习。但是,不管他们处于哪一种学习状态,都在努力“做学教思合一”。他们口说、脑思、耳听、手划,积极调动大脑储备的知识技能,进行连接、碰撞、分析、整合;他们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自我调整状态,自我调节进度,努力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储备于大脑。如此渐进性地储备与运用,使学生与团队的综合素养得以逐渐提升,慢慢习得高效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调整能力、科学认知能力、团队协作运转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获得了:“做学教思合一,真实调节自己、及时调节团队”的应用经验。

2015年将“做学教思合一,真实调节自己,及时调整团队”,应用于2015级搏毅班的新生教育教学。在团队自主学习环节中,重点内容以红色“★”标注、疑点以黄色“??”号或加宽空心问号表示、难点程度不同自选单个绿色“!”或者“!!、!!!”……表示;互助与合作学习的环节除了相互用语言真实的评价外,可以选取红色“¤”(太阳)、“★”(实心红五星)、“☆”(空心红五星)等表示活动效果;展示环节则直接以十分制评分。课堂中,翼飞冲天团队、旋飞梦想团队等的队员,边读边思考,用笔标记重点、难点、疑问点等,教师则边观察边记录边分析,及时反馈引领学生或者团队,整个课堂变得欣欣向荣。

综上所述,“做学教思合一”理论,诞生、成熟于“陶行知理论与教育教学课堂的实践”研究,是对陶先生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它是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认识方法,还是一种进行认知实践的工具;它既具有陶先生的思想印记,又具有自己鲜明的本质。

猜你喜欢

做学合一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人剑合一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中职服装工艺“做学教合一”教改实践研究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现“做学”结合
以科技社团推动高职教改“做学”融合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麻辣师生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