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8-03-29苑国栋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应用型课程体系

苑国栋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1318)

当前,大力加强和改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共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课程体系的制定是根据人才培养的方案,而人才培养方案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探索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切实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应用型本科的界定,潘懋元教授曾用四点来概括:第一,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第三,以教学为主;第四,以面向地方为主。陈解放教授提到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应用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的结合;二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综合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也区别于高等职业学校。它是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与未来职业和岗位有较高的契合度和适应性,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实践能力更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以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为前提,这样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才具有前瞻性,增加岗位的适应性和匹配度。此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具有理论知识基础薄弱、思维活跃、动手操作能力强等特点,所以在学生培养目标上应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特征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具备以下特征。

2.1 创新性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无论是从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上,都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课程内容上要体现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思想、新概念、新知识及最新科研成果等;教学方式上要根据“90后”“00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灵活采用探究式、体验式、合作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2.2 实用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要重点突出实用性,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要达到1:1,甚至实践课占比更多;同时通过理论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变更,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尤其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是在实践中、操作中和活动中完成,因为能力是具体的,能力的形成和获得必须结合具体的活动或工作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突出课程的实用性是必然的。

2.3 综合性

创新创业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在课程内容上,不仅包括创业精神、创新思维,还包括法律、税务、财务、社会责任等知识及规划决策能力、营销谈判能力、演讲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涉及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市场学、社会学、法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另外,在课程的设计上,也通过综合性的实验或实践活动,将学习内容项目化,培养学生系统化思考和理解的能力。正是课程的这种综合性才能保障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复合型人才。

2.4 职业性

“职业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课程设置融入“职业元素”。首先,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是产业、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产业、行企业不断变动的职业和岗位需求灵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调整。其次,强调由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主动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定和修改。“职业性”体现的另一方面是课程内容要服务于专业课程学习的需求,各个学院要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点,开发出适合该学院、该专业的特色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紧密融合。

2.5 生活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吸引力离不开课程内容的生活性,这与大多数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实践操作能力强、思想活跃务实的特征有关。创业课程内容设置时选择与当下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或案例,用更加实用的生活话语进行阐述,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学习,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3.1 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单单靠创新创业课程自身来承载,应融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整个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同时,教师也应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将创新理念融于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形成基础课、专业课相互渗透和功能互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2 “知、情、能”课程内容的三位一体

3.2.1 知

创业知识既包括揭示创业一般规律的理论性知识,也包括创业实践性知识,尤其是创业启动阶段的具体性知识,增加学生对新创事业创始与管理的过程的认知与了解。此外,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基础性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以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文化知识。

3.2.2 情

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思维态度、创业品质、自我效能感几个维度着手,引导学生对创业持有积极的态度,能够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路径,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有高度的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力和充分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所具备的诸如预测性、创新性、判断力、毅力、远见、抗挫力、社会责任感等品质,将课程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凸显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3.2.3 能

培养学生的“企业家能力”,包括规划决策能力、营销谈判能力、演讲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机会识别能力和领导感召能力等。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和运用规划、决策、调查、管理、评价、反馈等手段,独立完成创业设计、编写商业计划书、发现商业机会、识别和评估市场动态、获取创业所需的资源、组织和管理团队、评估企业风险等相关创新和创业能力。

3.3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作为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具有隐式性和持久性特征。通过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科技作品竞赛等,引导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知识,参与创业过程的体验,努力形成推崇创新、尊重创业文化环境和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3.4 开发创新创业课程校内外教学资源

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施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持。包括教材、课件、创业案例、实验室、实践基地、虚拟仿真软件等。构建多元、立体化创业教材资源,包括创业统编教材、创业校本教材、通识性创业教材、与行业或者专业匹配的创业案例、多媒体电子创业教材、创业教育网络平台等。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校内依托科研实验项目和创新平台,开设创新性、设计性综合实验,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的锻炼。校外与企业、行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有创业计划和能力的学生在创业孵化园尝试创办小企业,学生在真实的创业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4 结语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内容和形式,更是一场教育改革,这场改革致力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对于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自身转型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应用型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