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
2018-03-29田晓媛李岩韩帅
田晓媛,李岩,韩帅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1 研究缘起与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一种实用教育,是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创优新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世界与国家的迫切需求。如何打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的共同目标。近些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也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天津市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力度,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制定了《天津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措施》[1],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体系,从机制、课程、平台、师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经费保障、教学改革等方面,为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基于对天津市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分析,旨在从学生主体层面,来了解学生们对高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内容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分析学生与高校两者之间的矛盾或偏差性。一方面来分析学校所教育及培养学生的工作是否与学生的认知一致,是否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同;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够从学生本身了解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出建议和对策,进一步促进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和健全教育体系。
2 调研设计与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以学生为本,对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八所高校在校本科学生进行调研,高校类别涵盖综合性、理工类、医药类、师范类、财经类大学,学生的专业背景较为广泛。通过随机抽样的问卷调研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开展调查活动,最终收回有效问卷63份。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研:(1)受访对象的自身创新创业情况与认知;(2)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程度;(3)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期许。最终基于形成的调研报告来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
该文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理解的层面上发现问题,整理内容,进行调研结果分析。
2.1 学生的创业认知与行为实践
通过调研数据来看,我们会发现有60%以上的学生有创业想法,仅有34%的学生表示不打算创业,但在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或相关活动,竟有一半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相关内容的培训或活动。此外,还有80%的学生表明周围有人在创业,具体情况自己并不是很了解,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3%。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们的主观意愿是有创业想法的,但是真正基于学校提供的平台和内容,学生自身主动地参与行为较少,主动去关心和了解的人也较少。大多数学生只是有想法,但距离去实践,或者通过学校所提供的平台进行提前锻炼和培训的实践行为的学生并不多。我们尝试分析一下可能由两种原因:(1)学生的想法本身存在一种跟风现象,实际意义上他们并非要去真正地进行创新创业体验;(2)学校提供的信息相对表层,也许是一种信息的传达和通知,具体的创业实践经验或经历的分享,创业实践的能力培养及体验参与相对较少,学生们很难获取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内容和信息,这样就可能导致学生们对创业行为的信息了解较少。这就要求学生们应结合自身想法,可以主动去了解一些实践的行为及具体内容;而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则可以加强对创业实践案例及创业行为能力锻炼方面的宣传与培养。
2.2 学生的理解与认可度
有58%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一般,不重视的学生约占10%,约32%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高校重视该项工作。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视程度一般,应该加强该方面的教育工作,不仅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时也应加强创业经验的教育。在调研学生所在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形式中,六成以上的学生对学校开设选修课程和举办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更为熟知,有四成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有建立实践基地和开展相关教育讲座,也有四分之一多的学生所在学校有开设专业课程、成立教育指导机构。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调研,可以看出学生们对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较多的认识和理解,大部分高校都有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而在大部分的学生心里还是认为学校重视程度一般,这就给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较多工作内容和形式呈现与平台给学生们提供,学生们在真正获得方面可能较少,或者对于学生们而言可能流于形式,缺乏给其内容和成果方面的重视,高校应在更多的方面给予学生们最真实和实际的分享与体验。
2.3 学生们的需求与建议
结合调研数据和结果可知:(1)学生们对高校开设的课程、提供的咨询处、建立的实践基地、相关政策支持等方面是比较认可同时也很有需求,相比之下,更多的学生希望能够“提供资金支持,设立活动支持专项奖学金”,而对于该项工作还需加大宣传方面则较少有学生选择。(2)在知识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学生们更希望能够到企业亲身实践,通过课程学习,参加创业大赛。(3)在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方面,学生们选择最多的是“参加社会实践丰富社会经验”,主要还是希望通过实践来强化意识和观念的培养。(4)约六成以上的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范围表示一般,也有少数学生认为不好,没什么信息来源。(5)大部分学生对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满意度是认可的,非常满意的学生占22%,一般满意为68%。(6)关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进?学生们给出的建议依次是课程的多样化、趣味性和参与度;课余生活多增增加创新创业活动的交流和体验;创新和创业可分开教育培养;平台和基地应及时更新动态。(7)对于本校当前的教育工作现状,有四成学生认为一般,相关信息不易获取,有三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较好,也能体会到学校的重视程度。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将调研内容和结果分析总结如下:(1)大部分学生是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们也较为认可“创新”和“创业”分开教育和培养。“创业”真正去实践的学生较少,“创新”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能力,高校更应该加强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创新意识也是创业实践的基本前提。(2)学生们更希望能够通过实践来获取经验和加强锻炼,已经不满足仅从课堂和书本中获取知识,另外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基于新形势背景下大量涌现新型案例,当学生们参与到其中进行学习锻炼,才能跟随和适应实践项目,也能从中直接的获取经验。这也希望高校能够尽可能多地提供实践、实习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创新创业类的新型企业公司签订协议,让学生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进行锻炼并提高自身能力,加强自身竞争力。(3)学生大部分是对该项工作现状一般满意,这也说明高校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加强教育工作。学生们对课程和专项资金方面有强烈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内容和设计方面应注意更新、改善、优化和提升,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丰富内容,注重课程的多样化和参与性。在设立专项支持资金方面也希望高校能够加强并重视,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专项奖学金和专项资金的支持,是对鼓励和支持优秀创新创业学生或项目的直接方式。
3 创新创业教育案例参考与分析
目前国内外一些高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国外高校教育模式和开设的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完善,国内部分高校的课程体系也具特色。
美国和德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分为普及性教育和特殊性专业化教育,通过成体系的课程设计,全体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的学习和训练,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对于部分学生进行聚焦式的专业化教育,有助于真正有创新创业实际需求的学生得到更为深入的学习和体验。日本的教育模式则能够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和培养。英国是整体性的普遍教育,让全体学生都能够进行创业学习和实践。
在国内高校,以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类,此类模式系统科学,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咨询服务,让学生在实战环节中学习并培养基本素质。以中国人民大学为类,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完善学生综合能力,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创业大赛、创新大赛等活动,同时以创业项目和社会组织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2]。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学校深化机制,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成立创业学院,负责学生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创业帮扶等。建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科研、教学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机制;加强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立有组织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体系,转变以往单纯靠兴趣驱动、分散自由的形式;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库等。实施“全覆盖”的创业教育,“全链型”创业实训,“全方位”的孵化服务,打造创业人才培养工程。挖掘社会资源,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险基金,设立奖助学金,以多种形式提供资金支持[3-6]。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目前整体来看,高校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和投入也在不断加强、改进和完善。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还是部分学生,并没有全覆盖性的普遍教育模式,关于一些课程、讲座、比赛也较为广泛地呈现给学生们。这些高校也注重教育基地和实践平台的建设,挖掘社会力量来更多的支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让学生们能够有更好的学习和实践平台与环境。
4 研究对策与建议
目前天津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已经逐渐完善起来,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们大部分都是比较认可该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也有少数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工作开展很好、很满意。从调研结果来综合分析,结合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和建议,我们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优秀经验,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制度、体系,深化课程设计、加强内容革新,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大资金的投入等。
第一,细化教育机构体系,层层为落实,步步有指导。设置校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分管各个学院的组织,每个学院都设置专门负责人管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事务,这样能够极大地改善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学生群体的落实情况,也能够给该学院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最直接有效的指导。同时要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教师队伍建设,依托当前环境形势和教育背景,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与方法。
第二,完善课程设计体系,分类教学,普遍性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辅相成。从对学生们的调研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更关注教学模式和课程的设置。结合上述对国外高校的优秀教学模式可以发现,课程设置方面大多具有普遍性与针对性,能够给各类学生更好的指导。从北航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也已进行全覆盖和专业型分类教育指导。天津市各高校可以将具有创新知识能力和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进行细分,其中一部分设置为必修课,进行普遍化教育,加强和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素质能力。设置一部分课程为选修课,对具有明确创业想法和行为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实际性的帮助。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强实践教学和体验,这也是调研结果中学生们提出最多的需求和建议。一方面实践课程能更好地与学生自身专业相结合,在所学领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了解当前该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情况,在实践中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
第三,拓展社会组织力量和平台,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和实习中能够获得直接知识和经验,学生们对“实践”的需求是比较大的。例如,课程教学应注重体验性,具有实际经验的人才进行教学或讲座,学校应多提供实践、实习平台等。单靠学校自身的力量,较难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这就要求各高校应注重挖掘和组织社会力量,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从调研来看,学生们也建议应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从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来看,一方面是学校加大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社会各界力量,进行资金的投放和支持,设立专项奖学金,支持创新创业项目,激励创新创业优秀人才。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对学生的分类指导,按照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开展教育工作。充分了解学生们的需求和建议,在学校整体支持的环境下,组织各界力量共同给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和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