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2018-03-29陆国田段意梅王世超刘玮宏
陆国田,段意梅,王世超,刘玮宏
(大理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和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服务于市场和社会,从而也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其本身含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这些资源已对当地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新的契机和需求。滇西地区某高校自2007年开始招收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经过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社会体育专业办学质量和规模都得到迅速发展,为云南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1]。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如何加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展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满足市场需求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滇西地区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链及问题。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云南省2010年开始实施 “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并制订了 《云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通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全民健身培训等工作来加强云南省全面健身事业的发展。
2.1 滇西地区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链的缺失
2.1.1 培养目标陈旧不能迎合市场对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适应程度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关键[2]。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为该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但目前滇西地区某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仍然以培养体育师资为重点,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仅仅是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赛事的组织者,缺乏与当今社会体育产业、户外运动、体育康复、体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相适应的培养理念,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最后依然选择考教师资格证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师,不能充分地满足地方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
2.1.2 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应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专业建设应立足当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4],目前该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出现与市场需求相脱钩的现象。该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 “三平台、一实践”的结构,所谓“三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所谓“一实践”即实践教学环节。但该专业学生所修课程,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其专业特色和市场需求,在授课过程中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或者与地方特色资源相结合的课程很少,导致学生学起来无所适从,缺少理论应用于实践,缺少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环节,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2.1.3 师资匮乏尤其是户外专业及运动康复师资不足
为适应市场需求,需要建立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如户外运动与运动康复等,专业方向的设置需要具备专业师资的支撑,目前师资建设是短板,内部培养和发展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走出去、请进来”,加大培养力度,吸引优秀的专业师资,是目前解决困难的途径之一。师资的培养和引进需要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支持,允许和鼓励教师发挥本专业的特长,并能够给予其适当的物质支撑和人文关怀[5]。
2.1.4 缺乏户外、康复等教学设施,实验室条件不足
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除了应具备基本的师资条件外,还应具备充足的教学设施。教学设施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倘若在无充足教学设施的条件下办学,整个教学过程就像“空中楼阁”,学生的学业也缺乏脚踏实地的感觉。比如,该高校社会体育专业高尔夫方向的学生,若只是让其在田径场练习挥杆击球,而不能真正深入标准场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必然会脱离实际。刚刚成立的社会体育专业户外和运动康复方向,若没有硬件设施作支撑,实验室没有康复器材作依托,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将无法得到保障。
2.2 滇西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创新实施方法
2.2.1 充分认识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区域优势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中心的滇西地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自然景观造就了该区域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环洱海自行车赛事”“大理古城半程马拉松赛事”“环洱海徒步越野挑战赛”“登苍山比赛”等,吸引了大量的体育爱好者参与其中,也对专业赛事组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群众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参与锻炼的人群逐年增加,民间体育协会组织发展日益壮大[3]。
2.2.2 深刻理解滇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岗位特点
通过对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社区工作者、各体育协会的负责人、各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参加全民健身的广大健身爱好者、群众及体育户外负责人等调查发现:专门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设置的岗位较少,很多岗位都是由社区居民临时担任;各健身会所的健身教练很多没有专业背景,只是个人爱好,在市场上通过参加培训取得资质;体育旅游从业人员,也缺乏专业理论基础,所有这些都表明市场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与人才的专业背景存在出入。
2.2.3 有效了解学生就业意向与市场需求吻合程度
通过对滇西地区某高校即将毕业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调查发现:公务员岗位仍然是首选;教师其次,教师岗位的选择跟父母的期盼有很大的关系;健身教练等排第三位;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也较多,但是由于资金的因素,限制了很多刚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想法;而与当地结合较紧密的赛事中介机构、体育旅游协会等相关工作,学生们却没有很大的兴趣。
3 结论与建议
滇西地区某高校所处的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体育产业资源、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及体育旅游资源。该高校应充分依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并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确立合理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加大对师资的培训力度、加大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与当地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同时要加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力度,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