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路径
2018-03-29葛丽虹
葛丽虹
(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广东肇庆 526000)
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钢琴教学时,缺乏自身特色,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盲从性,对于现实就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综合性高校音乐专业生源基础薄弱等现实问题考虑不周,钢琴教学培养目标仅仅局限于学生对钢琴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意识、思维能力以及音乐表现力等方面的培养,无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满足学生今后的就业需求。因此,基于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 基于职业需求背景下的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明确
随着教育部提出 “对师范院校层次和布局进行调整,大力鼓励综合性院校开展师范学院”的高校教学改革提议以来,综合性高校开设艺术院校的现象日益增长,并快速发展起来[1]。也正是由于高校艺术院校发展速度过快,但钢琴教学办学时间的极度欠缺,导致部分高校在开展钢琴教学时对于教学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明确,既缺少师范类院校开展钢琴教学所培养的师范性,也不具备音乐学院专业钢琴教学所培养的专业性,从而导致我国综合高校所开展的钢琴教学专业发展面临瓶颈。
1.2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在我国全部高校中,综合性大学所占的比重达到80%以上,因此综合类大学钢琴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高校所培养的钢琴专业人才并不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同时也无法与音乐学院学生专业的弹奏技巧相提并论。仅仅是注重钢琴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无法满足时代发展背景下的职业需求。
2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效钢琴教学改革策略
2.1 转变教学目标,培养综合性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需求不断变化,高校钢琴教师必须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充分根据钢琴教学的特点,从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优化课程内容等方面对钢琴教学进行调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对钢琴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实现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此来适应日益变化的就业需求。所谓综合性钢琴专业人才主要体现在具备夯实的钢琴音乐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声乐技巧、钢琴弹奏技巧、具备教学能力以及舞台表现力,达到能力与技能并重[2]。当下,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衡量标准不再单一地局限于专业能力这一方面,更加看重人才是否具有可挖掘的潜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职业规划、奋斗目标、组织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工作态度等领域逐渐成了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尺。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艰苦奋斗、甘愿奉献、脚踏实地的人才。其实,高素质的教师不仅需要健全的人格、专业的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形象、职业形象。因此,高校及教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 借助新媒体,打造全新的钢琴学习环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现代化信息技术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传统的钢琴教学相比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对此,部分高校逐步将钢琴教学与网络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使得教学资源得以有效利用。首先,高校教师要利用新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做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使学生能够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技能的提升;其次,借助网络教学开展钢琴技能展示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组织学生开展钢琴弹奏竞赛,对比赛的过程进行录制,并通过后期合成纳入网络教学课程中,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进行观看,并对钢琴的演奏技巧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创设这样开放式的钢琴竞赛氛围,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艺术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以轻松自信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每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切实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同时学生在实际弹奏过程中既能够提高弹奏能力,又能够不断强化心理素质,进而实现对舞台表演的掌控以及从容应对突发事件。为其今后更好地适应职业要求奠定基础。这种网络化的竞赛式钢琴弹奏视频展示,也方便学生学习和借鉴其他同学的钢琴弹奏,不断完善自己的钢琴技巧,随时随地进行技巧切磋和情感交流,使高校钢琴专业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2.3 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实践平台
高品质的钢琴弹奏势必建立在实践经验的积累之上的,对此,高校在开展钢琴教学时应当注重课程之间交叉的合理性[3]。比如,钢琴艺术史教学就可以借助舞台实践,通过专题作品的形式进行实践汇报;也可以将钢琴弹奏技巧与演出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突破以往传统的黑板式课堂教学的限制,逐步向舞台实践发展,让学生相互模仿被教学的对象,或是与一些幼儿园、小学进行合作,邀请学生来开展课堂实践,由钢琴专业的学生充当教师,真实地面对教学对象,积累教学经验。此外,高校还可以适当开设一些与钢琴艺术史以及作品欣赏的课程内容,通过辅修等形式来增强学生对钢琴作品的感染力,对钢琴名家弹奏技巧、风格等方面知识的积累;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校内、校外的实践演出活动,例如,根据教学实际可以组织学生去当地音乐厅欣赏钢琴音乐会,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和观摩钢琴家的演奏艺术,切实增强学生对钢琴学习的积极性,在对钢琴艺术所蕴含的无穷魅力的感悟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为以及音乐品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开展各项艺术活动奠定基础,也能够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为今后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做准备。最后,高校还应当加大校企合作,与各种钢琴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对实践性课程进行设置[4]。如钢琴舞台表演、声乐器乐伴奏、即兴伴奏等课程,通过高校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培训机构根据岗位需求所制定的实践课程,两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建立“共同招生,共同培养,推荐就业”的学科模式,不断提高高校钢琴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2.4 加强教学考核制度改革,开展个性化的评价机制
首先,必须要改革钢琴专业的考试制度。目前,很多高校钢琴专业所采取的教学考核主要是通过学生个体演奏方式来完成。但是,钢琴具有典型的表演艺术,因此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表演环境和舞台进行展示,再加之职业需求的日益变化,仅仅具备钢琴知识和弹奏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表现能力、舞台控制能力等。因此,传统的钢琴教学考核制度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钢琴教学的需求,也不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发掘,对于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成果也就无法做出客观、综合的评价。此外,如果只是单纯的对钢琴曲目进行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无法有效反映出来,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也就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对此,高校钢琴教学必须要彻底转变以往传统的考核制度,学生最后的考核成绩由平时表现、期末考试、实践经验等部分组成。其次,还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5]。近几年,发展性评价受到了教育领域专业人士的高度重视,与以往传统的评价不同,发展性评价不仅考虑的是当下学生的发展,还要从长远的目光来看待,从即兴表演能力、现场弹奏技巧、钢琴视奏能力等多方面去进行评价,通过自评、他评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为今后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学习。
3 结语
当前高校大力开设钢琴教学专业,但是缺乏自身特色,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盲从性。对此,高校钢琴教师必须要采取积极有效地策略,从转变教学目标,培养综合性人才,借助新媒体,拓展实践平台加强教学考核制度改革,开展个性化的评价机制等途径提高高校钢琴教学对职业需求的适应和满足,不断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钢琴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