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方法探索

2018-03-29陈发水刘子一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三农战略农村

陈发水,刘子一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勾画出一幅了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开始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离不开乡村振兴。只有乡村振兴,才能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在全面建成小康生活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探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举措,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农村地区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整体发展,不论城市发展指数达到多少,都不能弥补农村地区发展的短板。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目标来看,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就意味着全体中国人民全部过上小康生活。但据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仍有近5 000万的贫困人口,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农村人口。因此,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还是在农村地区。如何在仅剩两年的时间里完成目标计划,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就我国发展长远目标来看,在21世纪中叶,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仍需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破解乡村振兴的“中国之谜”,是实现国家发展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根本思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其中就包括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新的历史时期,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在我国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乡村建设与城市发展必须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根本思路。

2 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1 实现解决农村问题思维的创造性转变,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重点关心的问题。自2004年到2018年,中央连续10多年下发以“三农”政策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这一文件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相比,有一些新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央解决农村问题思维的创造性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全局出发,着手贯彻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振兴”新举措,同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立足各地农村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一些旨在解决“三农”问题,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诸多新思路新举措,这些举措在实践中的落地生根,对于我国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2 是旨在改变中国千百年来农村落后状况的重大举措

中国的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是落后贫瘠的。古代中国受到重农抑商的儒家思想影响,十分重视农业,但是由于经营方式是以家庭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分散模式,规模难以扩大,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难以改观。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要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开始着手进行乡村建设,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梁漱溟的邹平模式、晏阳初的定县模式和卢作孚的北碚模式。这些知识分子进行的乡村建设将重点放在了农民的教育上,由于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这些有识之士的做法与当时农村的状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真正需要,故近代中国社会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实践最终都成了空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农民阶级视为最可靠的同盟军,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同时也是最本质的问题——土地问题,为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等一系列复杂原因,国家将发展重点放在了发展工业上,“三农”问题曾经一度被边缘化,农村发展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1982—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04—2018年又连续15年出台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可见,党和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但是,由于中国农业农村底子薄,基础弱,解决这一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远规划的重大工程。当下,我国处于历史发展的新时代,党和国家在这一关键时期,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振兴乡村的新举措和新思路,这不仅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千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而且,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无疑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3 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与中国一样,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三农”问题,甚至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粮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据FAO的统计数据,1985—1992年,发展中国家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不断下降,只有1.7%的年平均增长率,基于此,自1985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粮食产量也开始下降,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这意味着今后将出现严重的粮食不足。而粮食问题则只是发展中国家农村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粮食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都是空谈。对于如何解决这一棘手问题,《2017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指出:“农村地区必须通过彻底变革才能充分释放潜力,为年轻人和日益增长的人口提供食物和就业。这些变革包括克服自给自足型农业生产力低下、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同时,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报告认为:“在未来数十年,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若能与粮食生产和相关行业协调发展,其经济增长潜力将是巨大的,并可以容纳数百万新增青年劳动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是世界各国有目共睹的。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做多的国家,中国成功地解决了粮食问题,早在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就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不仅为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举措

3.1 推进产业振兴,打好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解决好 “三农”问题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把“产业兴旺”放在了总要求的首位,可见产业振兴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振兴农村的产业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通过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破除妨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切体制和机制的障碍,促进农村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只有振兴农村的产业,才能为农村其他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里所说的“产业”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第一产业——农业,而是将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加以融合,形成三产业既相互促进又相得益彰的蓬勃景象。同时,要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紧跟市场需求的步伐,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福建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对外发布 《关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条措施的通知》,就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方面提出:“在做强做优做大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7个优势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加大食用菌产业、乡村旅游业、乡村物流业的培育力度,形成10个优势特色产业,到2022年实现10个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超千亿元。”福建省这一产业振兴的举措正是将中央精神与地区实际结合的典型范例,真正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

3.2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人才代表着知识,代表着进步,代表着希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就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并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写进了党章。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更加注重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持。实现人才振兴需要从两方面着手进行规划。一方面,加强乡村地区内部的教育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同时要加强乡村地区宣传教育,提高农村人民的各种素养,努力使农村地区人民摆脱落后的精神面貌,从而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由国家主导,社会辅助,积极将外部人才引入乡村地区,壮大乡村地区的人才队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部分详细阐述了人才振兴的相关政策。《规划》指出:“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同时要继续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深入基层,深入乡村,激励大学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贡献人才力量。

3.3 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工程。

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农业大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乡村地区更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和聚集地。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农村地区的文化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当下,党中央非常重视乡村文化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一方面,必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指导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对农村乡土文化进行创造性改造。对待农村传统文化要秉持正确的态度,优秀健康的传统文化要传承发展并加以发扬光大,而落后的糟粕文化要坚决抵制。同时,对待极具特色的地区优秀文化和传统,要积极地发掘整理并加以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为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助力。另一方面,要将乡村文化与时代特色和现代文明紧密结合起来,用现代文明改造落后文化,用时代特色盘活传统文化,使古老悠久的乡村文化再一次活跃在当代文化舞台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3.4 以生态振兴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引导乡村经济的振兴

生态振兴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实现生态振兴首先要从思想上根本转变观念,真正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其次要将这一发展理念切实贯彻落实到行动中来,坚决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对于生态良好的地区要积极地加以保护,对已经造成重大污染的地区要实施人工修复,使农村地区成为不仅适合乡村居民宜居之地,也要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放松的田园度假好去处。以广东省为例,西北部有着优质的水源和大面积的自然森林,是著名的生态屏障,但是西北部地区也是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人均GDP水平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绿富双赢”成为当地人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以河源为代表的粤西北部地区,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部署下,借力深莞惠经济圈发展新型工业,以绿色健康产业和“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发展旅游业,实现“藏富于民”。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考察时指出:“要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生态优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粤西北走出了一条现代乡村创新发展的道路。不仅有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又能给当地人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从而能够达到实现“绿富双赢”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范例同样也适用于有着相同问题的其他省份的乡村地区,发挥生态优势,发掘地区潜力,真正做到“绿富双赢”。

3.5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领导全局的作用,强化阵地和组织建设,筑牢乡村意识形态思想高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一论述对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要求,就是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懂农业”就是要求主持开展乡村工作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素养,这是对基层干部队伍能力上的要求,坚决避免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同时各地基层领导干部要真正深入到农村实地进行调查研究,考察当地的发展情况,了解人民群众最真实的想法,体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切实带领农村人民群众打好脱贫攻坚战。“爱农村、爱农民”就是要求基层干部在工作实践中真心实意地践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对基层干部思想上的要求。要求基层干部坚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紧跟时代步伐,深刻理解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并且真正做到履职尽责、一心一意为农民群众谋利益,为农村发展献智慧,为农民实现小康流汗水,尽最大努力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全局,事关我国在21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方法、新思路,不仅能够加快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且对农民走向富裕、农业和农村实现现代化无疑都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猜你喜欢

三农战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战略
战略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