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环境下的创业生态系统协同演进优化研究
2018-03-29向武黄成兵
向武,黄成兵
(1.阿坝师范学院,四川汶川 623002;2.阿坝州阿师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汶川 623000)
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部署大环境下,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有效地为双创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提高创业工作效率,加快发展创新型企业,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壮大。自Spilling在1988年提出“创业生态系统”这一个新概念并构建了创业生态系统模型以后,对“创业生态系统”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一系列的成果,但由于学科背景和研究目的差异性,形成了对于“创业生态系统”分析视角的差异。同时,由于对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发展的政策性引导“过猛”,导致这一特定发展形势实践先行,理论研究滞后,许多实践管理工作过程中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现状。因而,深入研究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及发展规律,对众创空间这一个自主高效协同工作的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优化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秩序和能力。孙冰等(2011)认为产业科技生态系统具有资源配置功能、环境适应功能、风险规避功能、信息共享功能、规模效应功能。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包含与所有创业活动相关主体和环境因素相关的复杂系统,有学者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对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Zahra(1993)、Li(2001)、Park&Bae(2004)对创业战略的重要性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阐述了创业生态系统的中心组织是创业战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创企业的战略行动方案。
2 创业生态系统的种间协同效应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协同论(也称协同学或协合学),协同论相比耗散结构理论而言在系统演化规律的普遍程度、具体程度、应用范围等方面更进一步。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创新创业相关的主体和创新创业的环境之间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系统,主体之间有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呈现出多样性、共生性、互动性、竞争性和自我维持等特征。从创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来看,又是一个包含若干子系统的框架体系,与协同学的大量子系统的宏观行为极其相似。因而,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完全可以采用自组织协同理论进行分析,当前对复杂系统的研究也已由静态均衡分析转变为动态演化分析,研究方法也由原有的系统论转变为耗散理论、协同论等自组织理论。
创业生态系统可当作是一个巨大的动力系统,在这个动力系统中存在着控制参量和序参量。控制参量是作用于系统的环境变量,它通过对系统的作用程度来控制系统变化,是决定性外界因素。序参量是表示系统宏观有序程度的量。创业生态系统在控制参量的作用下,通过子系统之间、序参量之间和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之间的联合行动产生出序参量,从而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形成自组织结构,实现系统逐步由混乱无序状态走向宏观有序的过程。
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种间协同效应的发挥是实现创业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必要条件。当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创业生态系统还处于初始状态时,系统内各子系统独立运行,相互之间不存在合作与竞争关系,因而此时还没有形成序参量;当系统靠近临界点以后,子系统之间形成协同关系,促成了序参量的形成。而序参量又对子系统活动又起着支配功能。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控制参量作用,协同各子系统间的关系,使各子系统间能够彼此全方位合作,达到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创业生态系统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3 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创业生态系统中,运行机制是指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彼此之间及其与外部支持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在联系。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创业企业、团队、个人和创业生态环境等要素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创业生态系统内开展创业行动的基础条件是资源汇聚机制,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创业生态系统展现出相似而独特的运行规律和特性。
3.1 系统构建阶段
自组织是当前相比自然生态系统而言复杂系统发展演化的最优方式。创业生态系统受到政策、市场、技术、人才、资金、会计、法律等各方因素的影响显得更加复杂。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产生自组织现象需要满足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突变、涨落以及正反馈等条件。创业生态系统的出现和形成,是多种创业要素逐步出现和发展并相互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逐步形成的。根据协同学理论,创业生态系统可看成是由多个动力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又构成一个庞大的创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宏观上的性质和变化特征,取决于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同关联和协同作用。创业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可分为人工构建与自组织构建两个阶段,要形成创业生态系统,首先需要出现人才、技术、资金、服务、政策、市场等创新创业要素,我们把这些创业要看可看成是整个系统的动力之源。这些要素的出现,虽然自身也能形成,但单纯依靠自身途径发展是很困难的,需要通过政府等人为干预才能更好地形成和发展。通过人为干预,创业要素将更好地由无序走向有序,并且通过序参量的控制,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协同”的第一层含义。
3.2 系统的自组织形成阶段
当创业生态系统构成要素逐步形成,且自组织协同论的相关形成条件也具备后,整个创业生态系统便开始自组织协同过程。创业生态系统在一定社会环境中,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形成能量流,在多个子系统间产生协同作用。在自组织演化动力的推动下形成了一个开放系统,逐步达到新的稳定且有序的结构。随着系统各自条件差的出现,序参量之间发生变化,导致每个序参量都企图独立主宰系统,序参量之间处于竞争状态。随着时间推移,序参量之间自动达成妥协,合作起来协同一致地反作用于系统的控制,产生通过几个序参量来共同决定系统的宏观结构和有序结构,体现出“协同”的第二层含义。
3.3 多主体协同治理阶段
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需要社会、政治、经济和自然系统资源的综合供给机制才能促进创业活动的形成。笔者认为,这些资源供给主要包括创业所需的相关资源,如基础硬件资源、条件保障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金融资源、三方服务资源等;这些资源的供给主体主要由政府、金融服务机构、大学及科研院所、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组成。由此可得,一个完整的创业生态系统由4个部分构成,我们可将其看成是4个子系统。一是由提供主要基础硬件资源、政策支持制定及创业规范的区域政府部门,可看成是条件保障系统;二是提供技术、知识、人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科技支撑系统;三是提供各类金融支持、贷款、金融咨询服务等的金融服务机构,是金融服务系统;四是三方服务系统,包括政策咨询、会计事务、法律事务、科技服务、企业技能培训和企业运营活动推广等服务机构的健全。
在这些资源供给主体中,政府可看成是整个创业生态系统协同论过程中的控制参量,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促进政策、规范制定、基础配套和方向引导。首先,政府对整个创业生态系统进行制度设定、政策制定和环境营造,将系统内各种核心要素有效地组织和联系起来,促进各种资源的投入和流动。其次,政府通过将公共资源(如资金、税收等)优先配置到创业活动中,激发其他创业主体也将优势资源配置到创业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资源汇聚机制。最后,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处于特殊地位,可以协调各利益相关体,增加正涨落,减少负涨落,为创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持。
在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序参量的大小用来反映出整个系统宏观有序的程度。政府是作为控制参量所营造的社会环境的主导者,如果没有充足的原始积累和激励机制,系统内各子系统间就无法存在协同关系的,也不能形成序参量。当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和激励机制,迫使子系统之间形成协同关系又处于竞争和合作的状态,才能形成序参量。
3.3.1 条件保障系统
政府为该系统的主要实施者,政府会进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孵化器载体、科技园区等。市场需求的结构调整依赖于政府行为,国内政策的导向会推动科技发展与成果转化。同时,政策的导向与创新创业市场发展的相协同,也会促使政府鼓励创新的政策行为有利于市场的创新需求发展和促进有效、公平竞争的形成。首先,根据当前政府体制和建设目标需求来制定政策的实施;其次,当地政府需要了解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使政策投入能够量力而行得到具体落实;再次,政府行为要顺应社会公认的文化传统,使各项政策措施符合社会的主流意识;最后,政府的政策来源还需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才能使创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协同过程得以实现。
3.3.2 科技支撑系统
科技是创新创业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科技发展会改变市场竞争现状。而作为科技力量的主要提供者高校和研究机构,则能够更好地将研究成果进行快速转化,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企业创新过程中除自身拥有相关科技技术外,还需要不断与系统外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广泛的交流,吸收相关科技信息。高校和科研院所是这种科技信息的主要提供者,通过开放交流,不断吸纳和引进优质科研成果开展转化工作,使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不断获得发展。
3.3.3 金融服务系统
金融是创新创业的重要保障,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引进金融服务机构,打通融资渠道,降低或建立多方考核贷款准入条件,加强与相关金融服务机构建立合作渠道,提高对创业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以利于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促进创业生态系统发展和促进创新要素在系统内的自由流动,改善创新型初创企业融资难和贷款难等问题,我们需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通过建立规范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为创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3.3.4 三方服务系统
创业生态系统强调各创业要素的资源共享,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则可利用自身功能及其背后密切联系的产业集群提供各类服务,将服务对象与创新资源进行聚集,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如创新企业与创业导师、金融服务、研发试验平台、交流平台、股权投资等三方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第一,促进了生态系统网络资源的产生,帮助创新企业快速成长;第二,为生态系统内的创新主体提供相对资源优势,最终实现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以上4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生态系统,每个子系统内由相应的序参量控制。当政府的政策、调控和机制等发生变化以后,多个序参量之间合作关系也将发生改变,当控制参量达到一个新的阈值时,就会形成只有一个序参量主导整个创业生态系统的状态,形成了更高一级的协同和有序。
4 发展建议
通过协同论分析当前创业生态系统发展现状,我们可得知,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创新创业环境、产业现状,创业政策、创业基础条件设施、第三方服务保障体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其构成要素包括政策、市场、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化创业生态系统,一方面,我们要建立保障协同作用发生的协调治理机制;另一方面,因创业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和自维持性,随着系统的演进,作为控制参量的政府应逐步减少对系统的干预,采用政府搭台,创业者唱戏的方式。具体如下。
4.1 政策建议
政府作为整个创业生态系统的控制参量,我们可通过强化政府职能来帮助整个创业生态系统内各创业要素行为的改变,促进创业生态系统自组织的慢慢形成。因此,政策推动、资金扶持、投融资渠道打通、激励措施等一系列措施在推进创业生态系统发展的作用都可以作为控制参量,促进协同自组织的形成。尤其是在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初期更应该起主导作用,要从全局和整体的生态系统视角开展工作,完善创业要素。当各核心要素完备后,此时政府对创业生态环境应逐步减少其对系统的干扰,给予更多更大的灵活性,促进其发展。
4.2 发挥优势资源
各地区均有不同的基础条件和资源,在创业生态系统优化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环境、资源、文化等条件特别是优势资源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创业生态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扶持工作,同时还要借助现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物流等模式和渠道广泛开展工作。
4.3 建立多主体协同机制
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系统内存在多种不同种群,种群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例如,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贷款获得稳定的贷款收益,而企业则能够通过贷款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燃眉之急,获得更加丰厚的收益。多主体之间的协同,是为了彼此更好地成长,因此,建立多主体的协同机制,将有助于满足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协调各创业主体共同成长。
5 结语
创业生态系统是有效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支撑保障体系,由协同论可知,创业生态系统只有通过序参量的支配作用和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使各系统要素之间联合起来发挥比各创业要素自身更重要的作用,才能发生协同和相干效应,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的有序结构系统。从政府层面,应积极转变和优化工作职能,积极营造更好的双创氛围,为双创提供保障和指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以需求为导向的决定性作用,形成良性机制,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和谐环境;从创个体来说,要有创新精神,建立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每个成员潜能,促进创新积极性的提升。作为新生跨界事物,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优化需要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人员足够重视和参与,才能更多、更好地服务我国双创事业,促进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