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8-03-29唐铭一
唐铭一
(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明确指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不足”是刻不容缓的突出问题。[2]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推进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手段。在各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经济进步和大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简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创业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常被称为“双创教育”,对推进高校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它将深入到高等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同时将创新的理念教育融入到创业的实践教育中。创新是开拓进取、不拘泥于现状、敢于尝试的精神和态度,有着更多思维层面的创造;创业是指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内开创新的企业、事业或者岗位等,有着更多行动力层面的创造。两者虽有别,但是又密不可分。创新是本质,创业是核心;创新支撑着创业,创业依附着创新。创业更是一种行为上的创新,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某种思维和观点上,是创新的具体体现。创新为“里”,创业为“表”。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侧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将学生塑造成国家战略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成绩显著,并积累了大量经验。例如:美国是世界上双创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哈佛大学商学院在1947年开设了第一门有关创业教育的科目——“新创企业管理”。[3]斯坦福大学于1967年开创了“工商管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968年百森商学院第一个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以“创新创业课程”著称的百森商学院具有师资力量的优越性、课程设计的前瞻性、课程内容体系的完善性和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性等特点。以“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著称的斯坦福大学具有追求一流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开放互助式的创新创业模式、建立与大型企业的联系并长期合作等特点[4]。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美国形成了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持保障体系。美国政府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法规,支持创新创业,如较为突出的“美国创新战略”和“创业美国”计划,并且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场地与设备服务等。
美国的双创教育体系主要由学校、政府和企业机构三大主体组成,呈现出产学合作、保障有力、注重精神培养和价值观树立[5],其经验和战略措施对我国大力推行的双创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教育部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下,各大高校均已开展相关工作,目标是建立一个使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6-7]自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大学生创业比赛开始,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目前,基本形成如下的基本教育模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构建和意识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此类模式以利用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导向,通过已有的创业合作项目来开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创业大赛,也可以利用专题讲座等方式使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来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可以更快融入到社会实践中。
2.培养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
高校通过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来帮助学生提升个人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指导学生如何在社会中站稳脚步。
3.提供资金和技术咨询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积极提供资金支持,在学生遇到冷门知识与技能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小有成绩,但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总体创新创业能力远未达到国家人才战略的要求。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拘泥于形式,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走过场。
1.教育理念滞后
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不到位,解放思想不够,培养目标不清晰。[8]部分高校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导向,缺少有效的投入。以功利性思维来认识创业教育,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联系起来,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就是毕业生的岗前培训或就业培训。
2.教育模式传统
部分高校仍然采取分散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教师单一地将书本呈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结合当下时事和市场发展需求,不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的专任教师认为创业教育是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没有投入足够的备课时间,过于简单地将创业技能和技巧培训等同于创业教育。有些高校为了完成教育部的指令,以单纯灌输为手段,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课程教育体系中。
3.师资力量匮乏
高校师资队伍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现阶段的高校教师很少既具有创新创业理论又掌握实践教学经验,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4.模式构建不成体系、不系统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发布了多项鼓励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但受制于现有的条件和思想模式,难以大力推行。高校难以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合到整体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双创教育模式。此外,政府、高校及社会机构未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合力。
5.硬件不到位
创业支持力度不够,教师指导不到位,校企合作项目匮乏。[7]无论是师资队伍、创业资金还是场地等,都是严重制约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绊脚石。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可用资源还是比较匮乏的。
四、针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提出的对策
根据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并结合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一)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
高校应该注重并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及理念的熏陶。国内大学生创业率低的很大原因是对创业的认同率低,不认为创业是一种就业方式,使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如过独木桥一样去考公务员,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社会导向。[8]因此,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与气氛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开发新思维,激发双创热情。
美国很多学校将创新创业设置为基础课程或者必修课程,改变以往的培养方案。我国也要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将其纳入到必修课中,同时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二)建立创新创业机构
为了使学生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独立设置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的学院,或成立校级双创管理中心,建立院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充分地利用社会机构来建立校企合作单位,也可以在学生群体中成立各种有关创新创业的社团或协会。同时,为了高校更深层次的发展,应积极打造一支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企业管理教官、社会企业家等组成的有颇多经验的师资队伍。
(三)重塑教育模式
如何合理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科学的培养人才模式需要明确的目标导向和健全的培养机制。[9]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成功与否决定了教育模式是否过硬,人才的输出品质决定了教育模式是否达标,良好的教育模式决定着教学资源配置、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社会体系的未来建设走向。
我国大学生的培养主要以形成创新创业人格为目的,异于单纯的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为根本,以能力为助推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造精神和创优品格。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学环节
高校应秉承自身的办学理念,结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环节,从而既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又不限制学生的思想、思维空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结合我国高校自身的特点并借鉴国外高校的课程设置,可以从必修教学课程、选修教学课程、社会实践教学课程、合作实践教学课程等几方面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必修教学课程包括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必选课;选修教学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社会实践教学课程包括社会调查与市场调研、政府部门提供的课题研究、专项课题研究、校外实习、专业实习;合作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实习训练科目、实验材料及指导手册和课程实习网站。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应以“双师型”资历为主,即在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健全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精神的同时,有较强的实践操作示范能力,并且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10]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形势的引导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并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和社会走向,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六)加大教改力度
在教学原则方面,高校要启迪学生在思维上创新、在实践中创新,采取适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开创性思维、开拓性动手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应当根据当下的社会需求,以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为目标,使用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方法,突破以往的固定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11]学校要根据国家的战略性人才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等,侧重培养学生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加强实践环节的课程设置,训练学生的思维模式。
在教学方法方面,高校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摒弃单一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形式,合理配置学校的办学资源,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考核机制方面,高校要摒弃以往的考核方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模式,灵活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评价学生、引导学生。
(七)加大软环境支持
软环境是指国家和地方健全的政策法规为高校双创提供的大环境,对创新创业教育相当重要。我国应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完善相关的政策及法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大学生创新创业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资金政策和社会机构的大力支持。所以,高校建立的校企合作项目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达到共赢的目的。
五、结语
高校创新型人才紧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在培养和输出人才时,要扎实推进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组织并开展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巩固并完善已有的平台和企业项目,开发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