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本科高校文化转型的第三条道路

2018-03-29刘莉萍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营利性学术转型

刘莉萍

(太原师范学院 政治系,山西 太原 030619)

一、地方本科高校:介于非营利性大学与营利性大学之间的文化转型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既是国务院推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工作重心,又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因此,明确转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实现顺利转型的关键。

(一)地方本科高校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

国家经济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的关键所在。国家的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是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致,而行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成为“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1]。职业教育的体系化和系统化,必然对现今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思路和新要求。而这种新思路和新要求,必然倒逼高等教育结构作出适当的调整。反观现行的高等教育结构以及现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既是国家经济转型的社会发展需求,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具有营利性大学倾向的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

“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以“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1]“三对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必然会对以非营利性大学为主要办学目标的地方本科高校提出新的挑战。诚如理查德·鲁克在《高等教育公司》一书中指出,学科导向和市场导向是区分非营利性大学和营利性大学的重要标志,“营利性大学主要倾听的是市场需求的呼声,而非营利性大学倾听的却是学科的呼声”[2]18。我国的地方本科高校从性质上不同于美国的营利性大学,而更趋向于其公立大学。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定位上大都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偏重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而“以学科为导向的高校要比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对市场关心的程度小得多,市场的反应能力也慢些”,“要么是没有什么反应,要么是反应太慢”[2]18。为了适应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现实需要,实现“三对接”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明确具有营利性大学倾向的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即在非营利性大学和营利性大学之间探寻第三条道路①。

二、“文化钢丝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中的文化困顿

学术文化与商业文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非营利性大学以学术文化为主导,而营利性大学以商业文化为主导。我们要在非营利性大学和营利性大学之间探寻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办学定位,就必须面对学术文化和商业文化之间的“文化钢丝绳”。

(一)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高等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存在,而大学文化就是对这种文化存在的浓缩和体现。“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知识及其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组织基础,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大学越来越充分地发挥着独特的文化功能,大学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因此,文化个性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3]。同样,文化个性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大学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蕴涵于学校内质中的,能给学校带来价值性的,支持学校过去、今后和未来的竞争优势,使学校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4]。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我们不难觉察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并根植于大学文化之中,成为大学独特的并富有无限生命价值的文化特质,而这种文化特质就是大学在过去、今后和未来的岁月中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所在。

(二)非营利性大学与营利性大学之间的文化差异

郑文全在《非营利性是大学竞争的自选择》一文中指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组织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有利润,而在于对盈利的处理方式不同:如果盈利在组织成员之间分配就是营利性组织;如果盈利不能在内部成员之间分配,只能用于组织本身的发展,则该组织为非营利性组织”[5]。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对营利的处理方式不同,使得营利性大学和非营利性大学形成了基于不同文化特质的学校文化传统。对于非营利性大学来说,学术文化是其大学文化的核心;而对于营利性大学来说,商业文化是其大学文化的核心。这两种不同文化类型所主导的文化差异,“反映了营利性大学和非营利性大学内部不同的优先权和不同的价值层面”[2]102。不同的优先权和价值抉择使得大学在面对学术和商业时会作出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是学校文化差异在大学各项活动中的真实体现。

(三)以学术文化为特质的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困顿

地方本科高校文化以学术文化为主要特质。“在这一文化意识形态指导下,大学将求知、求真、塑造人的精神品格和能力培养作为其基本信念和价值追求。同样也造就了大学尊重知识、崇尚真理的‘象牙塔精神’。而正是因为大学拥有这种‘象牙塔精神’,才能使得大学真正成为追求真理的场所,也才能使大学自身在面对外界纷繁复杂的环境变化时保持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和调节能力,进而使得大学能够起到保护‘传统势力’(重视心智启迪、知识之文化价值与象征价值的博雅教育)的作用。”[6]24同样,这种“象牙塔精神”成为中世纪以来大学文化发展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也成为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重要标志。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从蔡元培先生改革北京大学以来,探求和追寻大学的学术文化精神成为我国各种类型大学发展的奋斗目标。以学术文化为核心的大学文化精神,把教育投入的重点放在“生源选择、师资背景以及各种各样的课外项目和课外活动上”,而不是放在“学生满意程度、课程保持率、课程完成率以及就业率上”[2]18,“从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学需要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削弱了大学组织对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指导作用。此外,大学在疏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同时,也降低了大学组织自身的适应能力”[6]25。地方本科高校所遭遇的种种现实困境,就是以学术文化为特质的地方本科高校文化与社会之间关系疏远的真实印证。但是,“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7]。故此,地方本科高校更需要在转型过程中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文化品质。

三、双重文化平衡: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的文化路径

地方本科高校要突破转型之中的文化困顿,走出“象牙塔”而成为“动力站”,就必须在学术文化和商业文化之间寻求双重文化平衡,既不能抛弃传统的以学术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精神,也不能以商业文化作为文化基础来重新构建大学的文化精神。我们要在学术文化与商业文化之间探寻实现地方本科高校文化转型的第三条道路。

(一)总体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体系

地方本科高校要纠正以学术型研究人才为重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整体转型,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地方本科高校要立足区域社会文化,着眼区域社会经济需求,在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中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地方本科高校要在充分考察区域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发展的办学传统和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和设置,实现职业教育的导向性(职业引导)和类型化(职业定向)的辩证统一。同时,要在避免区域内转型高校专业设置重叠的前提下,以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作为专业调整和设置的重要依据。地方本科高校既要克服传统学术文化给高校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又要防止新的文化体系构建中的文化偏差(新的文化体系既彻底背离学术文化的精神,又没有真正领悟商业文化的精髓),实现职业教育、人文教育和创业教育三者之间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让地方本科高校既保留以往的学术声誉,又增强对区域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指导作用,进而从整体上增强地方本科高校对区域社会经济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具体措施:实现学术文化与商业之间的双重文化平衡

我们试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从制度化、客观化和身体化等三个层面的文化资本分析入手,探讨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在实现学术文化与商业文化之间双重文化平衡的基础上,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体系。

1.制度化层面:建立培养与就业之间交流互动的文化机制

地方本科高校要真正实现转型,必须在文化资本的制度层面上建立培养与就业之间交流互动的文化机制。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为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相关领域培养一线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的目标,必须在课程设置上面向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获得将来从事和胜任某一具体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

为了实现培养与就业之间交流互动的文化机制,高校首先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的整体规模设计过程中“依单订制”,按照单位所需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设置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人才分类培养。

其次,以培养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为依托,形成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各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长效机制。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是衡量和判断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准,是实现培养与就业之间良性互动的关键。转型中的地方本科高校只有把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置于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和重心,才能改变过去以学术文化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工作格局,也才能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最后,以综合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人才培养的评价模式是落实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只有运用恰当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将教育行政部门、用人单位和第三方作为评价主体,才能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挖掘学生创业潜能、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目的。地方本科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计划、质量、评价等方面实现培养和就业之间的工作衔接,才能从制度文化上保障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2.客观化层面:形成高校与企业之间相容共生的文化模式

要实现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在文化体系的客观化层面就需建立地方本科高校与合作企业之间相容共生的文化模式。从文化形态来看,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确实存在差异,以学术型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所形成的高校文化更是无形之中拉大了地方本科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文化差距。

要重塑二者之间相容共生的文化模式,首先必须改变地方本科高校的文化定位。地方本科高校要树立适应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具体要求的文化理念,承担服务企业的文化责任和文化义务。

其次,地方本科高校要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纽带,促进地方本科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双师型”教师既可以成为校企之间互动和融通的文化使者,也可以在其参与具体企业生产、科研、营销、管理、服务等一系列企业活动之中,把企业文化带到地方本科高校的文化建设当中。通过“双师型”教师的文化媒介作用,校企之间可以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自然实现文化融通。

最后,地方本科高校要以“双证制”为制度依托,从学历认证的制度层面实现校企之间的文化共融和共生。地方本科高校突破以学历教育、单证模式为主的人才培养认证制度,实现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双证制”人才培养,就能使“双师型”教师所带来的企业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得以贯彻。教师层面的“双师型”和学生层面的“双证制”,使得地方本科高校和合作企业之间真正成为一个文化相容共生的文化合作体。

3.身体化层面: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做结合的文化认同

实现师生之间学做结合的文化认同,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身体层面文化转型的关键。“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学术性知识内部存在着明确的等级差异,即存在着所谓知识的层级化:精确知识尤其是可概括为数字的知识地位最高;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的地位高于口述的、民间流传的知识;远离生活的知识即与个人生活距离较远的知识地位高于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教学中倡导个人化的学习,而合作学习得来的知识地位就较低”[8]。“写”出来的知识成为传统大学所追求的理想知识。地方本科高校受学术型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注重培养在将来生活中享受“写”出来的知识的学术型人才②。这种知识获得方式的取向,使得地方本科高校在日常教学生活之中学做分离,知识的习得完全成为个人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设置模式,让师生之间的“教、学、做”成为一体化过程。

首先,地方本科高校要构建师生之间以“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文化认同。由传统的“知识本位(或学科本位)”过渡到“能力本位”,要以职业的视角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重新定位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

其次,由“双师型”教师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具有“双证”的地方本科高校学生。校企之间、师生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学做之间的有机结合,必定会为转型之后的地方本科高校形成品牌效应、提高核心竞争力、彰显办学特色,提供切实可行的文化路径。

[注释]

①我国的地方本科高校为公立高等院校,从体制上不同于美国的营利性大学,同样也要防止其“外溢效果”(external benefit);而传统的非营利性大学的办学模式,很难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因此探寻第三条道路成为当下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的当然之选。

②即使在拥有大量营利性大学的美国,诸如哈佛、斯坦福等知名大学,技术性学院都被限定在一定的知识范围等级之内。商学院属于二级学院,只能授予专业硕士学位;经济学博士须由经济学系授予。

猜你喜欢

营利性学术转型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是否缴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民办学校将分类管理
非营利性医院能否变为营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