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训文化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路径探析

2018-03-2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家训价值观核心

李 俊

(安庆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家训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将家训文化作为重要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的内在要求。将传统家训文化的精髓与高校实际联系起来,探索并创新适应高校环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落细落小落实具有现实意义。

一、家训文化概述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独特社会功能和特色的重要构成。家训教化行为记录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如《尚书·无逸》篇中周公对成王的告诫被称为第一篇完全意义上的家训。家训文化萌芽于先秦,基本成型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家训文化的发展期,出现了大量的家训作品,至今文献可考的就有80多篇。此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内容全面、结构完整的家训专著,如被后世称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宋至明清是家训文化发展的鼎盛期,这一时期家训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空前提高,并寓于家法、家规之中,影响较大的家训代表著作有袁采的《袁氏世范》、司马光的《家范》[2]、王阳明的《示宪儿》、张英的《聪训斋语》。近现代以来,家训文化迎来了转型期,主要体现在家训的形式和内容上。此一时期的家训多为零散的家书形式,内容上也多与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如《曾国藩家书》《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及冯玉祥《训子书》等。[3]

家训构成家规,家规形成家风,家风影响社会。这是大与小、点与面、个体与群体的辩证关系。[4]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训文化从萌芽开始就在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新时代,高校汲取传统家训文化中的精华,以家风为沟通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通过这个纽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民众,增强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二、家训文化的功能

以家训文化为纽带,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具体体现和现实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国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典型代表的家训文化在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中能发挥其特有功能,并给高校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多的载体和依托。

(一)传承思想文化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内涵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里面蕴含着浓郁的中国特色思想价值观。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和家庭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包括家谱家训在内的历史文献。代代相传的家训是祖先对后辈家庭教育、子女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是思想,家训是文化,家风寓于家训之中,对传统家训的传承实质上是对传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安庆桐城地区家训中比较出名的一句格言“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反映了当地人对知识和教育的推崇。缘于传统家训的影响,通过教育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的事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优秀的传统思想和家训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承载伦理道德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很多家训文献具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伦理意蕴,如颜子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帝范》。中国传统家训以家庭为主要施行范围,以治家立范为宗旨,涉及家庭子孙婚姻、生活、学习、立世、交友等各个方面,但其核心都围绕着教子立身、睦亲治家、修身处世等三个方面,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子立身方面,传统家训非常重视子女的立志修身,鼓励和告诫他们要杜绝恶习、崇德向善、勤俭持家。[5]如《安庆家训·聚星堂陈氏家训》共16条,主要教导族人明德修身、禁绝非为。[4]北宋名臣包拯一生清廉奉公,通过家训警示后辈:“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6]。这些思想表达了中国传统家训对子女德行的重视和深切期望。在睦亲治家方面,传统家训将家庭和睦团结作为家庭兴旺的必要条件。很多家训将孝悌放在百训之首,如《安庆家训·敦悦堂马氏家训》:“为子者,必孝顺以奉亲;为父者,必严督以训子;为兄弟者,敦友于以尽手足之情;为夫妇者,务敬让以尽友宾之礼。”[4]在修身处世方面,家训中会教导家族子弟加强自身道德品质的锤炼,从而更好地立足社会。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在其著作《聪训斋语》中写道:“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说的就是做人的品质和交友之道。

(三)营造社会风气

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是崇德明礼、向善向上。在家训的影响下,家族子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提升,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家训构成家规,家规影响家风,家风影响社会,家训、家规、家风、社会这四者是大与小、点与面、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家训中的条款包含很多道德规则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的化解。家训中的重教条款也是促进社会读书风气的重要途径,所以家训为社会风气的营造、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都做出了特殊贡献。

三、家训文化对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二者之间属于同质同构关系。在高校弘扬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进而在认同的基础上主动践行。

传统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基本特质和核心品质,如孝悌、仁爱、谦恭、勤俭、廉洁、忠顺等。新时代,我们要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核心内涵来源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并在现代社会彰显着传统文化的光辉。我们应将传统文化进一步凝练和升华,让它在新的时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家训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头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华了家训文化的基本要素,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阐释了当今时代新的思想元素。[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家训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精神和道德准则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主体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家训中都能找到对应的相关内容。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之母在其后背刺“精忠报国”四字以时刻提醒他忠君爱国;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家的祖训《安庆家训·太原王氏家训》第一条是社会公德,并且将“爱祖国”放在首位;一代国学大师储皖峰家的祖训《安庆家训·世德堂储氏家训》中有“国家至上,民族为尊。爱国爱族,家国同亲”之语。以上家训体现出传统文化将国家和民族大义放在重要位置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其家训著作《郑氏规范》中“和待乡曲,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一条体现了乐善好施、与人为善的友善精神。这些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提供了思想来源。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高校弘扬传统家训文化对涵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8]以家训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内涵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传统儒家教育提倡“德治”,主张用道德去感化和教育人。如传统文化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被视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这既是小德,也是大德;既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相处的基本原则。

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其著作《聪训斋语》首篇即写道:“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4]其中,“积德者不倾”就是通过家训的形式要求家族子弟积德、重德,只有这样,整个家族才可永盛不败。弘扬家训文化就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德”精神,传统文化中的“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德”的精神来源和“母体”。新时代只有将家训文化中的精髓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才能赋予传统家训文化以新的活力。

四、高校用传统家训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

在新时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社会思想,既是重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也是凝聚社会信仰的基本要求。高校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育人优势,利用传统文化在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大众最为贴近的传统文化之一。高校应以传统家训文化为载体,创新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高校用传统家训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路径进行。

(一)整体规划

在高校,用传统家训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多个部门联动,各个要素共同起作用。鉴于这种状况,我们要对涵育路径进行整体规划。在横向规划方面,要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与其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对比研究,并借鉴其成熟的教育模式;在纵向规划方面,将传统家训文化同新时代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和整合,并结合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时期的成长和学习特点进行整体规划。

(二)深度挖掘

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道德准则。保存完好的传统家训典籍只是家训文化的一部分,更多的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德性”通过典型家教故事、家族“传家宝”、家教实践等形式体现出来,如孟母三迁、陶侃之母封坛退鲊、包拯刻石立铭训子孙等。这些通过实际行为诠释家训思想的事例不胜枚举,现阶段应进一步搜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共通的家训资源,然后根据高校的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德性”在挖掘出的家训文化中体现出来,使传统历史家训文化跃然在现代社会的“德”上,从而为高校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资源支持。

(三)广泛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要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去感知它、领悟它。”[7]高校用传统家训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将家训文化与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将其融入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着眼于细微处,并将其具体化。要推进传统家训文化的实体建设,将传统家训文化中优秀的伦理道德及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途径通过高校教育活动平台充分展示出来。高校要通过不同方式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积极践行。首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学生展示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比如诵读家训经典、演讲比赛、邀请家训文化研究专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名人家族故居、家族宗祠实际感受传统家庭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召开专题研讨会或座谈会,组织学生撰写学习传统家训的心得体会,通过评奖评优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践行传统家训文化;其次,高校应紧紧抓住思想意识形态的主动权,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将挖掘出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留言和互动;第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优秀传统家训文化集结成册,将其作为学生的课外读本,扩大宣传的覆盖面;第四,将传统家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作成展板或宣传栏,通过校园景观文化的熏陶,引导更多的学生感受优秀的家训文化。

(四)重新建构

当今社会的环境和传统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家庭格局和结构的变化、文化价值体系的变化、个人权责意识的变化、教育方式的变化等,这些变化倒逼新时代传统家训文化进行重新建构。重构家训文化,首先要对传统家训文化模式进行梳理和分析,然后将核心的内涵精华建构起来进行再设计,最后将现代家训模式和传统家训内涵进行加工合成。

(五)凝练升华

传统家训文化中有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优秀成分,但同时也存在受传统社会制约的糟粕。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将传统家训文化进行系统分类和汇总,摒弃不适用于现代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大力宣扬传统家训文化精髓,将其它类型的优秀文化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再进行凝练。高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为引领,结合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和时代特点,综合创新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家训文化体系,既继承传统家训文化的合理成分,也与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相衔接,同时符合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时代定位。

五、结语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传承文化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将传统家训的思想文化传承、道德承载、社会风气营造等功能寓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中,要求高校积极探索整体规划、深度挖掘、广泛弘扬、重新建构、凝练升华等路径,以传统家训文化为资源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高校落细落小落实。

猜你喜欢

家训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训伴我成长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