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初探

2018-03-29胡成恩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培育现代化

胡成恩

(温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文化强国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与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与此同时,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正在发生历史性改观,正面肯定越来越多,党和国家也在近些年对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给予高度重视并开始大力倡导。这些变化似乎正在印证西方人的预言,“从两千年保持统一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有资格成为实现统一世界的新主轴”[1]284。这种变化就是中国人对这种命运自觉的开始,因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35。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复兴,价值基础的构建与共通,既是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也是其核心内容。

但问题在于,处在一个“古今中西”交融碰撞的复杂局面之中,这个“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当我们以全球化、历史性的视野看待“中国”的时候,我们心中的“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她庞大的经济体量、最大规模的军队,还是她似乎正在复制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和前途?简单地说,当“中国”不仅成为中国人自己的问题,也成为世界的问题之时,原因究竟来自于她同主导世界数百年的西方文明及其历史进程的相似性,还是她独一无二的文化和文明根源的差异性?她的文明主体性及其根据又在哪里?所以,“事情正在起变化”,但这种变化似乎并非一种业已达成或可一蹴而就的共识,而更像是一场事关命运兴衰的斗争。因此,我们应该牢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斗争的结果是走向自己的反面,建立新的统一,社会生活就前进了一步。”[3]423

一、现代化进程的两难:培育核心价值观面临的问题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们13亿多人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2]169。这条艰难曲折的复兴之路,同时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基于社会主义制度和现实国情所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这一现代化方案(党的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得到了验证,但当下有很多人在认识这种成功的原因上出现了偏差。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因素中虽有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及方法的借鉴,但更为根本的前提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对具体国情与世情的正确判断,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却认为,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成果,主要是市场经济和商品化社会及其带来的新观念、新价值;目前发展中仍存在的诸多问题,他们认为恰恰是对西方学习和借鉴得不够,恰恰在于我们同现代西方社会在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阻碍了这种学习、借鉴甚至是复制。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的结论之一就是主张“全盘西化”,继而否定中国之为中国的制度、道路、理论,乃至文化。不难看出,这种偏差和错误观念同时是这一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问题之一,即我们在“用西”的同时,这种“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模糊一部分人对“中体”的理解和认知,甚至使他们完全将二者本末倒置。因而,当下我们对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建构与培育,首先需要面对和斗争的就是这种在“中西关系”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念。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对西方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弄清楚其优劣所在,说清楚西方的现代化及其结果并非完美,反而存在着巨大的负面后果,这种负面后果在当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开始逐步显现。由此,与上述错误归因不同,我们要向大学生说明当下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是由于学习和借鉴西方不彻底,而恰恰是这种学习借鉴本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现代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针对我们自身的问题,构建对抗现代化之负面影响的精神力量与价值共识。这种对抗要落实在对“中体”的奠基和建构上,具体地说就是要构建和弘扬“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168。然而,现实的问题是随着我们自己的现代化的降临,这个中国之“体”在哪儿?是什么?中国人对其有自觉的“体认”吗?这些问题亟需重视和回应。

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已向人类证明,西方的现代化通过普遍的商品化社会在带来自由、民主、科学、法治等诸多正面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价值,如崇高价值的贬黜、“利维坦”式的道德困境[4]3、普遍的“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现象的泛滥、精神生活的沉沦与价值基础的崩塌等[5]5,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文化及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危机。可以说,自作为启蒙现代性之总结和顶峰的康德哲学或德国古典哲学之后,“虚无主义”便成了用来指责这种启蒙理想及其方案与后果的主要词汇之一。[6]92这种虚无主义之表现及后果在文化、道德方面主要体现为: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的破灭,伦理共同体的消解,以及个体从共同体生活及其价值认同中的撤退。伴随这种撤退的则是基于自然权利和个人本位的欲望“解放”,而解放的最终命运不过是沦为资本及其欲望生产机制的奴隶。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所需要的正是这种解放所带来的赤裸裸、单子化、具有冒险精神而又饱尝孤独与恐惧的鲁滨逊式个体。[7]8最终,这种虚无主义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将整个人类拖入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即20世纪“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也难怪西方的思想家们都已深刻认识到,在这种现代性之下,伦理学已不再可能。[8]73

那么,我们的现代化是否还要重蹈这种覆辙并以此为荣呢?那些坚持“全盘西化”的人会给出肯定的答复。他们会对上述西方现代性的虚无主义后果视而不见,更会将当下中国存在的一些负面现象归因于我们对西方模式学习、借鉴和复制得不够。他们会认为正是我们一直强调坚持的制度、道路、理论和文化才阻碍了这种学习和复制。事实上,他们没能真正认识到也不想去认识的是,我们所坚持的道路、制度、理论与文化,才是真正抵抗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负面后果的根本途径。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近40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巨大物质成就的同时,也正在以其巨大的离心力撕裂这个社会曾有的文化向心力和价值认同基础。这是改革和发展的代价,同时也是文化和道德“荒漠化”开始的可能,原有的伦理共同体正在这种离心力的撕扯中趋于解体。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及其单一的价值尺度,也正在从其应在的范围中不断溢出,侵蚀着人们对曾有的崇高价值、道德理想、文化传统的虔敬与体认;取而代之的却是普遍的政治冷漠,对国家、历史的疏离、陌生甚至是反感和敌意;继之而起的则是以个人本位、权利至上为价值取向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以及犬儒主义、享乐主义甚至是各种各样虚无主义思想的泛滥。但是,在没有共通的文化价值认同基础上的所谓“价值多元化”,不过是以“个人主义”和“欲望本位”为本质的“价值一元化”,这样的“多元”不仅不是“和而不同”,还注定将是“同而不和”。因而,当下中国文化和价值领域的建设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这个现代化进程的两面性。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所面临的困境,“现代人的自我认识与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的关系危机:不要现代性,殖民;要现代性,也‘殖民’——两难”[9]6。既然我们必须现代化,也已经走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问题就变成了如何避免现代化可能带来的文化“殖民”、历史虚无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换种方式说,就是如何确立我们自己的“文化主体性”,也即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由此,在中西比较中,我们同西方世界在社会制度与历史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本质差异才是我们文化主体性和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所系。

二、三种传统的融通: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

构建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培育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共通的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我们认同这个国家也彼此认同的基础,它就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最核心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是抵抗现代社会巨大离心力的最大向心力。因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特点是社会分殊化高、离心力大,因此一个现代社会如果没有足够的传统文明凝聚力,社会分崩离析的可能性相当大。”[10]39那么,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根源在哪里呢?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这一基础和根源既在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也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但对于这几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社会上却存在着很多错误认识。它们是我们自身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结果,因而也是培育和构建自身文化主体性所要面对和斗争的对象。因而,要构建共通的核心价值认同基础,首要任务是对这些错误的观点及其理由加以驳斥和澄清,并同时给出能够形成认同的认知基础与现实背景。

首先,在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上,亟需澄清和纠正两种错误观念,实现“两个历史时期”的统一贯通,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功能和属性问题。我们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其根本差异就在于我们的市场经济有其根本性制度前提,即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价值导向之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我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真正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并实现其价值诉求才是其最终的目的和归宿。因而,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加以矫正,而不是通过牺牲制度来进行全盘西化。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既要强调市场经济本身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要发挥和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在宏观调控和发展目的上的正确导向。由此,要抵抗和弥合市场经济、商品化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就要深刻地学习、领会和研究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及二者间存在的本质统一性。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错误的观念往往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割裂地加以看待,不是以市场经济的成就来否定社会主义,就是以市场经济的缺陷为由来否定市场经济。两种错误的观点都没能真正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精髓,进而也会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上出现相互否定的错误认知。[11]99

其次,在文化软实力与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中国”和“中国传统”的关系问题。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164。现代化及其现代性并非与传统文化势不两立,相反,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和命脉就在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早在1943年,毛泽东同志就曾说道:“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12]因而,无论是挽救中国的社会主义还是发展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相融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中国传统文明本身就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10]40。但同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故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11]17,更不是要开历史倒车,而是要“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推陈出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164。而现今社会,在认识这一关系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错误观念。这些观念不是用现代化建设来否定传统文化,就是以传统文化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核心价值。[13]这两种错误观点在造成价值观撕裂、文化认同危机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上述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缺乏共通文化认知与价值认同基础的典型表现,它可被简要概括为“三个传统”之间存在的“两个关系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有相关重要论述。比如,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11]101,做到“两个不能否定”[2]21。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163-164,“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11]100。从这些重要论述中不难看出,要培育好“核心价值观”,首先要理解好、宣传好“社会主义”这个理念、道路和制度。而要做好这一点,就要扫清社会上一直以来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错误认知,让广大群众和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连续性。除此之外,还要讲好“社会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即在“现代中国”和“中国传统”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要做到两个“不能否定”:不能用传统文化否定社会主义,也不能以社会主义否定传统文化。

因而,按照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14],核心价值观培育,特别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有一个共通的文化认知作为基础和背景。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三种传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来构建和培育。没有这种共通的文化认知基础与背景,24字的核心价值观将成为孤立无援的道德说教。只有在共通的文化认知基础与现实背景之下,弥合现代化之负面后果带来的撕裂与异化,核心价值观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最终实现认同基础的建构和稳固,以及在此基础上多元价值的“和而不同”,即共通的文化价值认同基础为“和”,多元价值取向为“异”。

三、以“融通”释“两难”: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2014年五四青年节时,习总书记在北大对青年大学生的演讲中曾说道:“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172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提出了要求和期望,也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重大任务和指导原则。核心价值观是“反应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最大公约数’”[2]168,是全社会应共同认可和践行的价值遵循,是将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凝聚为一体的精神纽带、价值基础。这种“共同体意识”需要在“共同体教育”中来培育和弘扬,而大学生就是这一共同体的主要成员,大学教育就是这种共同体教育的前沿阵地。在大学这一共同体教育中,当下中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在开设的“共同课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因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工作中承担的任务既相当重要又十分艰巨。

鉴于世情、国情及教育现状,作为意识形态斗争、宣传思想工作、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及工作者应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危机意识与使命担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建设及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系列论述为指导,从中国自身现代化进程的正反两方面实际入手,借鉴并探索对宣传思想和教育教学工作从内容到形式的改革创新,着重讲好“三个传统与两个关系问题”,一方面要弱化或消弭现代性之负面后果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要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及认同构建一个共通的认知基础与现实背景。

首先,应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这里的实际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的国情背景下,我国当前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实际及大学生的文化与价值认知的实际,等等。不难看出,我国文化建设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其主要表现为全社会尚未形成对中国自身文化主体性及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与体认。在中西差异及深刻转型中,中“体”之“体”尚未得到挺立与普遍认同。一方面,应认识到社会及校园中存在着大量不利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际因素及错误观念。例如,完全割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及其本质,用以市场经济为代表的西方模式或文化价值观来否定社会主义;以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间存在的阶段性差异来进行相互否定;以现代中国与传统中国之间存在的历史及现实差异来进行相互否定。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的运行法则及核心价值正在普遍地溢出,侵蚀着其他社会生活领域,让诸多不能以市场法则及其价值尺度来衡量和规范的领域充斥着逐利法则、道德式微、享乐主义与政治冷漠等现象。这些错误观点及不当溢出也在高校中滋生蔓延,因而它们应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教育对象及教育工作实际的重要方面。与此相对,意识形态工作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都应与这些错误观念和不利影响作斗争。

其次,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错误的思想理论及不良的文化价值观念作斗争,需要一种更强大的思想理论和文化价值观念作为支撑和保证。如上所述,这一更强大的思想理论和文化价值观念就奠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就扎根于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我们需要进行斗争的错误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与这两个方面相关,都是对这两个方面中的核心内容或关系问题的错误认识,甚至是刻意歪曲。因而,作为意识形态斗争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既然一定程度上担负着进行“共同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责任,就要在这两个方面增强自身的理论水平、主体意识,做好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和思想宣传工作。按照本文第二部分的论述,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就是要在理论研究方面加强自身对这两方面的认知水平。在习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将培育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目标导向,针对实际情况做好理论研究和教育宣传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在有中国立场和主体意识的前提下,做好“三个传统”间的融会贯通,以此应对“两个关系问题”及以此为思想基础的各种错误观念,并结合学生实际,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最后,应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理论课教学,应明确目标导向,用正确、扎实、强大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大力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避免工作和教学中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照本宣科”等为学生所诟病的现象;充分结合各方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及“共通的认知基础”构建。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方面,要讲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关键内容,要处理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也要从实际出发深入发掘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以及对中国当下特别是“文化软实力”建设、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在传承和弘扬以儒家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要讲好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讲好近代史上二者在不同阶段存在的关系问题。与上述“显性课程”相对,在各种实践和日常管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中,也应增加各种形式的“隐性教育”。只有上下联动、内外兼修、破立结合、教学相长,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构建共通认同基础方面的功能和地位。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培育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