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路径探析

2018-03-29塔丽婷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特色文化

塔丽婷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19次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的“人民的美好生活”,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条件的改善,也包括文化工作的开展,从文化维度论上被划分为“化人、发声、惠民、兴业”四个基本维度[1]。无论从哪一个维度上来讲,高校在其中担任的角色都至关重要。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文化传播和培育的对象,更是社会中的精神高地和文化坐标,负担着文化引领、文化推广、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建设的使命。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敏感的人群,思想波动和起伏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文化建设工作一直都处于重要的位置。

关于未来的发展之路,习总书记在报告中也给出了明确的方向,包括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与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和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等五个方面。高校应牢牢把握报告中的思想,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一、加强理论研究,推动中国特色哲学构建

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保障和思想资源。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若要朝着繁荣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和关键原则,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2]。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高校在进行理论研究时,首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不断结合新时代所展示出来的新特征,推进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创新,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的当代形态做出贡献。其次,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的方法论,从重读经典开始,深刻领会精髓,从中汲取营养,结合时代特征,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相融合的切入点和立足点,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依据[3]。最后,应坚持“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挺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有机地统一起来。“马魂、中体、西用”在一定层面上要求高校学者和科研人员立足中国实际、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中西文化,建立马克思主义学术自觉,通过理论的持续科学研究、思想意识领域的不断拓展,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二、推动“青马工程”,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着眼点。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寄予厚望,提出要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随着全球化经济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迎来了日新月异的繁荣发展。但互联网在传播知识、融合信息的同时,也有很多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影响着青年一代。大学生社会经验少,生活阅历缺乏,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解认识较为含混和薄弱,面对现今社会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容易在错综复杂的信息来源面前找不到方向。

基于此种现状,共青团中央在2007年提出了全国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号召。近十年来,“青马工程”的种子已经在全国很多大学破土成苗。长春师范大学于2012年启动了“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创立了“二二三七四”的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佳绩[4]。然而,在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青马工程”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推进“青马工程”的实践中,必须不断思考和探索,肩负起培育大学生骨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艰巨使命,真正使大学生骨干在知、情、意、行方面坚定价值自信。

三、融合新旧媒体,营造红色网络环境氛围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这四种传统媒体逐渐被各种网络媒体取代,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很大的冲击[5]。可是,传统媒体依然有其优势。从内容来说,传统媒体的严谨性、媒体评论的思考深度都是新媒体所缺失和不足的。从接受形式来说,电视与广播的被动方式、报纸杂志的高品质印刷所带来的视觉体验是其不同于新媒体的特点。在高校中,师生学习方式与纸媒密切相关,学生对传统媒体的接受程度较高。为此,适度地保持传统媒体形式的存在也是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内容之一。

新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更新着我们的媒体观。个人博客、QQ空间、朋友圈、公众号和微博一步步开启了自媒体时代的大门,而起源自电竞行业的网络直播把自媒体推向了实时化与商业化的高峰。要做好新媒体的传播,必须把握“内容”和“渠道”两条主线,单纯的“内容为王”或“渠道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6]。在设计成本、印刷成本和维护成本不断降低的当下,创作出更多、更好、更接地气的适应高校师生的内容变得更加容易,很多高校公众号中推出的文章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很丰富、很接地气,但问题在于渠道不畅、推广不力,无法占领宣传阵地。想要解决渠道的问题,可以由校方自上而下地进行宣传,也可以借鉴并适当使用新媒体营销的手段与策略。

四、整合教学资源,开发本地红色文化素材

高校思政课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多年来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被看好。从形式来看,只灌输理论,不联系时事,填鸭式、“一言堂”式较为普遍。从内容来看,题材缺乏时效性,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无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手段来看,交互度低,参与度低,方式方法保守[7]。为此,近年来各高校一直在改革思政课的内容和方法。长春师范大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采用的翻转课堂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高,接受度较好,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小组模式仅能展示部分精英学生的情况,学生的自学过程监控程度有限[8]。

数字化教学并不是单纯地把教师讲授的课程转化成数字化形式存储,其重点是将整个课程以数字化的思路、信息化的手段重新规划组织,创作出更好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学效果上与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差距,配合数字化技术的实体资源容易让学生接受。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对策。

其一,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良好的规划和组织,对现有的历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课程讲座、纪录片、教学片、时政新闻、先进事迹等进行重新归纳、分类,建立数据库,完善搜索关键字,组建基于校园网环境的高速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免费无线接入点,并结合在线教学和慕课的技术与形式进行点播或阅读。

其二,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声光技术,建设红色文化展馆长廊。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延伸,可以用来模拟对象,让学习者在现实环境背景中看到虚拟生成的模型对象[9]。从2013年以后,增强现实技术已经落地,基于既有技术的应用开发已经开始在教育界崭露头角。同时,全息显示技术、交互显示技术等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模型,在各大博物馆、展览馆中均已应用。陕西博物馆、北京市海淀公共安全馆[10]、浙江省博物馆等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增强现实技术,展示馆藏物品的历史背景、立体模型、资料片等。

其三,结合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开设校外教学基地。让学生走访历史遗迹,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五、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文化建设工作尚有很多未开发的领域。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把工作深化细化,创新接地气的方式与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特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完美的特色党建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