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五个认同”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定位

2018-03-29王月会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祖国

王月会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习近平总书记自上任以来就对民族问题十分关注,对搞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有着深刻的洞察,在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先前民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认同”的思想,从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新境界。

一、“五个认同”的提出及内涵

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至此,习近平在“四个认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由此形成了“五个认同”的思想,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五个认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具体说来,对祖国的认同是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前提,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是对祖国认同的基础,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建设文化强国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对祖国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以对祖国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为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党的认同和归属感培育工作的有效进行要基于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要以对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作为支撑。总之,“五个认同”的各个部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辩证地统一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民族的“五个认同”的思想,是实现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早日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美好夙愿。

二、“五个认同”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定位

(一)对祖国的认同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阵地

我国伫立在亚洲东部和太平洋西岸,辽阔的土地养育了十几亿的人口。各个民族生活在共同的地域上,各民族的精神因为地利而产生了共鸣、达成了一致。祖国的领土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显性”的阵地。祖国的完全统一,关乎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乎我国人民的利益。因而,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意愿,并得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拥护。祖国的统一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提供了一个“隐性”的阵地。所以,对祖国的认同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阵地。

(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纽带

秦朝以来,我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代以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外,挽救了国家,挽救了人民,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赢得了我国发展的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因与国外交往的增多而对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同。所以,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纽带。

(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根基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不仅包括各民族的文化,还吸取了国内外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化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中华文化上找到了共性和突破点。如果没有中华文化,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将会步履维艰。所以,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根基。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领导保障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实践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反过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被历史和人民选择,主要还是在于自身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着“一个领导核心”“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的重要作用,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人民群众走自己的路,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部分,必然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样才会有“主心骨”,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果缺少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就会丧失生存的活力。所以,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领导保障。

(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载体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现在的,又是未来的;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先进性。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应该带有中国的特色,应该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相一致。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

三、推进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对祖国的认同措施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所以,加强对祖国的认同、推进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主要表现为爱国。首先,保护领土和主权完整。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神圣而不可侵犯,一旦遭到侵犯,我们就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给予强有力的回击。其次,实现祖国的统一。我国的一项历史重大遗留任务就是祖国的统一大业。祖国的统一是民心所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要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通过多元化举措来加强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增进人民的感情,实现民意相通,进入“相融”的新阶段。最后,坚决同国内外的一切敌对势力作斗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会有一些不法分子做出一些损害我国和人民利益的事。我国必须依法给予其严厉的制裁,维护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利益。

(二)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措施

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推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的主要表现为民族意识的培养。首先,对中华民族来讲,要打造民族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2014年9月29日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见,打造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国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其次,对各个民族来讲,要求同存异。中华民族呈现多元一体的结构,由56个民族组成。各个民族带有民族特色,民族之间存在差异,这时就需要求同,以此为突破点,促进交流,达成共识,实现民意相通。但是,求同并不等同于同化,求同还需存异。各个民族还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本民族原有的特色,在共识的基础上逐步深入了解,进一步推动民族意识的培养,促进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最后,始终不移地坚持“走出去”与“走进来”。在2014年3月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走出去”和“走进来”是促进各民族发展的有力举措,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地区之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民族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的主要表现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和未来文化的发展。首先,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与继承与发展的态度。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糟粕、有精华,中华儿女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实现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接,找到传统文化的着陆点和容易被现在人接受的表现形式,用传统文化服务现代社会和人民。其次,对待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外来文化,要采取珍惜与维护本民族的文化、承认和尊重外来文化的态度。对于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与创新,保持文化的活力和先进性。对于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要将之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其本土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最后,对待未来的文化,要把握方向,实现改革与创新的统一。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措施

在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推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主要表现为党的建设。首先,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全党,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凝聚各方面的人才和力量,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治国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以改革创新加强党的建设,经得住考验,抵得住风险,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其次,全面提高党的科学领导水平,尤其对各民族的科学领导。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又有着自身的特色。党对各个民族的领导,要从民族的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少数民族与中央的隔阂。党和政府要针对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维护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最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必须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我国应该建立整套全面的科学有效防治腐败、严惩腐败的制度,严格规范党员干部的所作所为,真正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五)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措施

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能摇摆不定、忽左忽右,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推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主要表现为发展道路。首先,大力解放和发展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完善经济体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次,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我国迫切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重视素质教育,专注核心人才的培养,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最后,坚持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加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兼顾不同阶层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建设的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代表团上参加审议时说,“在新疆的一切工作都要让广大的各族人民群众,及时地、尽早地享受我们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的“五个认同”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问题探索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新时期我国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丰富了新的形式,拓宽了新的渠道,深化了新的理解,反映了我国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紧迫性,体现了对民族发展规律的尊重与遵循,把握了国家、民族和人民和谐相处的发展脉搏,为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对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祖国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