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准扶贫与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2018-03-29姬咏华李诗蔚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社团辅导员

姬咏华,李诗蔚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高校扶贫工作是“精准扶贫”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短期的经济帮助,更需要获得一份可以安身立命、彻底摆脱贫困的工作。目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必须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积极发现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中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性工作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其就业前夕提供一些帮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大学生一入校就有计划地开展工作。高校的有关部门必须齐心合力,构建帮扶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长效育人机制。

(一)精准识别需要就业帮助的贫困大学生

高校精准扶贫的关键在“精准”二字,要求扶贫工作必须落到实处,真正让贫困学生受益。

首先,要精准识别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精准识别是做好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必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家庭经济认定的校内外制度体系,严格杜绝在认定过程中的假材料、假证明,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断拓展认定途径,丰富认定形式,从多角度、多途径认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与各地方民政部门建立直接的联系,实现从地方到高校再到地方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途径,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不断细化认定标准,确保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精细化。[1]

其次,要精准识别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从学生入学之初就要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在其后继续跟进。有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成长,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很快,到毕业时各方面的优势明显,已不再需要学校方面特定的就业帮助。而有些贫困大学生因自身、家庭、所学专业、地区差异等因素,就业非常困难,在毕业时仍需要学校提供的就业帮助。因此,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有必要建立贫困大学生的帮扶档案,记录大学四年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及能力提升状况,为今后对贫困大学生提供就业帮助积累信息,也为今后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储备第一手资料。

(二)找准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中扶志与扶智的关键点

高校的扶贫工作有其特殊性,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和其他被资助群体有非常大的区别。他们的困难是阶段性的,其贫困原因比较复杂,有些贫困情况不是通过单纯的经济帮助就能得到解决的。因此,高校应在了解受助学生的阶段特点和需求差异的基础上,有区别、有重点地对困难学生进行帮扶。

精准扶贫不仅要做到经济帮扶,更要注重精神帮扶,提倡扶志和扶智并立。这种帮扶工作不仅要贯彻贫困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还要延伸到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在扶贫的最初阶段,经济帮扶是重点。在扶贫的发展阶段,精神帮扶是重点。要引导学生自强自立、积极向上,在解决学生的基本学费和生活费压力后,积极开展以勤工助学为主旨的扶贫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自立意识,争取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经济贫困问题。

(三)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要找准来自社会、家庭的客观问题,还要解决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主观问题。相当多的贫困大学生存在就业心理问题:自卑心理导致自信心缺失,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比较容易消极放弃,将就业失败的原因一味归于家庭、命运等。也有一些大学生对就业期望过高,急于摆脱贫穷的生活,导致心理压力过大,严重影响其未来发展。因此,要做好高校精准扶贫工作,必须长期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实保证扶贫工作的长效性。

高校对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和积极引导可以极大地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因此,高校应该从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入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创造有利机会帮助贫困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积极推荐优秀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形成良性循环的用人育人模式。这些都有利于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加其对就业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四)坚决遏制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腐败现象

高校精准扶贫领域内的反腐败工作刻不容缓,要把“精准反腐”有效融入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体系中,构建全面透明的精准扶贫体系,把扶贫资源公开、公平、公正地分配给贫困大学生,确保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及各项优惠补助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需要帮扶的学生身上,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精准扶贫的目标。

为遏制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腐败现象,必须认识到贫困大学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畅通学生的举报渠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监督工作,支持学生行使监督权,形成多方约束机制,让扶贫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要加大对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人员的反腐教育,坚决做到以“零容忍”的姿态对待一切腐败行为,组织有关人员观看反腐教育专题片,开展相应的预警教育,大力宣传先进事迹,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的自我约束能力,确保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精准扶贫工作中应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为应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要做好相应的基础性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扶贫对策,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率。

(一)构建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服务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积极与政府、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2]从贫困大学生入学起便为他们的职业指导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通过推动有关合作企业及用人单位向贫困大学生提供兼职、实习机会,为他们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不断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管理机制,将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始终,保障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实施。[3]要不断创新职业指导模式,制定职业指导的长期规划,充分调动校内教职人员与校外社会资源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校内各级领导都投入到这项系统工程中,确保任务得到有效的完成。还可以尝试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就业指导导师制度,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指导。导师帮助贫困大学生时,要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有针对地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不良心理。

(二)积极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

大学生社团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社团的各种实践活动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相对封闭的内心世界,锻炼他们的心理意志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获得自信,增强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抗压能力。参加大学生社团有利于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动力,培养其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针对大学生社团活动层次不高、社团活动缺乏整体规划和专业教师指导、社团经费不足、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等问题,高校应积极建设科学、规范的大学生社团,探索大学生社团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加强社团导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大学生社团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4]

(三)高度重视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非常了解,可以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参与各项活动,提升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鉴于贫困大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辅导员可以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就业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合理的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5]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都能尽职尽责地帮扶贫困学生,对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应得到学校的认可、鼓励和支持,以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学校还应该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类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最终为指导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的助力。

三、结语

总之,高校必须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之作为高校精准扶贫的研究重点。这既有助于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精准”进行,也有利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必然产生不可估量的良性影响。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社团辅导员
缤纷社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K-BOT拼插社团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