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2018-03-2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孔子教育

金 莉

(阳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广博的知识、新的教育方式等。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开阔视野、不断进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引导学生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不断思考,才能确立合适、恰当的目标;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成为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从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冯友兰对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评价一语中的,认为:“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以教育为职业的‘教授老儒’;他开战国讲学游说之风;他创立,至少亦发扬光大,中国之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之阶级。”同时,冯友兰认为,孔子的行为及他在中国历史的影响与苏格拉底的行为及其在西洋历史上的影响十分相似。[1]在孔子的教学生涯中,因材施教的提出与应用,一直散发着持久的魅力,对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一、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简单阐述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一方法主要是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首创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充分了解每个弟子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地进行教学,从而使他们每个人都能获得符合自身个性的知识,从而发挥各自的专长。朱熹把孔子这一教学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官学的发展处于低谷,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历史现象。孔子一生漂泊,其讲学场所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受教群体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所以,他在施教过程中往往因地、因人、因事、因时而表现出不确定性,这便是学界常说的“教无定所、教无定时、教无定规”。正是在无定所、无定时、无定规的教学实践中,孔子逐渐提炼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最大可能地激发受教者的潜能。例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谦人,故退之。’”孔子深知子路逞强好胜,所以对他的行为予以抑制。而对一向不自信、怯懦的冉求,孔子却对他大加鼓励,让他放手去做。正是因为孔子的因材施教,才有了孔门十哲等大儒。

孔子将“因材施教”这种方法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教学当中的前提条件是他能够准确深入地了解他的学生。孔子常用的了解学生的方法有两个:一是个人观察,二是谈话交流。关于个人观察,孔子较为全面的从言行、独处、动机等方面来全面了解学生,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听其言而观其行”(要避免单凭言论来对学生做出判断,要具体看他的言行)、“省其私”(要看学生远离老师视线即私底下的表现,这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在观察一个人的时候,不仅要看他的行为,而且要看他行为背后的动机,考察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都是关于孔子如何开展因材施教的具体操作。孔子通过各种方式的谈话与交流,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的兴趣志向,为开展针对性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现代学校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意义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是优秀的教学思想,经不同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发扬光大、传承至今,对当今的教学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因材施教是改变学校弊端的要求。目前学校教育严重偏离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的经典命题。“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现代学校教育过程中却异化为各种制度化考试的附属品。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往往只是应试教育,作为主体性的人被压抑了。为此,在教育改革中,“实行人文教育”“教育回归生活”等呼声越来越高。教师只有切身实地地叩开学生的心扉,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将因材施教原则从口头落实到行动,才能让教育真实地发生。

第二,因材施教是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的需要。孔子创办的私学用的是个别教学的形式,中国古代的私塾、书院和欧洲中世纪的学校也都采用个别教育的形式。尽管在个别教学过程中是一名教师面对着多名学生,学生因为自己条件不一而导致学习的进度与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小规模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呈现。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这种传统的小规模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制所取代。班级授课制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小班教学作为对班级授课制的修正,既保留了班级授课的优点,又融入了因材施教的具体要求。在小班教学的环境下,师生之间交流机会增多,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深入了解学生,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去与教师进行交流。

第三,因材施教呼吁教师素质的提升。在应试教育的围阻下,因材施教逐渐沦为一种口号,让教育回归于人的价值追求便也荡然无存。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为保障升学率,对学生难以做到一视同仁。鉴于此,要大力提升教师素质,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而非升学,明确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并创造空间,如鼓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课外小组,利用同辈团体的力量及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因材施教的施行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

第一,教师要学会观察。赫尔巴特曾说过:“个性只能被发现,而不能由心理学推断出来。”孔子对学生个性的深刻了解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得来的。观察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功,孔子在观察学生方面给为人师者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首先,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告诉教师不要仅仅根据片面之词来判定一个学生。教师要亲自观察学生的行为,克服主观臆想,提高知人之明,准确地对学生下定义。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学生更是如此。小学生乐意于在教师面前表现出好的那一方面。学生只有自以为在教师和学生的视线之外时,才会出现其本来面目。教师在这个时候对学生的观察结果才是最真切的,所以“省其私”是必要的。

第二,教师要改变学生观,树立学生主体观。教师要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界越来越强调学生作为“主体人”的地位。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鲜活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这种差异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所以,教师必须承认和正视学生个体差异,树立学生主体观,并竭尽所能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所独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教师要尊重个体的需要,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特点,追求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有意识、自觉地实施因材施教。

第三,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有了教学专长后,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科研训练,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已有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实现自我发展,为新手型教师和熟手型教师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让不自信并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逐渐对其进行锻炼;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第四,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教学事业。教师既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关心爱护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是优秀老师应该具备的必要品质。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建立平等、理解、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合格的教师要把教育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把教育当作普通的职业。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真正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像孔子那样,既爱护学生,也受到学生的尊敬。孔子具有高尚的师德,培养出诸多优秀的人才。

第五,教师要有诲人不倦的专业情意。“孔子热爱学生,视徒如子,‘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孔子要求教师以教为业,以教为乐,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求学的最高境界。教师不仅要有“知教”的能力,还要有“好教”和“乐教”的态度与精神。教师的态度、专业发展动机、教师的信念和实践等都是影响教学反思的重要因素。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坚定专业理想,克服职业倦怠。有的教师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其没有坚定的专业理想。为了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需要教师树立坚定的专业理想,达到“乐教”的境界,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孔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