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2018-03-29王芳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8期
关键词:个性化心理健康微课

王芳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1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课堂教学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历了从公选课到必修课的转变,教学理念逐步从矫正心理障碍更新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也面临诸多的困境。其一,课程内容系统全面,但无法深入指导学生。该课程基本涵盖了人际、恋爱、情绪压力、自我等全方位内容,有限课时内导致各知识点只能浅尝辄止,学生无法产生共鸣;其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学方法仍以“满堂灌”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尤其是在大班授课情况下,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成了“老大难”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其三,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传统课堂需固定时间和场地,统一教学内容和进度,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实际上,每个学生心理困惑不同,每个年级学生心理需求各有差异,每个学生学习习惯也各有其特点,“一刀切”的方式必将导致课程与学生需求脱节,忽视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如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创新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

2 微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可行性分析

微课由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2008年率先提出,国内学者胡铁生将之引入中国,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以其“短、小、精、趣”的特点,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碎片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微课大潮。然而微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需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

2.1 微课特点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视频、动画、图片、音频等素材,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和有趣,增进感官刺激,激活学生体验。微课内容短小精悍,主题明确,方便资源上传共享和下载观看。此外,微课鼓励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讨论,创设了互动平台,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地建构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理解和应用。

2.2 教师意愿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师资团队多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敢于创新,愿意主动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且具备基本的信息化课程开发、应用能力。调查表明,58.5%的教师表示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参与微课程建设,且有61.3%的教师对微课程教学效果给予肯定。可见,微课在教师队伍中具备较广泛的认同基础,对微课持接纳的态度。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微课建设平台的“大数据”,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3 学生需求

当前,互联网正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他们依赖网络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追求新颖刺激,热衷在公众平台表达自己。微课的开放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较好地契合了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他们不喜欢被动、强制和“满堂灌”的方式,拒绝“一刀切”课程设置,而微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掌握学习进度,能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和需求。

2.4 课程性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课程属性决定了该课程不仅重视理论学习,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个人的体验和反思。传统课堂多以教师讲授为主,难以给学生反刍的空间。而微课通过任务单和习题册,帮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微课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可以灵活应用于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有效结合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和整合自身的经验,促进个人成长。可见,微课能更好地呼应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主旨,凸显该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的特色。

3 基于微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

网络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顺应时代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改革。该文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提高微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3.1 精选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需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突出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的重要议题,兼顾科学性的同时,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应强调“小而精”。不仅要选取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因为只有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充分利用视频、动画、图片,丰富学生感官刺激,激活学生情感体验。由于微课往往节选自某个专题,容易造成零散、不成体系的问题,因此要注意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和内在逻辑,适当兼顾系统性和完整性。讲解知识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学生“学”的特点,通过巧妙设置悬念、提出疑惑、澄清误区等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而不是简单地知识点拼凑。

3.2 突出学生主体

优良的教学设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打破传统课堂中教师垄断者、主导者的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微课的互动性很强,一方面它可以作为知识点导入直接引入课堂,并结合参与式、体验式等方法,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灵活应用于“翻转”课堂,通过课前预习,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被动地等待教师传授知识,而是带着自身对问题的理解、困惑和思考进入课堂,与老师、同学开展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课后练习、任务单等方式,积极拓展知识的应用,在实践中不断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在这种课堂模式下,传统“满堂灌”变成了教师的答疑解惑,学生成了真正的课堂主导者,教师则转变为课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此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视频、交流问题、展开讨论,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3.3 搭建互动平台

微课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凸显互动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互动平台。首先,微视频需发布在互动平台以供学生下载观看。其次,学生必须依托平台发表观点、展开讨论、提出疑问,创建师生、生生互动平台。再次,教师依靠平台启发思考、布置作业、给予反馈。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平台,掌握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实施个性化的辅导。互动平台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开放性和互动性,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互动,让每位师生都有机会平等参与对话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课堂所学内容在课外不断的发酵、扩散和传播,让每个学生在多元互动和丰富体验中主动构建知识。

3.4 提升教师素质

面对“95后”甚至“00后”大学生,教师普遍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好的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应付各种突发状况、管理各种刁钻学生的能力,甚至要求教师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还要随时根据学生的疑惑给予解答,不仅考验教师对知识深入全面的理解,还挑战教师临场应变能力和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这种隐性的能力绝非一日之功,最终考验的是教师的综合素质。然而,大部分高校师资队伍整体上呈现低龄化、低职称化、低专业化和低专职化倾向,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5 建立奖励机制

微课不是简单地拍摄一个微视频,包含选定主题、撰写脚本、教学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紧密相关的环节。需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和疑惑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浏览和批阅学生的作业,同时结合课堂互动、作业情况等方面给予学生评价。相比传统课堂,工作量不降反增,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相关部门应建立激励机制,对微课研发、使用和推广方面具有优异表现的教师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个性化心理健康微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