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艺术低龄化传承研究
2018-03-29张瑞全
张瑞全
“凤阳花鼓虽然历史悠久 , 但仅是一种民间歌舞, 形成为戏曲形式则是近几年的事, 现流行于凤阳、滁县、定远。”[1]凤阳花鼓在建国后的主要表现形态是 “双条鼓”,是一种以舞蹈为主的艺术,尤其是被誉为“东方芭蕾”之后, 流传全国,影响遍及东南亚。艺术形式涉及戏曲、曲艺、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是一种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市场、文化等发展,对凤阳花鼓艺术的主体、内涵,以及发展形式等产生一定影响,同时,程式化内容影响了年轻人学习凤阳花鼓的兴趣,故而导致凤阳花鼓艺术传承的断层现象、老年化现象,因此,应选择低龄化的传承方式,从低龄人群抓起,真正做到民间艺术的创新性传承。
一、凤阳花鼓艺术低龄化传承的必要性
凤阳歌不仅对我国其他地方的民歌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广泛吸收其他地方的民歌精华,因此,凤阳花鼓与地方文化,以及其他艺术之间是交融的,并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大众艺术。表现为继承和发展并存的状态,呈现出活态发展的性质,有必要培养低龄人群对凤阳花鼓艺术的兴趣。
(一)凤阳花鼓艺术流变的特性,丰富的曲调内容,强化了低龄人群学习的必要性
凤阳花鼓艺人们为了糊口,手敲花鼓走遍大江南北,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创新性的把所遇到的民间小调融进花鼓的表演中,不仅丰富了凤阳花鼓艺术的曲调,增加了表演形式和内容,还把凤阳民歌传到全国各地,这种流变中的融合、创新的曲目,是凤阳歌得以流传,被其他地方群众理解和接受的关键。如20世纪30年代的《凤阳花鼓》,是金嗓子周璇演唱的,而与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民歌十分类似。这说明凤阳花鼓艺人周璇去过江浙,并融合了当地的地域性艺术,使凤阳花鼓已经流变为区域化的大众艺术,一种区域的文化现象,一些原生态的内容被演替、更新,已经成为区域民间艺术瑰宝,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故而,有必要从低龄儿童开始培养,同时随着低龄人群的成长,社会的发展,以及其他艺术的创新,低龄人群会有更好的机会创新凤阳花鼓艺术,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凤阳花鼓艺术的传授方式,展示传承特色,强化了低龄人群学习的必需性
其实,年轻人创新的可能性最大,可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进行结合,满足自己审美需求的同时适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创新性地发展传统艺术,不过年轻人易受到各种影响而随意放弃。然而,像石金礼的绝技,常春利的花鼓灯技术,以及冯国佩表演的强韵律、美身姿、真情感、媚神态,这些都是前辈们从小练就的功夫,长期的表演过程中的自我创新,是对父辈们技艺的超越,适应他们的时代发展,而不是父辈的时代需求。“野鸡式”和能在空中转体 180 度的“小五腿”是著名花鼓灯老艺人——人称“石猴子”的石金礼的绝技;目前,这种高难度的动作已经无人可以做到,而人称“老蛤蟆”的著名鼓手常春利,很多超凡的花鼓灯技术已经看不到了。这说明凤阳花鼓的有效传承出了问题,同时,西方芭蕾舞也都是从低龄学起,很少有成年人把芭蕾舞学的很好的,同样被美誉为“东方的芭蕾”的凤阳花鼓也应该是低龄化的学习,从小强化体质训练,锻炼身体的灵敏度,只有扎根到传承人的血液中,视传承人为终生职业,这种艺术的传承才能长久,才能不断创新。
(三)凤阳花鼓艺术的说唱特性,展示了时调性,增加了低龄化人群学习的可能性
凤阳花鼓是集演唱、舞蹈、戏曲、曲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由于舞蹈语汇的相对单调,表演角色的概括集中,因而演唱成为花鼓艺人表达情感、叙述故事的主要艺术手段。 简单的歌词、节奏化的语调,以及随性的舞蹈语言等,适合低龄化受众群体的生理特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夫妻、姑嫂组合的艺术形式单一,比较适合低龄化人群的学习,在幼儿园、小学,以及初中等阶段,无需牵涉许多人,俩俩组合即可,排练起来简单,增加低龄人群学习凤阳花鼓的机会。20世纪50年代初形成的“双条鼓”的表演形式,更加强化了低龄化传承的可能性。鼓条为两根一点五尺左右的细竹根,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鼓条敲击鼓面,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左右,形状、尺寸,色彩,以及装饰等,对低龄化人群具有强烈的吸引,能够引起低龄化受众的兴趣,就像他们平时的玩具,在玩“玩具”的同时接受了凤阳花鼓艺术的熏陶。
三、凤阳花鼓艺术低龄化传承
对于凤阳花鼓艺术的研究与保护内容很多,无论是加强凤阳花鼓灯艺术的研究传播力度,保护花鼓的传承人,还是成立花鼓文化艺术生态保护区等,大都是从基础角度出发,仍然是以最传统的形式对凤阳花鼓进行研究,大都是一种保护的手段,较少涉及凤阳花鼓艺术创新性的传承研究。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凤阳花鼓出现传承的断层现象,几乎要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避免这一危险的产生,保护住这艺术瑰宝,凤阳花鼓传承离不开低龄化人群的加入。
第一,提高现有传承人的生活质量,以一种历史使命的意识,提高低龄化人群学习质量
任何时代、任何环境背景下,艺术人的生活质量是根本。凤阳花鼓艺术起源于生活所迫,是底层劳动者谋生的手段,吃尽了流离颠沛之苦。凤阳人的卖艺也可以说是一种带有卖艺性质的行乞,以故乡的山歌、殃歌,以及 “十年倒有九年荒”等为内容,从民间歌舞发展成为江湖卖艺,保存了民间文娱形式的小歌舞,并在这一基础上丰富起来,成长为“凤阳花鼓戏”。然而,当下艺人的生活质量却堪忧。“花鼓艺人,在安徽省出名的只有十人,这十人除去已经去世的,在世的大多数都是一个人住在陋室里,捉襟见肘,多愁多病,生活实在困难”[2]因此,对传承人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保证传承人有个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以及医疗卫生上的政策扶持,让传承人生活无忧,生病就医等都有保障,故而传承人有个年轻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继续以“口传、身授”的形式,培育低龄人群,传授凤阳花鼓的各种技艺,以最精湛的技艺吸引低龄化人群,这样就可以扩大花凤阳花鼓低龄化影响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花鼓灯的壮大及发展,让花鼓艺术流传于世。
第二,延续传统的传授方式,利用父亲角色,强化低龄人群传承的责任
传统的凤阳花鼓主要由夫妻俩组成,女的先唱《凤阳歌》,接着唱《花鼓曲》,男的则插科打诨。清朝的凤阳花鼓的表演者为两位年轻女人(姑嫂关系),一人击鼓,一人敲锣,齐唱或对唱。这种组合形式说明凤阳花鼓艺术传承是从低龄化抓起,父亲的角色与师傅的职责同化了,传统的凤阳花鼓传授,从低龄人群抓起,今天,对凤阳花鼓的传承更应该从低龄化开始。当地政府可以提供资金,建立生态博物馆、生态村,不仅利用媒体技术的动画,还原当时凤阳花鼓表演的场景,展示凤阳花鼓的表演道具,如:腰鼓、双条鼓、锣,以及道具的装饰物件等对凤阳花鼓进行宣传。组建培训班,招收一些低龄人群的学员,由传承人执教,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办学,被传授者内心深处的概念是长大后会向师傅一样从事花鼓艺术,把花鼓艺术作为终身职业在做,会投入全部的精力。
第三,保持现有曲目,增加时代元素,从而提高低龄化传承的效率
凤阳花鼓曲目丰富多彩,有凤阳人民对旧时代悲苦生活的无情控诉,如:语言质朴,毫无掩饰的诉说了生活的凄苦与无奈的《讨饭歌》。[3]也有对新时期幸福生活的纵情歌唱,如:1955 年,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受到了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人的好评,被誉为“东方芭蕾”的《王三姐赶集》。[4]无论悲情的艺术,还是歌颂时代的艺术,都是当时的曲调,知道时代背景的人才能够理解,才能够引起共鸣,而当下,低龄化人群无法感受被迫行乞的行为和人物的心理,也不能理解1955年,一位勤劳能干、为人和善活络、思想进步、对新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的新时代青年农民形象。因此,应改变凤阳花鼓艺术的内容及表演形式、样式,融入时代艺术语言,尊重当代低龄化人群的审美思维,让低龄化人群主动走进凤阳花鼓艺术的世界,并掌握凤阳花鼓艺术的优秀技艺和奇特风格。同时,增加能够吸引眼球的东西,增加表演的独特性,而不是随意的用新鲜时尚的事物取代。现有的传承人应对流传下来的动作行为元素等,进行分解、发掘、归整,并反复练习实践,在凤阳花鼓艺术自身文化基础上,融合现代元素,在动作、扇花、步伐、动作组合、技巧等多个部分进行不断的创新,寻找适合低龄化人群表演的曲调和内容。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更需要单纯的学习花鼓灯这一自娱自乐的舞蹈文化,只有低龄化人群愿意学,凤阳花鼓艺术就不会中断、失传。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不管是热爱花鼓灯的艺人,还是群众,人数将会越来越多,因此凤阳花鼓艺术的传承人将越来越年轻,不会出现老龄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