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话到对话: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转变
2018-03-29陈炫瑛
陈炫瑛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占据网络高地,转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把握话语权,筑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转变的旨归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更容易受到来自网络世界的影响,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和挑战。因此,立足变化了的时代背景,关注大学生的新诉求,不断转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选择越发多元化。特别是在网络不断普及、新媒体技术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
(一)转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是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迫切诉求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借助网络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也在交融中变得多元多样多变。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各种思想,喜欢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多元的文化和思想,高校成为了思想交锋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事关大学生思想引导的主流问题,事关高校安全稳定,需要转变话语方式,不断优化话语体系建设,才能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穿透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转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是创新发展校园文化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组成要素,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积极传播正能量[1]。从网络逐步渗透生活的现实出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占据高地,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引导话语方向,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因此,在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要不断转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接人气、更接地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与载体。这就要求高校在创新、强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立足发展新情况,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用心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借助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加强校园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创新校园文化传播模式,引领大学校园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转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顺势而行,随机应变做到“三因”,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有多变性、复杂性、创新性的部分。因此,立足信息网络时代背景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发展、成长成才的特点与需求,加快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方式转变,增强思政工作实效性、针对性尤为必要。
二、“独话模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现状观照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用一定的话语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递一定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等,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还不能缺少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内容这一条件。但高校思想教育话语方式在由传统型教育方式向网络教育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显现出话语方式单一、情感缺失、更新较为滞后等问题。
(一)话语方式单一,“独话”方式占主导地位
网络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各高校纷纷利用其快速、便捷的优势,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作为主导地位的教育者,其教育理念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独话”理念,使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传递信息的工具,这种话语方式即教育者单方面向受教育者传递信息,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双方缺乏互动与交流。无论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下,还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其话语权利应当是平等、自由的[3]。这种平等自由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摒弃和改变教育者单向的“独话”方式,实现网络教育话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二)话语方式情感缺失,唯理性特征凸显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而达到对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整个教育实施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的间接交流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教育中主客体间的直接交流,这样大大增加了话语方式情感表达的难度。同时就现阶段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然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话语方式生硬枯燥,缺乏感情色彩和人文关怀,不能很好地结合网络语境,生动、有效地开展工作。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普遍以传授思想政治理论、政策报告等内容为主[4],不能结合受教育者实际所需,不能紧贴受教育者生活和网络话语语境,唯理性特征凸显。在网络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受教育者乐意接受的话语沟通方式,才能进一步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话语方式更新滞后,“对话”载体整合乏力
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信息丰富且更新传播速度极快,但由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影响,话语方式相对滞后于网络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一定年龄差异,部分教育者对网络的使用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对于网络新鲜事物的接受相对落后于青年学生,未能深入了解网络文化[3];二是教育者由于长期在相同工作环境中,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化,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缺乏创新,不能紧跟网络的时代变化,从而造成教育“对话”的效果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要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目标,在灵活使用网络话语语境的同时,也要结合多种适合青年特点的话语方式和“对话”载体,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转变的实践探索
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该校改变传统教育中简单说教,以开放、平等、互动的网络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禁、堵、统”转化为“引、疏、导”,从“独话”的单向交流转向“对话”的双向交流,丰富生动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领学生思潮。
(一)科学研判大学生网络话语内容,融入大学生话语体系
华南师范大学成立青网工作坊,组建大数据技术团队,日常通过微信、微博、校园等网络平台,收集和分析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以及日常习惯数据,比如作息习惯、用网习惯或者消费习惯等,借助大数据深入、系统地分析大学生网络语言的内容、特点、类型等,对大学生思想、学习与生活状况进行追踪分析,透过网络行为把握他们的真实思想,成为学校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晴雨表”。大数据分析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科学实证依据推动,高校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二)主动设置网络话题,引领大学生网络文化潮流
华南师范大学在掌握学生网络话语大数据基础上,主动出击,设置网络话题,邀请优秀青年教师、团员青年和学生政工干部共话青春与梦想,以青春故事为切入点,开展了线上线下的“青春演播厅”,用身边的榜样故事引领学生网络文化。“青春演播厅”通过时尚青春的轻松访谈方式,说身边人、讲身边事、寻找身边的感动,深入浅出,真情对话,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并建设华师“朋友圈”,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如五四期间适时推出“五四精神与青年使命”,选取了大学生人喜欢看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致青春》片段将观众带入话题情境,让70、80后大青年与90、00后的小青年对话,一起聊聊“那些年”的故事,讲讲青春奋斗史,激发学生对青春与奋斗、理想与信念、家国与担当等话题的深入思考,引领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良好效果。除现场录制外,还采取“全互动传播”、“全时传播”等,将场内嘉宾对话信息进行实时报道,发动网上同步参与,将虚拟空间与录播现场实时切换,引起网络热议,广受师生欢迎,成为孕育校园好榜样的沃土、传递主流价值观的新载体。
(三)开发网络文化产品,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来吸引青年人的广泛参与。华南师范大学关注青年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根据青年活力向上的特点,自主开发阳光文化产品,如自主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吉祥物“萌小兔”、表情包、主题漫画、微视频等阳光文化产品,将传统枯燥泛味的大道理式“说教”变成容易被现代潮流接受的“微产品”,更加贴近青年人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用时尚的、易于被青年接受的方式推广主流价值。同时,通过“青年微课堂”的形式,根据青年成长需求开发一系列“微课”,利用“微课”搭建学习平台,将传统单维面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多维、易于传播的文化产品,突出思想性、趣味性,以短、新、快的形式传播,营造了学生网上精神家园。
(四)建立网络矩阵,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网络矩阵全面覆盖,激发网络舆论正能量。华南师范大学主动占领互联网,以“华南师大紫荆青年”微信平台为核心,覆盖3.5万名在校学生以及100%覆盖“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党团学微平台,组成统一布局、分工协作、责任清晰的网络矩阵。网络矩阵各板块之间优势互补、协同行动,成为校园积极传播正能量的“策源地”。矩阵核心平台的指导老师由青年政工干部担任,结合国家不同时期的宣传教育主题,坚持问题导向,每周定期指导学生志愿者开展研判舆情,对接社会热点焦点、青年学生诉求,在此基础上策划话题,把握好时、度、效,科学发声,及时将舆论焦点引向化解矛盾的方向,做好网络信息诚恳的释疑者、平等的交流者、睿智的分享者、建设的倡导者,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生态。
(五)“全时空”在线服务,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华南师范大学每年都输送大批学生到全国各地开展扶贫支教、志愿服务、慈善公益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校教师、辅导员利用网络矩阵平台,即使异地也可远程跟踪每一位学生动态,引导学生顺利开展思想辅导、班级活动等,同时集合分散各地的下乡实践学生汇聚在同一平台,踊跃分享个人实践的喜悦、经验与困扰,借助这一网络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平等交流、引导点拨。学生普遍反映“我们行在天涯,学校关爱从未离开我们”“我们不是个体,我们有自己的‘圈’”。尤其是参加团中央“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项目的学生志愿者,他们奔赴国家西部,像西南的西藏、贵州,西北的新疆等地支教,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及时了解他们在服务地的的思想变化、工作情况和生活状况,针对志愿者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组织专家团队通过在线视频、动态连线的方式把脉会诊,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支教团罗甸服务队发起“暖冬计划”,校园及时响应发起众筹,捐赠了价值5万元爱心衣物和学习用品给山区儿童。学校力求做到学生走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学生每到一个地方,正能量就传递到那个地方。
四、结束语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转变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只有切实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独话”的单向交流转向“对话”的双向交流,高校才能赢得互联网,赢得青年。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1).
[2]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陆挺,杨文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及机制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118-121.
[4]王艳.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提升[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