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礼仪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8-03-29赵艳
赵 艳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个人综合素质的竞争,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健康的体魄、科学的运动习惯、良好的个人形象与规范的礼仪行为也是不可或缺的。科学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法与正确的仪态,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使人远离病痛折磨。优雅端庄的举手投足与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不仅是得体的体语,也是一个人学识、修养、社会地位、品味的自然流露与外在表达,更是个人职场竞争力的重要砝码[1]。许多用人单位都抱怨员工不好用,不仅“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连基本的接人待物都不懂。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形体礼仪的缺乏。形体礼仪是礼仪素养与礼仪行为的统一。沉淀于心的尊重意识是礼仪素养,是内容;外化于形的规范做法是礼仪行为,是形式,这两者互为支撑,缺一不可,都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塑造。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综合人才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必须正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目前,笔者所在学院开设了培养学生礼仪素养和行为的课程,即礼仪类课程与形体训练类课程,但是这两门课是割裂开的。该现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相分离,难以培养出“手脑并用”“文武双全”的“尚礼、习礼、行礼”的高素质学生。
一、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要“结合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人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讨论,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身体素质与规范优雅的仪态、举止是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关于企业整体形象,影响企业发展。根据社会与岗位需要,参考同类院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开设形体礼仪专业基础课,进行学练考相结合的形体礼仪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理论上看,有助于构建一套“以岗位需要为源”“以学生接受为本”的“形体礼仪”有效教学模式,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指导思想设置教学、练习和考核环节,充分体现礼仪的动态与静态,凸显形体礼仪的实用价值,具有创新性,能够填补本院该课程的空白。
从实际上看,能够使学生懂得仪态礼仪的重要性,掌握其规范和技巧,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注重仪态礼仪的自觉意识,逐步培养出良好的气质、风度和涵养,懂得基本的接人待物规范做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的能力,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以“理实一体化”为基本指导思想,形体礼仪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以“任务导向”为指导,重整教学内容
本课程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进行调研,考虑服务行业的要求与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面向行业岗位进行设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导,以真实工作任务与过程为依据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模拟仿真实训来组织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战性。使学生具备岗位所要求达到的得体仪态与基本的接人待物规范。
本课程的重点是仪态的训练,即规范得体的站、坐、走、蹲、鞠躬、手势与表情。这是本课程的基础性内容,贯穿内化于所有教学内容,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此为出发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围绕这一重点,设计有前导内容——形体基本素质的训练与后续内容——社交与服务礼仪两大部分。前导内容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基本素质训练,有针对性地全面发展身体各主要部位的技能素质,使身体具备较好的软度、柔韧性和灵活性,让身体各部分关节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与能力有机结合,逐渐形成一种从静止到运动的、向上提升、线条优美的完美体态,为过渡到仪态礼仪训练奠定基础。
后续内容介绍社交及服务礼仪的基本概念、常识、基本原理及方法技巧,使学生掌握礼仪中对形体塑造的具体要求,提高学生对形体美的鉴赏、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培养个人的良好身体素质以及职业素养,能将形体语言恰当运用于实际工作。为今后从事管理与服务工作塑造良好形象、提高服务艺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每部分内容划分为若干子模块,子模块下又设计了具体的教学任务,构建了“学、练、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以“知行合一”为指导,打造实践平台
知易行难。形体礼仪教学尤其是如此。传统的教学仅在课程中开展,单调的“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亲身体验的实践平台,缺乏真实的职场环境,容易沦为“走过场”[2]。
本课程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打造了“课内--校内—校外”的形体礼仪课程实践教学训练平台,形成了以形体礼仪技能训练为基础、综合礼仪训练为主体、校外礼仪实践为提升的“渐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形体礼仪技能训练平台包括建设形体训练室、有氧运动塑身房、化妆实训室,让学生学以致用,练好礼仪的基本技能。
综合礼仪训练平台包括创建“礼仪文化传承工作站”,设立“校园礼仪示范岗”,组成“礼仪模特队”,开展“中外文化节”“人文使者在行动”等校园活动,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使学生体验练习,让学生真正做到由理念渗入细节、由行为入心灵,把形体礼仪内化提升为自觉行动。
校外礼仪实践平台包括与企事业机关单位对接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如与洲际酒店等单位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将实训内容设置在企业真实的职场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学生将课程学习内容真正运用到实践,做到“零距离”的“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中“行礼”,使“礼”融入职业素养中。
(三)以“互联网+”为指导,拓宽教学平台,丰富教学手段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格局和生态,为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注入“互联网+”的新鲜血液,是保证形体礼仪教学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课程充分利用已有的互联网资源,如学校数字化平台内的“现代礼仪”网络课程,拍摄的“把杆练习”“丝巾的系法”等微课视频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引导学生突破时空限制进行自学;在互联网组建了“形体礼仪吧”讨论群,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课内课外互补、线上线下一体的立体化学习空间,为师生开辟了一方交流信息、沟通讨论的互动天地。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构建符合学生的行为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围绕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本课程除了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外,还根据教学条件的改善,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如利用PPT讲授、播放音乐、拍摄视频等。尤其是拍摄视频,通过现场回放的环节让学生本人更生动直观地领悟到动作规范和要求,达到理想的纠错与相互学习目的。有些作业直接布置为完成一段视频拍摄的形式,既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还丰富了课程资源库建设。
(四)以“全息多元”为指导,创新考核形式
本课程的考核以“全息多元”为指导,“全息”是指考核必须全面、全员和全程地反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部信息,“多元”是指在考核主体、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上实现多元化。具体的考核方式包括:
1.“平时考核”+“期末考核”
平时考核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是形成性考核,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所做的考核,包括出勤率、参与课堂情况、完成练习情况、与他人合作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愿等所做的评价。
期末考核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是结果性考核,根据学生在期末考试时的表现给出,对学生学习能力所做的评价。
2.“规定动作”+“自选动作”
“规定动作”是指在教师所教范围内,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熟练掌握的舞蹈或其他内容进行展示,这是检验对教师所教内容的掌握。
“自选动作”是指在教师所教范围外,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编排或学习一个舞蹈或展示项目,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展现风采、自由发挥的舞台。
还有在规定主题下的自选动作,如以团队为单位,自己配乐、编排、表演特定内容,如仪态组合,将站、坐、走、蹲、手势等融入表演,充分发掘学生潜力和主动性。
3.“现场版”+“录播版”
“现场版”是指教师在现场对学生进行考核,这能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但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较高要求,不排除部分学生有因为紧张发挥失误的情况。
“录播版”是指学生将考核内容提前用摄像机、手机等工具录制好(包括服装、妆容、发型、道具、灯光效果的准备均由学生自己完成),集中发送给教师以供考核评分。这种方式能展现学生的最佳表现,数字化地保存教学资源方便后期检查和重复利用[3]。
4.“大众评委分判”+“裁判总决”
大众评委为受邀前来的领导、其他教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从不同角度出发,给出较为全面的判定。
裁判为任课教师,在归纳大众评委意见和分数的基础上,给出该生最终分数。
四、结束语
形体礼仪课程是一门将礼仪素养与礼仪行为“合二为一”的课程,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但是,在现实中,这门课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在“理实一体化”思想指导下,以“任务导向”为指导,重整教学内容;以“知行合一”为指导,打造实践平台;以“互联网+”为指导,拓宽教学平台,丰富教学手段;以“全息多元”为指导,创新考核形式,以达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密切契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充分融合的目的,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参考。
[1]石珺.论《礼仪与形体训练》教学的改革创新[J].中国职工教育,2013,(1):116.
[2]付桂英.体态礼仪与形体训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8.